教育管理研究专业论文_教育管理创新专业论文
教育管理涉及的基本要素是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对象、教育管理方法、教育管理目标、教育管理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研究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管理研究专业论文篇一
《 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问题及创新 》
【摘要】由于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开始逐渐普及,各个高校普遍都呈现出扩招趋势,所以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当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有必要对于大学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以便于适应目前新的大学现状。文章主要探究的是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对于大学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问题;创新策略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关心学生个人的发展与规划,培养出的大学生并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与发展道路,面临着人生的困境,加之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众多大学生面对的是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
一、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教育管理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大学的教育管理实行的是僵化的模式,最终造成大学的教育管理观念陈旧,不能够适应新的大学教育状况。教育的本质是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以正确方向的指引。但在实际的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重视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只重视自己的利益得失,使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
例如一些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为了使自己在学生工作方面取得成果以便于获得升职的机会,就会开展一些看似对学生有益,实际上只为让上级满意的活动。同时,在一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只能任由教师指挥,由此造成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大量占有学生的上课时间,为了活动最终的完满开展,不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不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于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以后,很难适应集体的生活与学习,主要体现在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团队意识欠缺。许多的大学生在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大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只重视学生的成绩水平,相对来说忽视了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一名能力出众并且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能力上出众,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生活能力等方面都应该具备较高的水平。而在对于大学生进行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恰恰忽视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但是进入大学学习以后,学生不仅自身的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没有得到进步。
(三)教师育人观念落后
在传统的对于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之下,教师队伍中的育人观念、教育模式也相对落后。首先从育人观念来说,大学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习,原则上讲求的是学生应该具有自学能力,教师进行相应指导即可,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大学生仍然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教师并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只为了应付教学任务,教师在整体上出现,平时讲课应付教学任务,考试时给学生划重点的现象,以至于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都在大学期间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下降趋势。还有一些教师多数时间都在忙于自己的科研,为自己以后评职称进行谋划,根本不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二、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综合化考量
首先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在形成过程中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仅仅要考虑到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成长、成才。首先要规范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借鉴国内外大学教育管理的成熟经验,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改善教育管理模式的一个好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可以为学生营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校应该转变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管理要具有针对性。例如对于一些家庭情况相对较差,或者家庭遭遇过变故的学生要进行重点的关注。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不仅仅需要学校在经济上的帮助,还需要学校重视这类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减轻学生的自卑感,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遭遇到家庭变故的学生来说,心理上的伤害一时无法弥补,容易发生极端行为,所以学校应该从各个方面给予学生以帮助,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让学生顺利走出心理阴影。
大学教育本该做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培养人才的战略,但是实际情况就是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仍然被众多高校所运用,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就业造成不当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需要社会、高校、与教师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教育管理研究专业论文篇二
《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平台建设 》
摘要:如何建立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模式,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课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的大学生党员管理依然缺乏连贯的、全面的教育方式,党支部活动不够丰富。因而,应从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实践活动平台、管理考核平台三方面出发,更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形成有效、常态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员教育;党员管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基础工程,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学生党员队伍,是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2013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22号)中指出,“一些高校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不够系统规范,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不少高校对学生党员管理服务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个别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少数党员政治素养不高、组织纪律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解大学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动性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以解决相应问题,笔者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问卷从学生的入党动机、学习党知识情况、党支部活动开展情况入手,就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效果、党支部活动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合个别访谈法,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一、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本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及正式党员。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问卷发放前,从三类不同调查对象中各挑选10人进行预测分析,通过检测,问卷信度达80%。随后正式发放问卷21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率达99%。在回收的问卷中,一是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符合学生党员比例,即党员人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递增。其中,12级占42.79%,13级占25.96%,14级占26.44%,15级占4.81%。二是调查对象的身份比例合乎学生党员的比例,即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数量不断递减。其中,入党积极分子占51.44%,预备党员占21.15%,正式党员占22.6%。依据以上数据,初步认为调查数据真实、可靠,能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二)调查对象的相关数据
1.党员入党动机基本端正
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党员,入党动机端正,信仰共产主义,87%以上的党员希望通过入党可以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也希望自己能早日发挥社会作用,成长成材。但同时,依然有个别党员的入党动机不纯粹,14.2%的党员入党时希望通过入党获得一些利益,如期待党员的身份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在党员荣誉感方面也还有待提升,59.1%的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对自己身份感到非常自豪,有13%的同学觉得党员身份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2.党员能发挥一定的先锋模范作用
60.1%的党员同志认为,自己基本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仅2.4%的党员认为基本没有发挥过先锋模范作用。大部分党员认为自身能在学习上、生活上起到一定带头作用,95%以上的正式党员获得过一次以上校级奖学金,60%的正式党员获得过两次以上校级及以上各类奖项,80%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过学院、学校组织的各类比赛及活动。可见,学生党员,尤其是正式党员的基本素质相对较高。
3.党员自主学习党的知识能动性不足
从调查数据看,一是党员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较好,但在党知识学习方面还有所欠缺。数据显示,仅约36%的党员在平日会主动学习党史类知识,而有看党报习惯的党员只有11.5%。二是对于国家时事方面的内容关注和了解不够,35.1%的党员表示平日中非常关注,62.5%的党员表示只是偶尔关注时政要闻。三是党员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党知识学习的比例较高。83%以上的党员倾向于用手机客户端了解和学习相关内容,但仅5.7%的党员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
4.党员对党支部教育活动热情不高
目前的学生党支部教育活动以专题教育会、理论研讨会、党员大会等为主,经过调查,党员更倾向于实践性的、户外开展的教育活动,如分别有67.3%和51.4%的党员选择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和参观学习。但选取时兴的慕课课程及微信公众号推送服务的人数较少,通过个别访问进一步了解到,大多数党员学生对这两种方式较为陌生。
二、大学生党员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学习交流平台
依据调查数据的分析,大学生党员自主学习党知识的能动性较差,关注时政要闻、国家大事的频率不高。现今学生党员主要通过党课教育、讲座交流、支部学习的模式加深对党知识的了解,但由于以上形式较单一、内容较枯燥,因此,学习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也难免流于形式。构建大学生党员学习交流平台应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将党知识学习通过网络形式,融入学生党员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是创立微信公众号。微信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即时通讯工具,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目前,微信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几乎人人每天都在使用。
学校或学院应积极创设针对大学生党员学习的微信公众号,打造“指尖上的党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方式,让学生党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党知识、了解时事热点话题[1]。二是组建学生党员微信群。大学生党员微信群可由各学生党支部书记牵头组建,由支部书记定期发送相关学习内容。发送后,可在每周固定一个时间组织大家在线讨论,或者建立党小组在线学习,每周安排一个党小组负责收集学习材料,由支部书记审核后,发送至微信群供大家学习和交流。
(二)构建大学生党员实践活动平台
调查显示,大学生党员更有意愿加入到社会实践服务的队伍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宗旨。将党建工作、党支部活动延伸到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可以扩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覆盖面,增强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和渗透力[2]。
一是开展“学生党员挂钩宿舍”活动。在学生公寓中,形成“一位党员带动两间宿舍”的模式,让学生党员在宿舍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每三周一次的宿舍走访,对党知识,国家热点事件进行宣传和解读;对专业学习问题进行交流;对宿舍同学生活上的困惑进行开导,达到宿舍成员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是开展“党建带团建”模范班级建设活动。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建立“学生党员联系团支部”,把“党建带团建”的思想落实到班级建设中,要求全体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感染带动班级同学,并以此为依托进行模范班级评选。
三是建立“党员奉献日”活动,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定为“党员奉献日”。各级学院可组建学生党员联合志愿服务示范队,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清洁卫生、知识宣传;深入社会进行党的政策宣传、义务支教、走进社区捐书、科技文艺服务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和服务工作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
(三)构建大学生党员管理考核平台
提升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质量有赖于完善的考核制度。为此,需要形成贯穿入党前后的管理机制,对学生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量化考评,结合优秀学生党员评定制度,形成上下争创先进、严格要求的局面[3]。
一是健全学生党员教育制度。对学生党员教育制度不松懈,转变“重发展轻培养”的观念,加强对学生党员学习情况的考核,定期进行跟踪和抽查,要求学生党员在学习后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学术论文、交流汇报等方式,切实做到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二是完善优秀党员评定制度。完善优秀学生党员的考核制度,可以激发党员的争优创先思想和行动。将党员在“学生党员挂钩宿舍”“党建带团建”“党员奉献日”等活动中的表现纳入优秀党员评定制度,由挂钩宿舍成员、班级成员对党员的表现进行评定,结合支部党员互评、支部书记评定等方式,对优秀党员的评选进行全面、严格把关。三是加强学生支部建设制度。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各党支部可结合自身实际,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实践型党支部”等特色党支部,在学习、生活、实践等各方面发挥引领性、模范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党支部在学生群体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大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政治上的表率、学习上的标兵、生活上的榜样。创新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全方位的长效机制,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增强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西合,赵健,高黎.对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长效机制构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28.
[2]欧洪湛.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探析[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21-23.
[3]杨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28-29.
有关教育管理研究专业论文推荐:
1.教育管理研究论文范文
2.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关于教育管理的论文范文
4.教育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5.教育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6.教育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