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岳麓版

2017-05-16

历史教案是中学历史教师日常备课的产物,其代表着教师对课堂的假设与预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案岳麓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历史教案岳麓版一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

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2、 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 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一 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语二 播放一段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课件,然后提问:该片段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请大家预习课文。

导语三 人从哪里来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我国的女蜗造人。二是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学完了本课,你或许可能找到答案。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过的骨头,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历史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样变为人类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变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发生剧烈变化,引起了地壳的异常变动,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陆地在沉沦,火山在喷射,风雪在呼啸。一片片的森林在毁灭,一群群的动物在奔逃„„后来,地球又经历了一个冰川横行的时期,从两极而来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赤道冲去,淹没了大块森林和陆地,但在行进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达亚热带地区。自然界的变化,改变了古猿的生存环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动物。有些地区的森林没有遭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继续沿着猿的方向缓慢地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那些丧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流浪生活。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动物和捕捉动物,并用前肢来折树枝和选取石块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就要求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肉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

慢慢地大脑产生了初级的意识,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联合行动的愿望表达出来。经过简单呼叫,手势表达的长期演进,逐渐地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由一定的音节和一定的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产生 。语言在劳动之时并与劳动一起出现、成熟,成为由猿到人这一根本变化的推动力。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声调要深沉,感情要丰富,表述结束过一会儿再让学生睁开眼睛。

七年级历史教案岳麓版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思路 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复习与提问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

4.农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 猪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书7页提示)

3.介绍、分析、提问三 阅读课问提示

思考比较;

回答老师的提问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1快速阅读思考

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 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 粟

5.原始手工业 陶器 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 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时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个典型代表: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

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3.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

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6.完成目标

板 书 设 计

七年级历史教案岳麓版三

第3课 神奇的远古传说

学习目标(明确目标,事半功倍)

1.掌握炎帝、黄帝和蚩尤的传说,尧舜的禅让制。

2.了解史实与传说的区别。

预习导航(走进去,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

炎帝、黄帝和蚩尤

时间:距今约①

战役:② 之战

结果:③ 和④ 结成联盟,形成⑤ 族。后人尊奉⑥ 和⑦ 为该族

的祖先。称⑧ 为人文初祖

禅让制

1.尧和① 是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2.② 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研学互动课堂(教师点拨,帮你驶进互动学习的快车道)

探究一

“炎帝和黄帝”一目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黄帝是传说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我们

尊称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那么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建议同学们从炎帝和黄帝部落的联合,打败蚩尤部落联盟。之后炎帝和黄帝部落又结成

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因此也可以说中

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例1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华夏子孙的共同的祖先是 ( )

①黄帝 ②女娲 ③蚩尤 ④炎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大家对远古远古传说记忆的准确程度。这些内容要熟记。也可通过

学过的炎帝、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后的影响推断出正确选项。答案:D

实战演练1 在交流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时,宝宝和贝贝因意见不同发生了争执:

宝宝:中华民族就是华夏族,华夏族就是汉族,所以说是我们汉族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贝贝:不对,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华夏

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提示:我们首先要清楚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族人民共

同创造的。把握了这一点,你就能正确的判断了。

探究二

禅让制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尧舜的禅让呢?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重要的政治制度,把握这一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1.掌握其含义,2.

认识其实质。

例2在交流学习禅让制时,小王和小李进行了如下对话:

小王: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分别是尧、舜、禹。

时,选举部落首领继承人须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来推荐继承人。这种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

领的惯例,史称“禅让”。传说中的尧、舜、禹的“禅让”传统,被后人传为美谈。

小李:尧、舜作为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有突出的优点:

思路点拨:传说中的尧、舜是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在尧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安定,各

部落和睦相处。舜谦让、孝顺,有德行,是一位贤明能干的部落联盟首领。答案:见思路点

实战演练2 禅让的传说反映了当时:①国家还没有形成 ②实行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③

部落首领是德才兼备的人 ④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提示:可以从当时的传说中找到答案。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