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美术设计论文
现代社会的进步不断刺激着现代建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仅仅体现在对物质的追求上,同时也体现在精神领域的延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美术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美术设计论文范文一:浅谈景观建筑的艺术设计
摘要: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的阶段,从学科观念、学科性质、学科目标到学科实践主体范围均缺少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本文就上述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及景观艺术设计实践主体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景观设计;多元系统;目标;实践主体
客观地讲就目前的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均缺少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二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一)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二)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三)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四)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正如前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二)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三)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构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已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艺术实践工程项目相比,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2](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0
[3]郑曙旸《景观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杭州 2002
[4]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未来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6.
[5]李开然《景观设计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海2006
建筑美术设计论文范文二:建筑美术教学的思考
美术基础课作为建筑学专业前期主要的必修课程,担负着重要的造型能力和审美培养任务。然而,在目前的建筑美术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不浓、课程训练与专业实际有时脱节、学科知识间缺乏有效的联系等等。
一、正确引导,培养美术学习兴趣
建筑美术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相对于专业教育中的其他学科,它是一个隐性因素,好比盖一幢大楼,美术基础课教学更多地表现为地基部分。显然,谁打的基础越牢固,谁就会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具备更高的设计水平,也就意味着会占有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在将来强手如林的建筑设计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由此可见,及时引导和灌输正确的美术教学思想,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越发显得尤为重要。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专业特点
作为从事职教中心的美术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学习来自美术和建筑行业内部的各种信息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便应对来自教学中各方面的挑战。另外,要不断细化或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贴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保持美术教学与建筑专业的一致性,完成自己再进修或再学习的任务。因为建筑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美术课,有其特殊性,其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画家,而是为建筑学专业打下牢固的造型基础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那么,如何突出建筑学专业特点,将学科训练与专业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得前期课程与后续课程有效接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正是笔者深入教学实际着重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从事建筑美术教学的教师一般为美术院校毕业生,由于习惯了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模式和思路,有时无法体现出建筑专业特殊的教学要求,往往使其美术教学陷入困境。这时,就需要我们去考虑,建筑美术教学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做,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实践证明,空间、透视、形体结构、景物配置等与建筑艺术形式相关的因素是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阐释、引导和启发收效往往是比较显著的。在建筑美术教学中只有明确美术基础与建筑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积累新的实践教学经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避免美术训练与专业要求时而脱节的现象,达到突出专业特色,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提倡学科交流与互渗,“不择手段”“两手抓”
应当积极开展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制定有效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及时了解各方面动态变化,并做到时时监控。努力开创学科间知识渗透与互补的局面,形成知识映射,即在专业课程间使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与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为用,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接受另一科目知识的信息传递与启发,扩散大脑思维,集中解决问题。例如,在色彩课上,为了强调和掌握色彩的大关系,便让学生回顾和联想素描中的黑白灰大关系,进而予以强调“画色彩,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画素描”的教学理念,使所学的知识迁移,令学生茅塞顿开。事实证明,经常开展学科间的交流,巧妙合理地运用知识映射,课堂效果较为显著。
近两年来,在教学中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一直是笔者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近年的美术教学中摸索出两点经验,一是要“不择手段”,敢于尝试和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二是要“两手抓”,一手抓理论知识,一手抓绘画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和经验两条腿走路。那么,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经验间的相互转换?笔者曾经给学生举过一个例子。当别人告诉你开水是滚烫的,要小心!这是知识;而当你试过之后,被热水烫着了,这就是经验!我们可以从很多渠道学到知识,然而经验却需要我们自己一点一滴去实践和积累,要把身上所学的某种知识化作经验,常常需要多次的亲身体验。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
与其他理工学科相比较而言,建筑学专业在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方面要求更为明显,要求学生在思维、审美情感、个性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不仅仅是停留在普通的素质教育层面上,而是要较之其他理工学科专业有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学生在这方面与他们需要掌握的东西尚有较大的差距,表现为意识略显不足,或者相对滞后。为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建筑类学生的审美教育,提升他们的认知品位和对美的感知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了几个字,具体让学生努力做到:“端人品、博修养、勤观察、善思考、强积累、重审美”。首先从思想认识上端正学生人品,这是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角度而言的,古人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任何时候都不要松懈对思想品德的教育;其次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触类旁通,广闻博记;再次要善于观察和记录包括建筑在内的周围的美好事物,鼓励他们广泛摄取建筑美术知识,关注国内外最新专业信息,提高建筑审美水平,强化积累,注重审美,等等。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为他们将来自己独立承担建筑效果图设计任务增加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综上所述,美术基础课作为建筑学专业前期主要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教学的一项基础工程,不仅担负着重要的造型训练任务,而且对于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审美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浅谈建筑美术设计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2.浅谈中西美术与图腾艺术论文
3.艺术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4.论油画艺术的设计感论文
5.浅谈现代美术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6.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
7.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