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随笔
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老师的你该如何写教育随笔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教育随笔,希望你喜欢。
教育随笔篇一
有人说,当下是一个不敢得罪人的社会,尤其是说话,有人分析为何中国的段子流行,因为说领导,领导不高兴;说同级怕同级不高兴;说下级怕丢选票。所以大家说段子都高兴,社会风气成了什么样子?你懂得!
写下这个标题时,是我经过一次指责后,从灵魂深处触及到了礼仪教育。前不久,参加一个活动,共和国演讲界的泰斗彭清一老师生气时的一段话让我大开眼界,也使我受益非浅。
国人声音大,不懂规矩是出了名的。3月14日晚在广州市白云区同泰路1号颐和大酒店召开广东演讲学会开会后,演讲界的泰斗彭清一老师应邀讲话。老人虽然80多岁了,但老人演讲起来激情澎湃,眼泪往下流。当时,在老人演讲时,其中一名嘉宾与另外一名嘉宾交流,也许声音有点大,也许彭老反感人们这么做,他当时指责起来,不到五分钟另一嘉宾又小声耳语,又被他当场训斥了。随后,再没有人敢冒犯他老人家了,说实在,老人是应该发火的,但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已经习惯了,因为距离老人很近,他的发火把我身边的小美女吓坏了,事后,她说:“座在前面是要承担风险的!吓死我了。”
年轻时的我们也会发火的,但许多场合我们想发却不敢发火,现实生活折磨得不能发火。仔细想来,在公共场所自己好象从来没有发过火,因为大家都不较真。如今突然看到一个人为这类事发火,自然吓了一跳。心想如果大家都较真,这个社会肯定上好很多。
远的不讲,今天网上有讲仇和的事,微信中讲他一件事。他在宿迁当市委书记时发现一个女的翻马路栏,他下车追了很远,从此后那女的再也没有做过这类事。仅仅从生活上讲,我们小节上的不礼貌,到后来养成了不懂“礼仪”的坏习惯。
事后,彭老人问我们,今天他是不是有一点“过”啊,我连忙说,没有!其实,老人有他自己的道理,顽疾需猛药。记得当时现场他提问臧克家是谁,连续问了几位文化人,有主持人,有编导,可能人家都年轻,不知道臧克家是谁。问我。我说知道,点了一下头。他批评我应该站起来回答,这是咱中国人的礼仪,是啊!我早已经忘到“爪瓜国”去了。
彭老他敢得罪人,是因为他无所求,他之所以敢得罪人,是因为他得罪得起人。他说,事后他专门与自己批评的人合影,毕竟对事不对人。晚饭后,我们送他到房间,他拉着我们不让走,给我们讲他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这些年他利用书法拍卖帮助筹款400多万——全部支持公益事业:大多数捐给了穷困学生,而他自己至今在北京的家中,只有一辆80年代买的自行车,他说真奇怪,北京的小偷偷自行车可是出名的,但他的自行车一至没有小偷眷顾。
老师提问问题,回答是要站起来,这个连三岁孩子都懂得的道理,我们三四十岁的人都忘记了。见别人口口声叫老师,心底深处真正尊重了吗?我们老说日本人真他妈虚伪,见面就躬身。是的,我们是礼仪之邦,我们不虚伪,见到认识的人多时,是如何做的,有时正眼看别人都没有,还能叫礼仪吗?
是的,我们可以说人多,人口密度比日本还多吗,我曾经香港自己乘车,发现大家都自觉排队!这些年我们许多城市越来越漂亮,但有哪一个在软件上能达到这样的?!我们不应该讲客观理由!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是一切的根源。在回来的路上,广州德才教育的董事长讲了一个在现场发生的小事。当时服务员倒水碰碎了一个杯子,结果只捡走了大的碎片,小的没有捡起来(我们暂时不讲服务员的责任)。她发现后,就弯身将几个小的碎片仔细地捡起来。她说:“参加晚宴的有许多老人,况且当晚下雨地面潮湿,如果那个老人不小心摔了,正好按住了怎么办?”
艰险没有想谁的责任,而是蹲下来仔细捡了玻璃碎片,在她捡完后交给服务员时还不忘交待一句话:“小心一点,别扎到手。最好纸包一下再放垃圾筒。”对前一句我们可以理解,对后一句我不解,便问她为什么?她说,怕清洁工不小心抓到,碰伤手怎么办?所以叮嘱服务员包一下。这时,我明白了,为什么罗董事长年级轻轻,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是有原委的!一个连这样的小事都考虑的那么仔细,那么深远,能不成功吗?!
事事处处为别人着想,别人想一步,她想到两步三步,遇事肯定会想得更远,让我打心眼里敬佩。因为是朋友,与罗董事长一起吃饭时,她总是帮助我们夹菜倒水,最后还买单。这让我时常感觉尴尬,她说:“帮助别人已经成了自己的习惯了,朋友时常在一起聚聚,不能让别人有负担。”有事没事我总爱听她讲在到外地或在国外的一些人和事。”
优秀是一种习惯。接着,她讲到自己小时候在奶奶身边长大,经常让她干这干哪的,不干就会挨打。她也不想让父母知道,后来反而培养了她爱干活,爱帮助别人的习惯。长大后她很感激奶奶,时常与我们聊天中说:“学生时代除外,走上社会后,往往敢于指责我们的,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或挚友,批评的价值更多的是教育和引导!”的是,现在人们误解了别人,把别人的批评当成得罪,其实二者是没有内在联系的,只是现在人们的想法歪了。
罗董事长的话,让我茅塞顿开。的确,彭老的指责哪里是得罪,分明是指导和教育,让我们更懂得事理,更明白礼仪,只是让我们把小时候学过的再一次捡起来。今天在办公室写这篇小文时,遇到单位两三个同事对我说话和问事,我就立即站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躺在椅子上说话了!
学问,学问,需要边学边问,边问边学,人生处处皆学问,经历不完,学习不尽;彭老这位80多岁老人的话时常让我想起!(文/肖金)
教育随笔篇二
有一次和母亲一起去亲戚家做客,亲戚家有个儿子,刚上小学,据说很聪明,但个子小小的,却已经戴上了眼镜。亲戚当着我们的面,考儿子《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外号,她说一个名字,儿子回答一个外号,对答如流。我母亲连连称赞他是小神童,他却神情淡定。看得出来,这种称赞他不是第一次听到,这种技能他也经常“表演”。他举手投足间有一种超出同龄人的稳重,他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成人灵魂寄居在幼小身体里的柯南。
后来他母亲去厨房做饭了,他坐在沙发上跟我们一起看电视,我问他需不需要换台看动画片,他说不用,这也打消了我本来想替“90后”打探一下“05后”爱看什么动画片的念头。于是我问他我心中一直好奇的问题:“你这么小就能看懂《水浒传》吗?你觉得它好看吗?”
他说:“看不懂,不好看。”
“那一百单八将你是怎么背下来的?”我问道。
“妈妈说要背,背下来了她就给我买ipad。”说完他指了指正在电视柜旁边充电的平板电脑,他似乎在表示他已经做到了,妈妈也兑现了承诺。
我突然不知道再说什么好了,我反对家长给孩子物质奖励,因为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急功近利。突然,我有点儿心疼眼前这个小朋友。在他这个年纪,应该是调皮捣蛋无所顾忌的,即便看书,也应该是看花花绿绿的卡通书,他所接触的名著顶多是《格林童话》。而现在,他戴着很重的眼镜,背诵着不属于他的一百单八将。
恍惚中,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是在读小学四年级时看的《红楼梦》,那时候好多字我都不认识,几乎每看一页就要翻字典。最终我笨拙地坚持把《红楼梦》看完了,虽然觉得不好看,但只能在心里觉得,不能说出来。因为那时候,家长会跟亲朋好友吹嘘这件事,显得自己教育有方,我不能破坏他们的满足感。
上初中时读张爱玲和林徽因的书,情情爱爱的,也是不懂,只是感觉似乎每天都很悲伤。我会在本子上抄一些虚无缥缈的句子,有时间便读一读,觉得好美、好伤感,除此之外,似乎没别的了。
现在想起来有些伤感,上小学时大家都看的《淘气包马小跳》,上中学时人手传阅的《左耳》和《沙漏》,我通通没有看过。我看了很多家人和老师觉得我应该看的书,而不是我真正想看的书。那些我没有看的书恰恰就是我那个年龄的孩子的记忆,而我的记忆却是一片空白。我现在已经读大三了,不可能再回头读杨红樱、郑渊洁和饶雪漫的书了,但我的同龄人依旧喜欢它们,因为它们承载着他们的记忆,但这样的记忆,我却没有。我好羡慕拥有这些记忆的人。
高中毕业时,有一本书很流行,同学们把它作为毕业礼物送给好友,书名叫《18岁前禁止涉足的18个地方》。我也有一本,我承认它其实只是几篇写得并不专业的旅行游记,介绍了18个景点,最有味道的只是它的书名,仅此而已。为什么这些地方18岁前禁止涉足?因为,你浅浅的、小小的内心,还不具备深入那些风景背后的力量。读懂那些地方,需要有如时光般的深度,需要以行走的姿态接近灵魂,倾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回响。
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的道理是一样的,欣赏风景需要时光的深度,阅读也同样需要。只有拥有了时光的深度,才能更好地领悟书中的内涵,得到相应的体会,产生共鸣。
我是在读高一的时候看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在当时,我认为它是一本无趣的书,我不懂这个浪子回头拯救失足妇女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
今年我读大三,投了简历去一家单位做兼职,住在上海的亲戚家。周日的晚上,想着第二天要早起上班就身心疲惫、万念倶灰。偶然在亲戚家的书架上看到一本《复活》,随意地翻了翻想重读一下。当我看到开篇第一段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被猝然击中了,书中写的是:
花草树木也好,鸟雀昆虫也好,儿童也好,全都欢欢喜喜,生气蓬勃。唯独人,唯独成年人,却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所创造的人间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
因为这段话,第二天早上,我欣然早起,呼吸着空气,道一声“这迷人的早晨”,便出门挤地铁去了。
什么年纪就应该看什么书,在10岁时看不懂20岁时应该看的书,到了20岁时想看10岁时应该看的书,却因为觉得幼稚而不愿拿起,因为这不仅仅是书,还是我们的生活。(文/巫小诗)
教育随笔篇三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
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很显然,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
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李政道博士的一位高足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嫉恨、失望困绕着的他,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继而仇杀了自己的获奖同学。河南宣化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然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
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孩儿所拥有的情怀。否则,视小鱼如草芥,给鲜花以蹂躏,即使其道德评分或许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价值。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 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当一个人对低级的生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的生命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来源/新浪博客,文/侠名)
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1.中学教师教育随笔
2.班主任教育随笔
3.小学教育随笔
4.教育随笔大班
5.2015幼儿园大班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