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创业

2017-03-23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构成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是出版社的 第一资本,也是关系到出版社二次创业成败与否的决定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版社创业相关文章。

一位民营高管的出版创业路

开栏的话

从2010年5月10日挂牌算起,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已走过5年。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出版产业园区,以及首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围绕出版改革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开创了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创新合作、共谋发展的全新模式。走进园区,出版行业全新的理念、探索和追求,出版人的创新、努力和执着,天天都在上演。

一年半之前,韩志做出了人生一次重大抉择——从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高管,转身为联合天际(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而这家公司是他个人与国有出版社合作,按全新机制运营的。

让韩志和他的小伙伴感到安心的是,公司初创以来,“未读”品牌被文艺青年所熟知。自去年9月份以来,图书发货码洋已超过5000万元,微信公众号“未读”用户已超过40万。

“豁出去了,试一把!”

“豁出去了,试一把!遵从你内心的直觉!”这是韩志决定从民企高管离职那一晚的真切感受。而他下决心一试,也是因为他被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一个全新的理念所打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是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唯一的一家国有出版企业,也是园区的出版服务平台,该公司与入驻企业采取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全新模式。公司董事长唐学雷认为,公司与入驻企业之间想要探索更深层次的合作机制,必须打破身份和所有制的限制,实行新旧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他思前想后,提出一个方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投入启动资金,实行股权激励,并与优秀民营出版人合作成立子公司。

韩志获知这个信息后,觉得这正是自己想做的。于是,他开始了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就合作细节的商谈,这一谈就是三个月。和国有出版社合作,韩志一开始其实也有些担心,不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常务副总编刘凯的话让他放下了心,“招什么样的人,按什么思路组建公司、开展运营,我们充分尊重你的选择。你有充分的人才使用和资金管理的权力。”

去年6月,由韩志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合作的联合天际(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韩志和他的核心团队成员还获得了股权激励,“我在38岁这一年,开始又一次的从零开始。”

“未读”公众号粉丝超40万

和其他出版公司相比,联合天际最大的特点,是对新媒体业态的探索。在公司的LOGO墙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出版、新媒体、公关策划、版权运营,我们不只做书……”

“凭什么一帮搞创意的人要活得如此憋屈?我们有内容、有想法、有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交网络工具和各种媒体手段,为什么不能把文化产业玩出一点新花样来?”韩志说,不少和他合拍的人走到了一起,如今,这支团队有30个人。

韩志回忆说,去年7月10日,公司的第一本书还在等译稿,新媒体事业部就已经正式开张。之后,不到30天,只有主编一个人的“未读”微信公众号粉丝破万,而到当年12月底粉丝就突破了10万。“这期间,我们没花一分钱推广。”他说。

微信主编白明辉说,他和韩志有同样的想法,新媒体不是出版机构附属,不是只宣传自己的图书产品,而更应该是独立板块。事实上,“未读”从一开始就是泛文化平台,电影、艺术、图书、生活、科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做。

“未读”曾推送过很多精彩内容,但白明辉更愿意提及的是,今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他和小伙伴们共同创下历史的那一幕:申办结果揭晓刚过两分钟,“未读”抢先推送了《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你必须知道的14件事》,半小时即获得10万+阅读量。日剧《东京爱情故事》曾是很多人的美好回忆,借着出同名漫画书的由头,“未读”策划了《赤名莉香今天49岁了,你还记得她吗?》,一举赢得100万阅读量。白明辉说,目前“未读”团队有10人,粉丝已达42万,通过广告运营、微店等,每月能获得收入20万元。

“做别人不看好的题材”

虽说在新媒体运营上取得成功经验,不过联合天际并没有丢掉图书企业的本色,所不同的是,图书变成了更加精耕细作的文化品种。韩志和团队有一个主张,做有趣、实用、“涨姿势”的书。

去年8月4日,“未读”的第一个明星产品《塞拉菲尼抄本》宣布正式引进。韩志笑称,关于引进的决策过程,用“任性”一词来形容最为贴切,因为单这一本书就投入了公司大量的启动资金。11月底,这本位居世界十大神秘天书之首的书的中文版首版3000册,从意大利漂洋过海运到中国。随后短短的两个月间,这批书被抢购一空。远在意大利的作者塞拉菲尼为答谢中国读者的热情,特意来到中国,与读者近距离交流。塞拉菲尼还与“未读”一起定制融入更多中国元素的《塞拉菲尼抄本》特别版。正是这本奇书,让读者结识了“未读”这个新兴的图书品牌。

公司成立一年多以来,推出的图书品种并不多,有六七十种。但在科普类产品线主编边建强看来,这是坚持品位、个性的结果,“像心灵鸡汤、经管之类的书我们不做,我们不扎在深水里和别人竞争,反而会将别人不看好或不畅销的题材,做成小而美的产品。”

边建强很愿意提及《what if》和《无言的宇宙》两本书,前者是美国宇航局前成员兰道尔·门罗通过专栏回答各种荒诞问题。“笑多了会脱水吗?”“所有人都拿着激光笔照月亮会发生什么事?”他幽默又不失科学素养的回答,令人开怀大笑。至于《无言的宇宙》,作者选取的是历史上的24个公式,比如勾股定理、爱因斯坦质能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等,用诗意文字讲述公式之美。“这些看起来小众的书一样有市场,《what if》已经卖了10万册了。”边建强说。

未来十年,是出版创业的黄金时代

2005年5月的一天,我去一家民营出版公司面试。我应聘的是编辑岗位。在那之前,我一直做发行,没做过一本书。

公司的地址在紫竹桥的一幢办公楼里。先是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士面试,后来才知道她是编辑部主任,姓林。然后是公司的老总面试。他说话声音很轻,一看就很低调,问了我几个问题,都跟读书有关,比如最近在看什么书,喜欢读哪类书,读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等等。

从他办公室出来,我隐约感觉没戏了,被录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这位老总的低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我就给他手写了一封信,阐述了我对出版对编辑的一些理解。没过几天,我收到了这家公司人力的电话,让我去上班。但是,由于录取我的部门不是我想去的编辑部,我还是拒绝了……

十年以后,这家公司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图书策划和发行机构,仅2014年的出版利润就高达1亿元,目前正积极地酝酿上市。十年之间,出版了很多好书,如《窗边的小豆豆》《百年孤独》《1Q84》《霍乱时期的爱情》《小团圆》《大河湾》《寻找家园》等等。

这家公司,就是新经典,当年面我的老总就是陈明俊,如今他依然非常低调。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出版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众图书领域,既死掉了一大批的民营出版公司,也涌现了很多成功的民营出版机构。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品牌上,都成为行业标杆,比如新经典,博集天卷,汉唐阳光,读库等。新经典、博集天卷今年的规模已经过了10亿元,这样的体量在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接下来,谈一谈我眼中的这几家民营出版机构,分析一下它们为什么会成功。

新经典:创始人的高瞻远瞩

我有个师兄曾说,民营出版机构中,新经典是值得去的。当然,对此保留我的观点,虽然我个人也非常崇拜陈明俊。陈明俊曾说,编辑是非常奢侈的一份职业。我很赞同这句话。2010年,新经典买下了马尔克斯的17部作品的版权,这曾是我的一个梦想。正是因为新经典连续多年锲而不舍地写很很长的邮件联系老马,争取版权,才有了最终打动对方的收获。

从新经典出品的图书产品可以看出,陈明俊对出版的理解要高于很多人。新经典出版的图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文学书,一类是少儿书。文学书主要是世界范围内经典的文学作品,大多从国外引进;少儿书主要是儿童文学和绘本。

江湖中流传一种说法是,新经典做书主要是两个半人,一个是陈明俊,一个猿渡静子,另外半个是金山。什么意思呢?猿渡静子负责谈版权,陈明俊负责版权的最终拍板,金山负责整体设计。所以我有个哥们,去了新经典做了三个月的编辑之后,不无感概地说,新经典就是一个大校对室。当然,他的这句话未免太过片面。

不过,新经典的成功,首先是实际掌门人陈明俊和陈李平两兄弟实在是太强了,如果他们没有过人的见识,没有相当的管理能力,没有对出版深刻的理解和激情,很难会有今天的新经典,而且兄弟俩为人都特别低调,可以说低调得令人发指。

其次,新经典打造了一支非常稳定非常有战斗力的团队。比如,文章前面提到的林女士,十年后,依然服务于这家公司,而像其核心团队成员猿渡静子、黎遥、李昕等,也都是超过十年的元老级中层管理成员。核心成员的稳定可以有效地将陈明俊的出版理念执行下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挖掘出个人的潜力,释放出个人最大的成就和价值。

第三,就是版权资源的聚集,在抢夺优质的版权资源方面,新经典不惜重金,非常舍得投入。出版最核心的就是选题资源,即版权。陈明俊手里的优质版权足以让新经典未来十年很好地活下去。这也是群聚效应。一旦你在某一块做好了,就会聚集一大批优质的资源。所以,一家好的出版社或出版公司一定是舍得花价钱去购买和寻找优质的版权资源的机构。比如中信出版社,在购买版权方面,那简直就是财大气粗啊。

除了在引进版权上的成功,新经典在整体运营上,也表现得非常有魄力有眼光,比如在渠道建设和掌控上,通过十年的努力,新经典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几千家终端渠道网点,直接可以渗透到县级,甚至县级以下的销售市场。虽然三大网店的销售占据其50%以上的份额,但是在实际合作中,也是非常讲究策略,比如在面对某些网店无底线地降折扣或者要求返点时,新经典敢于直接断货。

博集天卷:为策划编辑搭建戏台

2005年,我在一家小出版公司做发行,公司的新书首印也就四五千册。有一次,同事小徐无不怨言地说,“你看人家博集天卷,动不动首印就是一两万册,《李叔同说佛》这一两年都发了十多万册......”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博集天卷。十年过去之后,博集一年发行上百万册的图书都有好多种,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乖,摸摸头》《南渡北归》(3册)等。

2002年,博集天卷成立,三个老板黄隽青、刘宏和王勇,外加一个司机,租了个小民居,也就是一张办公桌,开始创业,刚开始资金紧张,经常为钱犯愁……直到2004年,他们才走出了创业初期的低潮,欠朋友的钱都还清了,还有一些盈余,也敢于对产品有更多的投入。

在大众畅销书的摸索上,博集天卷无疑是成功的。用其老总黄隽青自己的话说,企业体量做大之后,一定要有畅销书做支撑,这对提升企业的影响力,提高企业的利润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杜拉拉升职记》和《正能量》销量都过了千万册。

但是,这些畅销书不是博集天卷三个老板自己做出来的,大多都是策划编辑做出来的。这一点跟新经典有很大不同。有一年我在图书订货会上,拿到博集天卷的书目,翻看了一眼,发现出版的图书大多偏低龄,青春文学比较多,这正是所谓完全市场化的结果。我想,这些书一定不适合博集天卷三个老板的口味。

由此可以看出,博集天卷的成功,得益于其建立的策划编辑负责制体系。策划编辑负责整体流程,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加工到营销发行,一路负责到底。一年策划多少个选题,完成多少码洋任务,调动多少营销渠道等各种资源,就拿相对应的薪酬。

如此,策划编辑对选题的把控权力就会更大,积极性也会更高,也能够把每本书做透彻。这种模式类似于,博集天卷搭建了一个戏台,策划编辑在台上唱戏。所以,一批年轻的策划编辑策划的选题,一定是适合年轻人的口味,做出来的书也更适合市场,更符合年轻读者的口味。

博集天卷的成功,还有一点,就是三个老板相互的制约和平衡。在企业的重大的决策上,博集天卷没有犯过致命的错误,一直在正确的轨道上平稳地向前发展。而且最关键的是,过去的14年,一直都坚持下来了。所以,做企业,坚持比什么都重要。人生也是如此。你觉得已经努力了90%,但往往能成就你的是最后的10%。

读库&汉唐阳光:让小众成为一种潮流

今年是《读库》出版十周年。本质上,《读库》属于个人出版机构,完全依据个人的爱好,来制造图书产品,玩的就是小众。但是,互联网的兴起,让小众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用老六的话说,读库诞生在互联网,也成长在互联网。其产品特点:直达读者,直面读者。老六把中间渠道商的利润用在了制造内容产品上,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一点可以说是对传统出版业的一种颠覆。编、印、发集于一身的老六,确实是个通才,打通了出版的任督二脉。他既是策划编辑,也是印刷工人,还是营销高手,更是成功的淘宝店店主。这样的人在出版界不多见,而老六只有一个。

当然,老六用了十年的时间,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且成功了,以一人之力,创造了中国出版界的品牌奇迹。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认真思考并认真做事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还有一家民营出版机构,玩的也是个人出版的,做的也非常好,它就是汉唐阳光。毕业于人大历史系的老板尚红科二十多年扎根于人文历史领域,把这个领域挖掘到了极致,在他的带领下,汉唐阳光出版了很多好书。公司规模也不大,十多个人,一年出二三十种书,每本书平均卖四五万册,经济效益和业界口碑都非常好。比如你想买关于蒋介石的书,十本有九本都是汉唐阳光策划出版的。每年的各大榜单好书评选中,十本至少有三本是他们的。

当下的时机

如果说60年代出生的这帮出版大佬,赶上了90年代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他们出来创业,都坚持了下来,今天也都成功了,而且都摸索出了不同类型的出版模式,那么,对于80后一代的我们,又存在什么样的可能性?

我想,我们也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更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时代。

这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的诞生,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彻底改变了。对出版业而言,微博微信就是最好的营销宣传渠道,互联网的迅速传播可以让更多人获取出版信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快递的高效和支付系统的便利,使得读者买书更加便捷。网络书店可以更快速地把书送到读者手中,三大网店的渠道铺货可以直接到达三四级的小县城。

所以,这个时代的出版我总结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价值阅读的回归。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使得人们更渴望有价值的阅读,这是趋势。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内容上的粗制滥造最终会被淘汰,而有价值的内容会得到真正的传播。那些言之有物、有生命力、有价值的好书会越来越好卖。相应的,编辑的内容筛选的工作会越来越重要。

二是渠道的扁平化。正如《读库》探索的模式:直面读者,直达读者。省略中间商的盘扣,可以让出版机构的利润最大化。所以很多小的出版机构,仅仅依靠一家或几家网店,甚至自营的淘宝店,就可以活下去。

三是渠道的多元化。在这个社群化时代,社群模式或社群经济的发展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迅猛发展起来,而基于社群模式之下的大微店,其销售能力甚至不输传统的三大网店,像罗辑思维,它今年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5亿元,而其很大部分收入都是靠卖得来。像这样的微店还有很多。

所以,我敢断言,未来十年,是出版业创业的黄金时代。只要你对出版有理解、有热情、有想法,只要你可以身体力行勇于实践,只要你能够坚持下去,一定会寻找更多的机会,诞生更多的可能性。

人生在世,唯梦想和时代不可辜负。任何时候创业都不晚。

结语:在过去的十年,以上列举的这些民营公司,他们或是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出版企业,或是依靠个人魅力做自己的个人出版,或是利用互联网重新建立自己的一套出版体系,他们的努力和探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值得后辈好好借鉴和学习。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路,那些有准备的实践者,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受到上天的垂爱,成为时代的佼佼者。相信在未来的十年,照样有很多人涌现出来创业,坚持下去,成就自己。正如老六在读库十周年会上坦言,十年前产生做《读库》的念头其实是一次自我追问的过程。那么,你是否也想开启这样一个自我追问的旅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