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庆六十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六十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六十年校庆,既是回望过去,让我们为学校曾经取得的伟大成绩和硕果感到自豪和骄傲,也是憧憬未来,让我们对学校更加灿烂的前景充满信念和希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在校庆六十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仅供参考。
在校庆六十周年仪式上的讲话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举国欢腾的国庆佳节里,我们迎来了母校重庆市青木关中学六十华诞。
八方学子喜聚青中,四海宾客欢集一堂。值此盛典之际,我谨代表重庆市青木关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向莅临今天盛典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广大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热情关心、支持、帮助青木关中学发展进步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向热情关注、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各届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六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的短暂一瞬,但对于一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它却是一段挥洒汗水艰难创业的不朽历程。其间,有初创时的艰辛,曲折道路上的困惑、发展过程中的思考、困难时期的探索。
母校是在抗战的烽火中孕育,在解放战争中催生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府迁都重庆。一时之间,文化人士齐聚,学府林立。弹丸之地的青木关,便有中华民国教育部、中央音乐院、国立艺专、中大附中、社教附中等一大批高、中等学府。抗战胜利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随学府归宿原籍,但仍有一批无法随往。1946年10月,教育部在原中大附中、社教附中基础上,兼容其他多所国立中学余下的师生,成立了“国立青木关中学”。母校就这样在深重灾难的祖国母亲怀里孕育、诞生了。
追随着先辈们救亡图存的脚步,青中的第一任校长钟芳铭先生筚路蓝缕,从青木关到重庆,从重庆到成都,再从成都到南京,为母校的生存与发展,历尽艰辛。那深邃的目光,那执著的身影,若历历在目。而当年的青中学子为了实现知识报国的理想,斗室寒窗内,夜深人定,挑灯苦读,渡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师生的共同努力,母校终于得以为继。从那以后,青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壮大。如今的青中已不再是几间破瓦房,而是一座具有崭新的办学理念和现代化办学条件的知识殿堂,犹如一颗镶嵌在巍巍缙云山麓的明珠!
六十年,对于一个人而言,已是花甲之年,对于一所学校,正是成熟和兴旺的标志。
六十年来,青中的师生们始终秉承“全面发展与个性张扬兼修、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并重”的办学宗旨,牢记“博学、尚志、慎思、笃行”的校训,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让相同层次的学生进步更快”的办学理念的浸润下,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校特点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低进高出、普进优出”的办学特色, “求真、求善、求美”的校风,“学高身正,敬业树人” 的教风,“善思乐学,探索进取”的学风。
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直辖以来,我校立足于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先后承担了一系列重大科研课题,连续举办了九届教改科研节。其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分别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一等奖和三等奖,《中学物理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主体教育、创新学习》、《合作学习、合作管理模式的建立》已成功结题,《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差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正在研究之中。
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重庆直辖以来,我校高考、中考一直名列沙区前茅。连续八年蝉联沙区“高考特殊贡献奖”、“初、高中综合办学质量一等奖”。 2006年中考联招上线134人。高考上线503人,其中本科上线243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我校还先后被评为“沙坪坝区重点中学”、“沙坪坝区示范学校”、“重庆市联招学校”、“重庆市社会主义文明礼仪示范学校”,获得了“重庆市文明单位”、“沙坪坝区体育传统示范学校” 、“重庆市卫生与健康促进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六十年来,无数的青中人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历史高度,用超强的胆识和智慧,绘制了一幅幅学校规模发展的壮丽画卷。96年、97年第一幢现代化学生宿舍楼拔地而起,亭廊轩榭、小桥流水的后花园——回归园建成。1998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头。在这一年里,我校与原巴县师范学校成功合并,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占地90多亩,教学班34个,在校学生1800人。2000年,巍峨的知行楼、标准的运动场、学生A级食堂建成。2001年又有两幢公寓式的学生宿舍竣工。2002买下青木关镇政府办公旧址,学校占地达到近100亩,教学班级达到42个,常年在校学生达到2700人之多。
六十年来,从青中这所知识殿堂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他们后来有的成为将军、专家、学者、教授、院士,有的成为一般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有的运筹帷幄功勋卓著,有的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有的悬壶济世业绩斐然,有的普普通通默默奉献……他们的足迹遍及海内外,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教育等不同的领域,尽展风流。母校因而声名远播。
青中人与时俱进,开创了辉煌灿烂的业绩,学校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六十年艰苦创业、沧桑巨变,六十年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是两个字:感谢!感谢青中的各位老领导——你们以超前思维和敏锐的目光,勾画了一幅又一幅学校发展的宏图;你们以自己崇高的精神品质,带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教师;你们以自己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感谢青中的老师——你们为了实现办学条件合格化、规范化,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弥补了办学条件的缺欠;你们用诚挚的爱心滋润了学生的心田;用辛勤的汗水点燃了学生的智慧;更用强有力的脊梁撑起了青中的蓝天!感谢青中的学生——你们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不仅学会了学习,更学会了做人;你们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奋勇向前,留下了一串串通向六十年丰碑的坚实足迹;你们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在各自平凡岗位上为我们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昨天,你们以青中为荣,今天和明天,青中将永远因你们而骄傲和自豪!还要感谢各级领导、各界同仁、朋友——青中能走过六十年的风风雨雨,迎来辉煌灿烂的今天,离不开你们的关怀、帮助、督促和支持!
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六十年过去了,历史将翻开青中发展崭新的一页。青中将何去何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一如继往地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继承和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走精品发展的道路,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向重庆市重点中学迈进!
在校庆六十周年仪式上的讲话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又是一年花红柳绿,又是一年草长莺飞,在20xx年这烂漫的夏天里,我们迎来了工人子弟小学六十年华诞。此刻,我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
我是五年级一班的学生某某某。今天,作为一名学生代表站在这里,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学生向与会的各位领导、来宾、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向曾在工小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的老师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向我们共同的学校,工人子弟小学献上最诚挚的祝福。祝我们工小,60周年生日快乐!
中国文化里“60”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数字。“六十甲子,春华秋实”,60岁在人的一生中,是漫长的,而60年对一所学校而言,正是朝气蓬勃的青壮年时期。60年的足迹,写下了历史,形成了传统,积淀了韵味;同样,60年的风雨,孕育了十足的韧劲和蓬勃向上的能量。60轮回,预示着我们的工小必将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祝愿,工小欣欣向荣,更上一层楼!
为了这次发言,我仔细翻阅了六十周年校庆的纪念画册,听老师们讲述了学校的历史。在工小学习的三年时间里,我对学校的感情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亲近,从亲近到依依不舍,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与众不同。教学上,老师们尽心尽力,讲台上、课桌前留下了您们辛勤的足迹;生活上,老师们热情耐心,像父母、像朋友,帮我们度过一次次困难与挫折。老师,您在潜心研究教学的同时,还经常带我们走出校园,观光游览,语言实践,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老师!是您,让我们在学校这片乐土上,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塑造人格。60年,无论怎么变,学校“知行合一,读书明理”的精神没有变。我为自己能在这样一所学校生活和学习感到庆幸和骄傲!这些都会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
我想对工小说,亲爱的工小,感谢您!岁月如梭,3年年前怀着忐忑又兴奋的心情踏入工小,便被这优雅的校园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这里成了我第二个家。工小这片沃土啊,你见证着我们从淘气的孩童蜕变为才艺出众、品德高尚的少年。生动灵活的工小教育,让学习充满欢声笑语。
我想对老师说,尊敬的老师,感谢您!多少个难忘的课堂,您挥汗如雨,却神采飞扬,您高超的教育技艺激发了我们探寻知识的强烈兴趣;多少个春华秋实,您为我们解惑、传道、授业,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您的手像妈妈,如此慈爱,您的眼神向爸爸,如此坚定!无论以后我们走到哪里,您都是我们心目中最尊敬的长辈!
爱工小,祝福工小,是每位同学心中最真挚的感情,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工小学子在母校迎来六十周年校庆之际祝工小60岁生日快乐,愿工小日后发展蒸蒸日上,桃李满天下!
同时,我们也郑重承诺,在以后的日子里,好好学习,勤于实践,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报答工小的浓浓恩情!
最后,我想大声喊出我的心声:
工小,我爱您!
老师,谢谢您!
同学,请向前!
谢谢大家!
在校庆六十周年仪式上的讲话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
喜迎母校60华诞庆典,在这个充满欢乐的时刻,请允许我汗颜、斗胆代表政教系的校友,向可爱的母校献上我们最衷心的祝福,向曾经用心哺育我们成长的老师献上我们最诚挚的问候和最衷心的感谢。
六十载斗转星移,六十载风雨兼程。母校几度辗转、几度搬迁、几度风雨、几度辉煌;我们忘不了红卫山下那十里校园的博大与空旷,忘不了兴隆台那读书声伴着蛙鸣的合唱,忘不了北岭侧畔那拥挤、简朴但依然温馨的校园;我们更忘不了政教系的老师虽然“生活在平房斗室,治学伴都市炊烟”却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学术的严谨。正是政教系的老师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那份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升华了我们的理想,培养了我们的情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铸就了我们勤奋好学的精神,让我们汲取了知识的甘霖,在这里我们收获了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每每想起,我们都感恩于怀,历久弥新。如果说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一点成绩,那完全归功于母校的培养、恩师的教诲。政教系的校友无论身处何方、身居何职,都将永远难忘母校和恩师给予我们的一切。
沈师大四年的大学时光,我们没齿难忘。我们虽然离开学校近三十年,但我们时刻关注、关心母校的发展,今天,母校已今非昔比,大展宏图。
随着学校的发展,政教系已孵化出多个学院,名分已不在。但今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找到了归属,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得到了温暖,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样享受着回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