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斯成功秘诀
康多莉扎·赖斯(英语:Condoleezza Rice,1954年11月14日-),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美国政治家,前美国国务院国务卿,她是美国历史上就任此职的第一位女性非裔美国人,继克林·鲍威尔后的第二位非裔美国人,和第二位女性国务卿(第一位是奥尔布赖特)。以下是小编整理给大家的关于赖斯成功秘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赖斯简介:
1954年11月14日,康多莉扎·赖斯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她的名字是由意大利语中表达“甜美的演奏”的单词“condolcezza”变化而来。
1965年,赖斯成为了伯明翰音乐学校的第一位黑人学生。
1969年,赖斯随全家搬到了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进入了圣玛丽学校,因成绩优秀,连跳两级,并在高中毕业的同时读完了大学一年级。
1971年,赖斯进入丹佛大学拉蒙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演奏,梦想成为职业钢琴家。1972年,在参加了阿斯彭音乐节后,赖斯决定放弃钢琴。
1973年,赖斯认识了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父亲约瑟夫·考贝尔博士,受其影响,进国际关系学院学习,研究俄罗斯和苏联。同年,赖斯获得丹佛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之后,她又分别于1975年和1981年获得圣母大学的政治学硕士学位和丹佛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政治学博士学位。
1977年,赖斯进入美国国务院实习。
1981年,年仅26岁的赖斯成为斯坦福大学的讲师。
2014年12月29日,民调机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康多莉扎·赖斯成为2014年最受美国人钦佩的女性第四名。
赖斯成功秘诀
美国女国务卿赖斯的奋斗史颇有传奇色彩,短短20多年,她就从一个备受歧视的黑人女孩成为著名外交官,奇迹般地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嬗变。有人问起她成功秘诀的时候,她简明扼要的说,因为我付出了超出常人8倍的辛劳!
赖斯小时候,美国的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特别是在她生活的城市伯明翰,黑人的地位非常低下,处处受到白人的歧视和欺压。
赖斯10岁那年,全家人来到首都纽约观光游览。就因为黑色皮肤,他们全家被挡在了白宫门外,不能像其他人那样走进去参观!小赖斯倍感羞辱,咬紧牙关注视着白宫,然后转身一字一顿地告诉爸爸:“总有一天,我会成为那房子的主人!”
赖斯父母十分赞赏女儿的勇敢志向,经常告诫她:“要想改善咱们黑人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取得非凡的成就。如果你拿出双倍的劲头往前冲,或许能获得白人的一半地位;如果你愿意付出四倍的辛劳,就可以跟白人并驾齐驱;如果你能够付出八倍的辛劳,就一定能赶到白人的前头!”
赖斯
为了实现“赶在白人的前头”这一目标,赖斯数十年如一日,以超出他人8倍的辛劳辛劳发奋学习,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普通美国白人只会讲英语,她则除母语外还精通俄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白人大多只是在一般大学学习,她则考进了美国名校丹佛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普通美国白人26岁可能研究生还没读完,她已经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随后还出任了这所大学最年轻的教务长。普通美国白人大多不会弹钢琴,可她不仅精于此道,而且还曾获得美国青少年钢琴大赛第一名;
此外,赖斯还用心学习了网球、花样滑冰、芭蕾舞、礼仪训练等,并获得过美国青少年钢琴大赛第一名。凡是白人能做的,她都要尽力去做;白人做不到的,她也要努力做到。最重要的是,普通美国白人可能只知道遥远的俄罗斯是一个寒冷的国家,她却是美国国内数一数二的俄罗斯武器控制问题的权威。天道酬勤,“8倍的辛劳”带来了“8倍的成就”,她终于脱颖而出,一飞冲天。
赖斯成功秘诀的感悟:人生在世,我们都渴望建功立业,也希望参与公平竞争,但事实上,世界上真正的公平竞争很少,总有这样那样的非公平因素在其中作梗捣乱。那么,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又不搞邪门歪道,那就只有笨鸟先飞,锲而不舍,靠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像赖斯那样,付出比别人多“8倍的辛劳”,以无可争议的优势来取胜。有耕耘就有收获,一个急切渴望成功却又总与成功无缘的人,无须怨天尤人,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是否付出了“八倍的辛劳”?
赖斯政治生涯
1989年1月,刚满34岁的赖斯出任乔治·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开始了从政生涯。作为布什政府中的俄罗斯问题专家,赖斯是有史以来美国政府中职位最高的黑人妇女。4年期满卸任后,赖斯进入胡佛研究院任高级研究员。1993年,赖斯出任斯坦福大学教务长,她是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教务长,也是该校第一位黑人教务长。
在2000年美国大选时,赖斯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乔治·沃克·布什的首席对外政策顾问,为布什出谋划策。布什当选总统后任命赖斯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她一直是布什总统的得力助手。2005年1月出任国务卿,她是继克林顿政府的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国务卿。
赖斯政治主张
赖斯的主张是以军事手段解决对外关系的主要手段,作风跟拉姆斯菲尔德等官员一样属鹰派。赖斯是俄罗斯(苏联)武器控制问题的专家。她思路清晰,抓问题准确,阐述能力极强。在商讨问题时,赖斯有一套谈判的方法,就算只会有一个模糊的结论,赖斯也会步步紧逼,用一个更加确定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从2005年2月至12月初,赖斯完成了19次出访,访问了46个国家,行程覆盖4大洲,兑现了她“皮箱外交”的理念。赖斯相信,只有面对面地交流,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但赖斯的多次欧洲行看似暖意融融,但难掩大西洋两岸的分歧;在俄罗斯,会说俄语的赖斯似乎并未得到额外加分,因为友好的气氛背后是各说各话的矛盾关系;在亚洲,赖斯每到一处都要大谈扩大“美式民主”,而被问到具体问题却三缄其口。对于赖斯所代表的美国全球外交,法国《世界报》曾经评价:赖斯的“布什理想主义”谈得太多,而作为一个国务卿应有的现实主义谈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