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

2017-05-14

数学教学任务认识不明确,会造成数学课堂教育毫无重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理解吸收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依然起不到有效的结果。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的论文,欢迎浏览!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篇一: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设计

1教师首先要具备问题情境意识,才能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督促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所以,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应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思考价值。而且,不能依靠现成的套路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自行探索,才能对解答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寻求。因此,教师在对课堂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或者是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对教材熟练的驾驭,对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内部结构真正的了解。同时,应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和锻炼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应梯度分明、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先易后难,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应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这样兼顾了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帮助克服了学生内心的畏惧感,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使问题呈现出一定的跨度、深度和难度,充分的发展了那些精通数学、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有全盘把握学生和教材,才能看的更远、站的更高,对整个教学流程通盘把握。

2以生活为出发点,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本身来讲,数学知识就相对枯燥,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时候,仅仅是采用机械化的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单单会使学生学习数字知识的兴趣被打消,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小学阶段的学习非常关键,一旦学生学习的兴趣丧失,就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发展。为了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以后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问题与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对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感同身受。例如,在教学生四舍五入时,教师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王平去文具店买笔芯,每根笔芯是0.24元的价格,王平一共买了6根,总价格是1.44元,而最后,文具店的阿姨只收了王平1.4元。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的问题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开始了认真的思索。老师在进一步的发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想知道答案,就请认真听讲下面的内容。”这样,首先在数学课堂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后,老师在对内容进行讲解时,所达到的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讲解完之后,老师在对以下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为什么文具店的阿姨只收王平1.4元吗?”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就能给出答案。在小学课堂上,通过创设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并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才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3以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出发点,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是,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寻找。例如,在教学生除法时,教师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大家相信么?只要你们随便的给出一个数字,它是否能被3或者5整除,教师就能马上给出答案。”这时候,多数同学都会将信将疑。教师在趁热打铁“:为了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个实验。”这样的问题情境,会立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给出了或大或小的数字,但是否能被3和5整除,教师很快就做出了判断,不会出现任何差错。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教师在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导。

4教师应善于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应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为了能真正的对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满足,需要提供发散性的思考空间。例如,在教小学生分数时,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两个同样长短的绳子,第一根减掉了3/10,第二根减掉了0.3m,哪一根绳子会有较长的剩余部分呢?”这一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开始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在对计算方法和正确的答案进行公布,引导学生思考时采用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激发,使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5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就是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课堂问题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但不可将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过分的夸大,更不能将教师的讲课取代。所以,启发提问应避免形式主义,规避花费过多的时间,而使学生对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受到影响,进而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6结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被有效的激发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对适宜的问题情境进行设计,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优化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郁燕云 工作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篇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学教学任务认识不明确,造成数学课堂教育毫无重点。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导致教学进度及课堂教学目标也不相同。数学课时的设定都是教师自己自行安排,导致课时容易出现教课任务不明确,数学课时数相差比例较多且课时安排任意性较大等不良现象。而对于此类问题的层出不穷,最终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教授不完全,数学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而在此情况下,学生的不自觉性又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的相对较少的新知识,在没有较好的巩固复习之下又会流失,第二天上课完全忘记前一天所学相关知识,最终影响当天初定的教学目标。由此便形成数学教学中的恶性循环。

2.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实例的列举过于形式化,导致学生注意力出现涣散的现象。在逻辑思维性较强的数学授课中,对于相关情景话题的引入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于相对枯燥的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更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最终得到较为理想的课堂目标。例如:奥特曼对怪兽说,130-25+(28-9)-7这道题目有多少中可解方法。对于此类情景教学的引入不仅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数学的独立思考兴趣,而课外话题的不正确引入更使学生注意力出现涣散,对于动画人物进行过多的联想,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更是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效率。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理解吸收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依然起不到有效的结果。在我国的数学教学交流过程中,人们普遍强调对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的避免,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团队交流合作意识。但现实教学中此类教学模式的实行却遇到较多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此类教学模式的不充分理解,使得在学生分组过程中出现没有计划,随机分组。而这种讨论方式的进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团队交流合作意识,更反面增加了学生的散漫性,最终使得学生对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成绩。

二、针对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没有目标的教学注定是低效率是失败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必定要是环环相扣,条理分明使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教学内容。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与各位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来查缺补漏,取他人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然后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确定目标。例如在学习“简单的组合”这一课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明确组合的可能性,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一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去超市买东西举例:三个同学一起去超市买东西,需要一人骑自行车,两人坐车,问有几种方法。这个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所以在解答时比较轻松。教学目标确定后在教师的合理的引导下,让学生保持对问题的学习兴趣,不断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最终完成教学要求。

2.合理规划教学方法。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更多教师意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为了能更有效的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采取了各种教学方法,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学生注意力转移等情况的发生,这就必须要合理规划各种教学方法。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要求需要与生活联系密切,这样在进行教学时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例如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下教室里具有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室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以此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找到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课桌、黑板、椅子以及讲台等等,教师可以接着问如果你是教师你会让学生来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时学生就会兴致高昂的回答:让小A计算黑板的面积、让同学B计算课桌的周长、让C计算椅子的周长和面积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举例子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且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都可用来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提升教学质量。总之,对于本文中所提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及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的实行,都需要学校内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学校的管理层中,个管理者明确教师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所授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一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更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功课,在保证课堂知识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多做巩固练习,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作者:周田 工作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杨集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篇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问题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心理状态。问题是引发一系列知识构成的纽带,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素质教育

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去探寻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和仔细的思考与研究。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因为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拓展。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疑问,可以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质疑和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创新与拓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1.2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

由于小学生年龄幼小和心智欠成熟以及相应的知识体系匮乏的特点,很多小学生还没有能力独立的解决问题,但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努力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在必要的时候加以适当的点拨,以便掌握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认清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和认知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学中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2.1营造优良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重要影响,然而,在长期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捆绑下,学生由于问题意识欠缺而提不出问题或不敢质疑,不善于发现问题,学习处于一种“问题意识淡薄的状态”。表现为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属于一种教条主义的教学方式,结果使得学生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质疑能力,难以学以致用。而要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就要努力营造优良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感。因此,教师首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青睐的目光注视、聆听,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其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学困生,教师更是要倾注爱心与耐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多用商量的口吻,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构建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优良的教学环境中敢于发问,这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2.2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十分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首先,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着手,小学数学不同章节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新课的时候,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在屏幕上制作一个正三角形变化动画,沿三角形的高把正三角形平分成两半,再通过旋转和移动,把两个三角形合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为什么是底乘高的一半?又如,在介绍分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做分苹果的游戏,首先,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学生,使得两个学生一同分到一个苹果,然后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学生,一个学生得到半个苹果,可是用数学方式怎么表示半个呢?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对接下来引进分数的概念就容易得多了。又如在介绍“比例尺”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我们国家的地图,介绍我国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祖国的东面到西面距离有5500千米,还有辽阔的海域,正当学生听得入神的时候,老师问道:“这么广大的面积怎样才能画在一张纸上呢?”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入比例尺的知识。

2.3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

“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实践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亲自感知事物,主动愉快地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去比较、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学生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与两边跨动的幅度有关。

2.4在反思中质疑,使学生会问

反思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改进、构造更适于教学活动的理论方法,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再由理论回归于实践,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可以先出示两道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题9.63÷3;6.8÷4;同学们很快的就算出答案,但当我出示18.5÷1.4;6.5÷2.7这两道题目时学生们面面相觑,疑惑顿生,这两道题能不能直接相除?是不是需要先进行转化后再除?如何转化?或者通过别的什么方法?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困惑之外,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问题意识。

2.5提倡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在探究中质疑解答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指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和教材中的问题,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和实验方法,亲自去发现概念、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方法的教学模式。它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去探寻知识。着重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总之,对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樊巨钊 工作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心小学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