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艺术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数码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并不能根据我们的美好向往而凭空虚构。从数码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现状入手,根据数码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及科学技术和社会时代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数字技术改变艺术的形态和呈现方式是必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码艺术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数码艺术硕士论文范文一:嵌入美学与数码艺术
摘要:审美意义上的嵌入始于对风景之美的领略,发展为技艺之美、艺术之美的特定类型。它们是具备多重性、异质相济、体现框架间性的美。嵌入美学认为艺术起源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嵌入,以嵌入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嵌入经历了以实物嵌入为主导、以符号嵌入为主导的阶段,如今正进入以新媒体嵌入为主导的新阶段。
软件嵌入是理解数码艺术发展的关键,链接嵌入是理解网络艺术发展的关键,智能嵌入是理解普适艺术的关键。作为传统嵌入美学的发展,数码嵌入美学关注上述新媒体嵌入技术反常合道的应用,包含了对数码艺术创新的期盼及相关经验的总结,以及对数码艺术走向的审视和潜能的揭示。数码技术、数码艺术与数码美学都嵌入于社会背景之中。新媒体嵌入固然可能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但也可能使人类面临新的挑战。为因势利导起见,必须重视对嵌入美学的研究。
关键词:艺术;审美;嵌入技术;数码艺术;嵌入关学;艺术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嵌入”已经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主题之一。它是个多义词,在生活中通常用于指将较小之物镶入较大之物,在化学上指的是将新分子加入两个分子或基团之间的可逆过程,对通信媒体来说指的是将某一网络的节点映射到另一个网络的节点。“嵌入”也在其他意义上被应用,如将伦理考虑嵌入经济学前提,将行政嵌入企业治理,将科学理论嵌入管理行政,将预算嵌入现实政治权力关系,将学术嵌入历史结构和世界结构,将人道主义嵌入哲学内核,将和谐观念嵌入审美心理结构,等等。
新经济社会学在反对“经济帝国主义”的过程中将社会嵌入当成重要范畴。美学意义上的嵌入是指两个(或更多)原先彼此有别的审美对象根据求同存异的原则结合成新的系统。嵌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进入,嵌入者不能游离于被嵌入者之外,二者必须形成某种整体;嵌入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融入,嵌入者不能消失于被嵌入者之内,二者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因此,嵌入在美学上代表了兼济、包容、和而不同。嵌入作为一种现象虽然已有漫长历史,但却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驱动才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跨学科研究对象。这些因素至少有:信息革命在深化过程中将推广嵌入式系统当成计算普适化的关键,使得嵌有计算芯片的各种嵌入式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生物革命在拓展过程中将基因嵌入当成遗传工程的重要环节,致力于技术创新。方兴未艾的数码艺术以嵌入技术为基础,以嵌入美学为指南,既积累了有关嵌入的宝贵经验,又为有关嵌入的研究提出了诸多课题。
一、嵌入美学的由来
嵌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五代徐锴说“嵌”是“山深貌”,这是从自然现象的角度去理解层峦叠嶂。古人在欣赏风景时,经常用“嵌空”成为描述瀑布林石与背景之关系。如马臻诗云:“我闻匡庐之山青人天,上有瀑布千仞悬。嵌空金碧根高源,喷薄直自太古前。”曹学俭散文称:“城西雉堞下有洞,日洪崖。覆以巨石,其下嵌空。飞瀑时至,亦名滴水崖。”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观察到“嵌”的现象,火炉嵌入土坑以取暖等。
在肉体上嵌入金玉珠宝,通常是显示当事人的尊贵身份;嵌入脚镣手铐,则是显示当事人的囚徒状态。就媒体而言,将参考信息嵌入文本而成为其注解,在复合句中应用嵌入式关系分句(Embedded Relative Clause),在特定文体中临时嵌入其他语体的标记(如在报道中嵌入法律条文等),将记者固定安排在军队各级单元中进行嵌入式战地报道,在新闻篇名中嵌入俏皮话等,都和“嵌”有关。在审美领域,“嵌”从工艺、艺术发展到美学观念,是技进于道的升华。
(一)嵌入技艺
作为技艺的“嵌”产生于工具制造过程中。例如,好钢嵌入粗铁为刃,剑把嵌入剑体为柄,宝石嵌入剑柄为饰等,都由一定的技艺实现。嵌入技艺在历史上至少产生了如下作用:一是促成了专门化嵌入手段的诞生,如销钉、铆钉、螺丝等;二是催生了以嵌入为特色的工艺品,如将纹样基因嵌入各种图案的织物,将不同色条嵌入表面的雕刻,白料嵌入蓝釉纹样以生成“蓝地堆白花”效果的陶瓷,等等;三是形成了与嵌入相适应的审美观念。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嵌入对于审美的意义,因而有戒指内嵌玛瑙等做法。
正如明人高濂所说:“非为观美,不必镶嵌雕刻。”林有麟评琴称:“用紫檀薄片镶嵌,浑然无迹,可谓精绝。”这是指传统工艺层面的无缝衔接,即嵌入者和被嵌入者要达到完全、完善、完美的相互适应。嵌入者要适应新环境的各种要求,被嵌入者也要包容嵌入者的各种特性。清代魏源论及大西洋某民族时称:“俗多裸体,独妇人以发蔽前后。凿颐及下唇作孔,以猫睛、夜光诸宝石嵌入为美。”用这种方法来装饰人体比较罕见,若说戴耳环,那要普遍得多。人们用“有眼不识金镶玉”来形容见识浅陋,可见嵌入性物态有时比单体性物态更受重视。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可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如豪华手机嵌宝石等。一般地说,所镶嵌之物必须是比较贵重、亮丽或稀罕的,这才能同时彰显其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
(二)嵌入艺术
嵌入从技艺发展为艺术,和符号生产有密切关系。图画、语言、文字等本质上是嵌入性的,作为将文化意义赋予存在物的符号而起作用。符号可以嵌入物质之中,如清代赵藩诗云:“每逢眼界三分胜,最忆心期一笑同。安得诗成还画就,寄君嵌入小屏风。”这是将作为符号的诗画嵌入作为物质实体的屏风。反过来,物质实体也可以嵌入符号之中,如查志隆载:“石之上,堐高三四尺许。泉奔泻直下,侍郎万公大书‘水帘’二字,镌深寸许。泉嵌入字中,殊有胜态。”这是将作为物质实体的泉水嵌入作为符号的文字。当然,符号系统也可以相互嵌入,如在汉语作品中嵌入几段英文,在画面上嵌入几行诗句等。符号嵌入在现代社会中具备重要意义,如企业将其徽记嵌入于产品,为打造品牌所不可或缺。为吸引公众注意,某些商品名称使用了嵌字技巧,在物名中嵌入人称代词,如维尔豆奶粉、洁尔阴洗涤液、迷你发廊、维他命等。
顾名思义,嵌入艺术至少有三种解释:
一是将艺术嵌入于非艺术之中,如在客厅挂上油画,在工地播放音乐,在新闻网站加入动画片剪影等。这是使生活艺术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多样现实的重要来源。例如,挂在客厅的肖像画、静物画和风景画从视觉上提醒我们存在异于现实(不能按常规与之交互)又类似现实的人物、物体和环境,因而构成了生活空间与艺术空间的嵌套。
当然,反向嵌入(将非艺术嵌入于艺术之中)也是可能的。 二是以嵌入为特色的艺术,如属于同质嵌入的俄罗斯套娃,属于异质嵌入的黄杨木镶嵌雕等。在视觉艺术中,法国艺术家穆勒哈姆(Dominique Mulhem)将全息图嵌入绘画结构之中,造就了全息画(holopainting)。在听觉艺术中,音乐作品彼此套用,如金奇作曲的《会唱歌的月亮》嵌入了王洛宾代表作的旋律。
在语言艺术中,《诗经》使用套语,《一千零一夜》使用彼此嵌套的故事;对联嵌入人名、诗歌嵌入药名之类现象屡见不鲜。在综合艺术中,戏剧通过表演区划分嵌入不同空间,通过台词推进嵌套情节;影视通过嵌入镜头将连续性事件切割开来、以丰富其内容,在故事片中嵌入纪录片段落或戏曲经典折子戏、以创造其特色,将故事嵌入历史与现实之间、以形成其参照。各类艺术还可能彼此嵌入,如小说中嵌有诗歌、戏曲中嵌有绘画(舞台背景)等。嵌入古诗的廊桥浮雕,体现了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结合。
三是嵌入技巧达到高水准。不论人物嵌入情境、对象嵌入背景、小故事嵌入大故事,或者是画作嵌入画框、画框嵌入展馆、展馆嵌入大楼,还是灯光音响设备嵌入建筑空间、现代气息浓郁的玻璃体嵌入传统楼群、外来风格场馆嵌入本国城市、异邦元素嵌入本族作品,都颇有讲究。嵌入得好,成为有品味的佳作;嵌入得差,成为没水平的败笔。在这一意义上,“嵌入艺术”系就得心应手、灵想独辟、巧夺天工的境界而言。在各种嵌入技巧中,数字嵌入值得一提,因为它是广义数码艺术产生的契机,如“嵌十体”、“十数头歌”、“十数韵歌”等。
(三)嵌入美学
美学主要以美、艺术、审美心理为研究对象。将“嵌入”上升为美学范畴,产生了相应的三种含义。试析如下。
一是嵌入之美。可从三方面加以把握:
(1)这种美不是单纯、单质、单体的美,而是多重、多元、多体之美。以“金镶玉”为例。它不仅包含了金质之美、玉镶之美,而且还包含了金玉相配的技巧之美、金玉创意的隐喻之美。
(2)这种美不是特定框架内的美,而是不同框架之间的美。嵌入不只设定某种框架的存在,而且预设了相对上述框架而言的其他框架的存在,嵌入作为一种现象正是在不同框架的联系中产生的,例如,某一框架(或其中的若干要素)成为另一框架的子系统。嵌入之美也是在上述联系中显示出来的。
(3)这种美所代表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融合,因为不论嵌入者或被嵌入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形态与特性,只是在新系统中达到相得益彰而已。它所追求的目标应当是我国古典美学所说的“和而不同”,或者说异美相济,包括异材为用、异质为用、异能为用等。
二是嵌入艺术观。主要内容为:
(1)艺术起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嵌入。人类始祖以规模不大的原始群的形式存在,彼此之间的交流受到血缘差异、地理屏障、语言隔阂等阻碍。不论他们所使用的劳动工具或者所消费的劳动产品,都可能在流传过程中脱离先前特定群体的实用情境,进入其他群体的非实用情境,因而彰显其文化的(而非实用的)属性。当这类工具或产品被接受者认定为具有实用以外的价值时,就开始向文化载体转化。如果接受者主要从审美的角度看待它们,那么,它们就有可能被当成艺术品。这种情况比较可能发生于那些相对特殊的(而非通用性)工具或产品身上。
(2)艺术以嵌入的方式或形态存在于现实生活。在微观层面,艺术品嵌入于人们固有的生活空间。在中观层面,艺术身份嵌入于社会固有的角色丛,虚构成分嵌入于媒体固有的内容框架,审美想象嵌入于人们固有的心理过程。在宏观上层面,艺术既嵌入社会空间,又嵌入于历史绵延。
(3)嵌入是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不论是影视中常见的旁白,或者是将流行歌词用于日常交谈之类修辞,还是武侠片中外在暴力对抗和内在价值冲突的结合,都可以应用这一范畴加以分析。西方叙事学定义了与横向窗口相对而言的嵌入窗口,其特点是新窗口被推进到叙事堆栈的顶层,读者完全知道当前窗口关闭后叙事将返回到哪一个场景和哪一段时间;区分了有别于框架故事(framing narrative)的嵌入故事(embedded narrative)。
三是与嵌入相关的审美心理,包括:
(1)从嵌入角度所理解的审美心理。人是以嵌人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环境因嵌入人的身体、人的活动、人的印记而成为人化自然;社会环境因嵌入自然风景、自然资源、自然生命而成为生态社会。就起源而言,人类未必由地球上的无机物进化而来,有可能是来自太空的某种生命嵌入所致。对于移民来说,在彻底被所在国同化之前,他们总是作为嵌入者而存在,葆有与之相适应的心态。美的对象也是作为嵌入者而存在于心理世界的。它们不像生理对象那样被消化,不像物理对象那样被占有,而是既葆有其完整形态,又在人的心中唤起共鸣。
(2)因外物嵌入而产生的审美心理。人的心理因嵌入而产生变化。义肢、假眼、芯片等异物的嵌入,都会给当事人带来特殊心理感受。嵌入可以成为理解美感的一把钥匙。例如,符合社会预期的对象(如各种人体装饰品)的嵌入,会增进当事人带给其他人的美感。欣赏同质嵌入性作品,往往产生世界可以无穷缩放的感觉——大套娃里有小套娃,大宇宙里有小宇宙。反过来,大宇宙之外想必有更大宇宙,大套娃之外想必有更大套娃,只不过我们受主客观条件限制,难得其详而已。欣赏异质嵌入性作品,往往留下不同系统可以无限渗合的印象——《一千零一夜》故事之外有故事、情境之外有情境,好比“异次元世界”。
(3)以嵌入于外物为拓展途径的审美心理。人总是将自己的心理嵌入(用精神分析术语来说是“投射”、“移情”)于外部世界,对于纪念品、象征物来说尤其如此。反过来,人的心理必须结合所嵌入的社会环境来考察。这一点在旅居异乡之类情境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国外已经有人使用了“嵌入美学”这一术语。例如,金斯伯格(F,Ginsburg)强调:“对于许多土著生产者来说,作品的质量是由其包含、维护甚至是复活或创造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能力来判定的。”她运用“嵌入美学”一词去描绘文本生产与这种生产所处的范围较广的社会条件的不可分离性。对于这种社会嵌入的含义,本文将在第三部分加以分析。 二、数码时代的嵌入
嵌入经历了以实物嵌入为主导、以符号嵌入为主导的阶段,如今正进入以新媒体嵌入为主导的新阶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软件嵌入是数码艺术发展的关键,链接嵌入是网络艺术发展的关键,智能嵌入是普适艺术发展的关键。它们的共同作用之一是推动了嵌入艺术、嵌入美学的数码化。
(一)数码嵌入技术
对数码技术而言,嵌入具备丰富的含义:
(1)从数码编程的角度看,指令嵌入于数据,由此产生软件;软件嵌入于硬件,由此产生计算机;计算机通过接口电路嵌入应用系统,由此产生嵌入式设备。人们致力于开发Java之类嵌入工具,在数码设备中嵌入自我诊断程序,让浏览器内嵌于操作系统,推广嵌入式存储器、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光电器件,通过嵌入无源器件(而非使用分立器件)扩展系统功能,等等。
(2)从数码文本的角度看,超文本的妙处在于将线性文体嵌入非线性结构之中。文本因嵌入链接而成为超文本,超文本因链接嵌入知识而成为智能超文本。此外,人们使用嵌入解析器接受与分析交互者自然语言输入,开发支持目标连接嵌入的超媒体著作工具、将用各种多媒体工具开发的节目嵌入万维网的出版工具,对三维模型进行多媒体嵌入支持扩展,让DHTML支持字体嵌入(即随页面下载字体,保证特定的内容总是以相应的字体显示),应用允许文件结构的嵌套复杂到任意程度的标识语言(如XML),将表现指示器嵌入界面,等等。
(3)从数码媒体的角度看,互联网是按照服务嵌入于平台、信息嵌入于服务的原则发展起来的。通信系统因嵌入计算机而成为数码通信系统,物品因为嵌入射频标签而成为物联网终端。人们致力于开发内嵌计算能力的家电,将网络化智能嵌入遍布各地的物理系统(包括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甚至像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那样将微屏幕嵌入报纸,让读者可以在报纸上观看影视片。
(4)从数码文化的角度看,人们利用嵌入式窃听器、摄像头进行监控与反监控,利用嵌入式木马、嵌入式防火墙进行入侵与反入侵。在商业上,纽约互联网公司PaintingsDirect.com允许顾客将作品嵌入样本画框中,看它们匹配与否,这是通过虚拟的“取景引擎”(framing engine)实现的。宽带视频公司采用免费+广告插片模式,将商家广告嵌入视频博客作品,由广告展示次数决定收入,这些收入由服务商和作者共享。
(5)从数码现实的角度看,人工环境因嵌入计算机而成为虚拟现实,物理环境因嵌入数据层而成为增强现实,地球模型因嵌入海量地理数据而成为戈尔所说的“数字地球”。
(6)从数码进化的角度看,生物人因嵌入机器成分而变为电子人,机器人因嵌入计算芯片而成为智能机器人,生物由于其基因嵌入了水印而成为人造生物。吉卜森小说《神经浪游者》的主人公通过嵌入肉体的端口使大脑连接到复杂的计算机网络。
英国教授沃里克从2003年开始做相关实验,将特制芯片植入手臂,让自己的神经系统接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互联网,从那儿控制里丁大学的机械臂。
在身体的意义上,数码嵌入技术和具身认识论存在密切联系。具身认识论主张认知内容由身体所提供,认知过程的方式和步骤由身体属性所决定,身体又是嵌,入环境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指出:“身体不仅仅是我们‘拥有’的物理实体,它也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并且,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身份也是由信息和通信技术重新定义的,因为它被嵌入我们的时空观念并背景化。美国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德弗莱斯主张发展嵌入性、具身性的人工智能。为此,不仅需要作为基础的大脑功能模式,也需要为我们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具身嵌入于世界建模。换言之,必须在所开发的程序中包括很像我们自己的身体模式,连同我们的需要、欲望、快乐、痛苦、运动方式与文化背景等。
(二)数码嵌入艺术
嵌入是数码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层面:
(1)着眼于数码编程,开发各种嵌入式艺术手段(如嵌入式菜单),利用嵌入控制参数生成分形艺术图形,等等。例如,1990年5月2日,加拿大沃特卢大学研究生怀特(Stephen White)发布了MOO第1版。当年10月,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柯蒂斯(Pavel Curtis)对这一程序加以改进,开发了内嵌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从而使之成为如今广为人知的MOOs。
(2)着眼于文本,在艺术文本中嵌入字体、图画、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嵌入取自数据库的各种信息、通向其他文本的链接。例如,1985-1986年,著名美国艺术家凯奇构思了既可横读、又可纵读的离合诗,向法国作曲家萨蒂(1866-1925)表示敬意。该项目在两个计算机程序支持下实现:程序IC根据《易经》中的随机过程从萨蒂的粉丝所写的纪念文章及《圣经·创世记》中选择文本;程序MESOLIST负责将萨蒂的名字用大写字母嵌入所选出的文本中。
(3)着眼于数码媒体,在艺术网站建设中应用嵌入式浏览器、嵌入式客户端等软件;在艺术网页中嵌入网络服务,如将谷歌相册嵌入博客、将谷歌地图嵌入主页,在艺术社区中嵌入邮递目录,等等。
(4)着眼于数码文化,如在数码图像中嵌入水印以宣示版权,在网站首页嵌入注册信息以证明合法性等。在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黑客艺术中,出现了将音乐/美术/诗歌等成分嵌入病毒以表现黑色幽默,在被黑的网站嵌入新的文字或图像以表明挑战性,将当局用于监控网络信息流动的软件嵌入自己的作品以示反其道而行之等做法。
(5)着眼于数码现实,如克鲁格使用嵌入式计算机开发人工现实作品《视频场所》等。桑丁、工程师德凡蒂等人开发的洞穴自动仿真环境让用户戴上立体成像、嵌人头戴追踪技术的眼镜,使用一根“魔棍”,以手腕的精致运动操纵实时图像。主要面向即兴表演的网络环境(如MetaMOOphosis)设有供参考与发挥之用的内嵌脚本。交互性戏剧包含了实况演出和内嵌技术之间的交互。
(6)着眼于数码进化,开发嵌入式电子人艺术、机器人艺术与生物艺术,如巴西裔美国艺术家卡茨将用于监控宠物的芯片嵌入自己的脚踝皮肤等。
软件嵌入是理解数码艺术发展的关键。传统嵌入艺术可以在软件技术支持下实现数码化,软件的嵌入特性也可以在艺术家的努力之下实现艺术化,数码嵌入艺术就是这样产生的。例如,由莫斯科移居德国的加尔基娜(Anna Galkina)创作的《嵌套玩偶》(TheNesting Doll,2002)试图表现自己对弹出式窗口的印象。
作品本身是这种窗口的嬉戏,十余个乃至数十个窗口相叠,每个窗口都只有相同的画面(一个玩偶)。这些窗口跳动着,拒绝用户的关闭。摆脱它们的唯一办法是重新启动计算机。这一作品既是对俄罗斯套娃的推陈出新,又是对图形界面特性的灵思妙想。又如,瓦滕贝格(Martin Wattenberg)的作品《歌曲的形状》(The Shape of Song,2001)用图表呈现出353首乐曲的嵌套结构,让人们直观地把握作品的旋律。再如,美国艺术家拉兹雷尼的作品《脑壳》将四个扭曲歪斜的脑壳三维模型作为数码雕塑分别嵌在展馆小房间的四堵墙上,让进来观看的人颇感迷惑。
汉森认为:这一作品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身心体验,并非将观者自身置于图像当中,亦非使观者改变对于特定场所的距离,而是由对图像的情感反应在其身体中生成某种场所感。
将软件技术嵌入艺术作品,产生了不同的自动化等级。比较简单的是使用内嵌随机数发生器控制路径,比较复杂的要求计算机在某种程度上理解镶嵌在被生成的对象中的意义。
链接嵌入是网络艺术发展的关键。例如,装置艺术因为嵌入网络链接而成为联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因为将网络链接嵌入人体而成为联网行为艺术,绘画、雕塑等因为内嵌网络链接而成为联网美术作品,等等。链接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联网艺术的状态可能因为网络信息的流动而产生变化,利用网络监控软件“食肉动物“(Carnivore)开发的各种在线作品就是如此;另一方面,访客的流动可能受到作品链接的影响。例如,美国ThingWorld公司出于营销目的在自己所制作的图案中嵌入链接,即使图案流传到其他网站,点击时都会引导访客返回到该公司站点。
艺术家邦廷的作品《交流创造冲突》(Communi—cation Creates Conflict,1995)也利用了上述原理,通过嵌入首页的链接将访客带到专门化的交流门户。芯片嵌入是普适艺术发展的关键。一般来说,嵌入者小而被嵌入者大。如果说传统嵌入艺术重在以小出彩的话,那么,数码嵌入艺术则重在以小驭大,芯片对此起了关键作用。
这里所说的芯片,是指具备计算机基本功能(或基本计算能力)的微型元件。机床因嵌入芯片而成为智能机床,服装因嵌入芯片而成为智能服装,艺术作品也因其嵌入而智能化。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嵌入式系统分部设想:在理想的世界里,人们将看不见计算机。人们购买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怎样的没有生命,都将包括有经过改良的嵌入式处理器。当今许多实验室和厂商都热衷于研发这类“智能粉末”(smart dust)。它们可以为未来以普适计算为基础的普适艺术提供技术支持。
(三)数码嵌入美学
数码嵌入美学是对于传统嵌入美学的继承与发展。例如,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约翰逊(Troels Degn Johansson)应用比较文学中的“嵌套”(mise enabyme,镜中镜)观念分析软件艺术对计算机媒体中表现问题的探索,说明计算机媒体是一种表达其他文化建构的媒体(字处理软件或文本显示软件中的“书”,媒体播放器中的“电影”,等等)的透明容器。∞美国学者瑞安(Marie-Laure Ryan)尝试将叙事学的隐喻资源扩展到电脑文化和计算机技术。受计算机编程方法的启发,她发展了递归概念。在计算机编程用语中,递归是指一种运算方式,即运算法则为完成某一任务而激活自身的副本。它可以类比于叙事学中所说的故事套故事或故事里嵌着故事。鲫
当然,数码嵌入美学也有其独特之处:(1)它所关注的嵌入之美主要是以软件嵌入、链接嵌入与芯片嵌入之类数码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2)它所关注的嵌入艺术重在对上述技术反常合道的应用。换言之,艺术家不完全是根据说明书来运用各种数码设备的。例如,没有任何一家宠物监控设备的厂商会在说明书上记载如何将相应芯片植入人体。
但是,艺术家卡茨就这样做了。他以此显示自己同时作为人和动物、监控者和被监控者的存在,并展示了监控芯片植入某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可能,唤起人们对此的思考。(3)它所关注的审美心理包含了数码时代特有的观念,如在审美过程中嵌入网络思维,以可嵌入的环境取代完全客观、孤立的认知环境等。正如阿斯科特所说,意义不是赋予的,而是协商而来,无穷尽地重新建构与重新定义;真理总是相对的,并非处于绝对的位置,而是嵌入于过程,是通过远程通信书写于人类行为最为自由的网络中。
数码嵌入美学包含了对数码艺术的期盼及相关经验的总结。理论家所关注的“嵌入”主要不是具体嵌入技术、嵌入技巧或嵌入创意,而是艺术与体制、思潮之间的嵌入关系。比较激进的英国学者阿斯科特急于摆脱深嵌于传统观念的“艺术”,主张以连接性取而代之。他认为:“艺术”一词因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赋予它意义(当然还有现代主义)、太深地嵌入个体创造者及反应性而非交互性观者的观念的缘故变得如此沉重,以至于我们感到最好不是由它来代表……在涉及远程通信艺术实践时,可能我们应该尽可能试图在这些环境中避免使用“艺术”一词,而用“连接主义”取而代之。∞比较持重的美国学者勒格拉迪(George Legrady)则试图从嵌入机制类比中为数码艺术寻找安身立命之根据。
他认为:数码媒体艺术家可以生产出不要求具体化于物理对象的作品。它们以数据的形式存在,摆脱了物质性的限制。正如实体作品获得嵌入交流过程、代表认可的“灵氛”那样,数码作品同样也可能在博物馆体制空间的框架中获得某种价值。
因此,它们作为艺术体验的内在价值基于两个要素的合成:一个由作品的内容及信息流(即通常由作者决定的方方面面)构成;另一个由它所发布、展览和接受的条件(即超出作者控制之外的方方面面)组成。美国学者埃弗雷特进而从社会思潮论证数码艺术的嵌入性渊源有自。他认为:数码互文性使我们超出由引文与换位构成的“新表意系统”,进入以离散和吸收为特征的元表意系统,不同的表意材料被变形为0和1,成为无穷的重组能指。
换言之,新的媒体技术产生意义,不只是通过其他文本的吸引和变形来建构新文本,也靠将其他文本(模拟的与数码的)整个无缝地镶嵌在新文本中。这意味着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所使用的策略(如现成物、拼贴及文本之间相互参考等)已经为数码时代新的需要及技术所扩展。 数码嵌入美学还包含了对于数码艺术走向的审视和潜能的揭示。例如,新加坡切克等人探讨了具身混合现实空间作为交互性戏剧体验媒体的潜能。
这种空间是赋形计算和混合现实技术的结合,具身计算则是涉及普适计算、可触计算与社会计算等要素的下一代计算模式。上述结合允许人们创造嵌入数码三维对象与人物的物理环境,这些对象与人物可以通过和物理世界中的自然交互相配合的方式加以操作。物理世界、增强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体验因此无缝交融。美国学者考西出版了《数码文化中的戏剧与表演:从仿真到嵌入性》,他以“嵌入性”这一范畴说明艺术世界与生活现实的交叠,并勾勒了戏剧由仿真时代向生物时代转变的趋势,是对于数码戏剧前景的思考。他认为:仿真时代(其间媒体以真实的符号取代了真实本身)为嵌入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仿真的效果是真实被保留、隐藏并编码,但仍然可得。嵌入性亮相于美国入侵伊拉克(即第二次海湾战争),改变了仿真以可以容纳真实自身并改变其本质的数据流来掩蔽真实的做法。考西认为:中介化的文化已经从虚拟的仿真屏幕转移到嵌入性的被修饰的实体。这种实体不仅是指地球上的物质实体(如转基因作物),而且是指人(通过遗传工程被修饰)。
它们/他们成为新时代各种矛盾的汇聚之处。马利纳(Roger F.Matina)、威尔逊(Steve Wilson)等人则指出:当代新的艺术形式并非只是计算机艺术或数码艺术。艺术家的实验领域如今已经遍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认知科学等各个领域,从纳米技术到宏观艺术。以此为背景而产生的各种艺术形式可能汇聚成为“信息艺术”,审美计算最终可能嵌入更为广阔的信息科学美学领域。
数码时代的嵌入是双向的,数码技术既嵌入数码艺术,数码艺术也嵌入数码技术。如果将嵌入理解为将数码技术导向数码艺术的话,那么反向嵌入意味着将数码艺术导向数码技术。不论是什么情况,嵌入总是带来新的功能联系,其特点是嵌入者虽然进入新的环境,但仍保留自身的特性和作用,并不因此被消化、消灭。关键是使嵌入者与被嵌入者形成整体。数码嵌入美学和数码嵌入实践的关系也是如此。一方面,数码嵌入美学将数码嵌入实践当成研究对象;另一方面,数码嵌入也作为技术与方法被应用于美学研究中。例如,美国利希泰(Patrick Lichty)的交互性论文《攫取比特:艺术与数码时代的观念控制》包含了内嵌的注解、丰富的超链,显示了新媒体离散结构的交互性、非线性潜能。
三、数码时代的社会嵌入
在经济领域,针对就经济论经济的弊端,匈牙利的波兰尼(Karl Paul Polanyi)提出“经济的社会嵌入”。这一概念为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所发挥,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叶兴起的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热点。对上述学派来说,嵌入性(embeddedness)可细分为历史嵌入、文化嵌入、关系嵌入、制度嵌入、结构嵌入等,其基本观念是指经济活动并非孤立,而是受社会历史、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影响。
相比之下,经济学家强调市场关系,社会学家强调嵌入关系,二者虽然各有侧重,但又相辅相成。作为范畴的嵌入性不仅适用于经济分析,而且适用于社会分析。在宏观上,自然人通常一经诞生便因嵌入人类社会网络而自动获得相应的角色,并通过学习实现社会化;若像“狼孩”、“熊孩”那样脱离人类社会网络,那只能成为野人。
在微观上,当事人可以选择嵌入或脱离特定社会关系网络。人们因嵌入特定社会网络(如同乡会)而成为其节点,因脱离特定社会网络而成为其外人。作为一种观念,社会嵌入完全可以用来分析数码技术、数码艺术与数码美学的定位。
(一)数码技术的社会嵌入
卡特将芯片植入脚踝皮肤,估计是个小手术,而且植入之处又是自己的身体,似乎没有遭到什么强烈反对。当沃里克试图将芯片植入11岁女孩体内作为反诱拐措施时,儿童社会学家从伦理学的角度表示异议,实验因此放弃。这一事实说明:数码嵌入技术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从社会嵌入的角度考察数码技术,主要目的是避免为技术而技术而倾向,关注各种社会因素对数码技术的渗透,以及数码技术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相关研究大致包括如下取向:(1)数码编程的社会嵌入。如康奈尔大学吉莱斯皮分析商业软件所包含的不同隐喻,揭示权力与政治嵌入软件设计的过程。(2)数码文本的社会嵌入。
相关议题有各种源代码、数据库、人机界面在社会应用及跨文化传播中所遇到的矛盾等。(3)数码媒体的社会嵌入。目前探讨的比较多的是如何将将社会信任系统嵌入以匿名为主的在线交往之中,建设增强社会网络(augmented social net work,ASN)。(4)数码文化的社会嵌入。例如,比利时学者西尔贝曼认为遗产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嵌入变化中的当代语境的社会活动,数码遗产的作用是便利上述活动,而不是建立一种关于过去的确定性模拟物。澳大利亚学者卡梅隆(Fiona Cameron)则认为数码遗产说到底是政治观念与实践。(5)数码现实的社会嵌入。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白淑英指出:“虚拟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嵌入到人类生活的社会文化系统之中,带来了社会关系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此,虚拟世界研究的方法论应该从技术思辨转向社会哲学,即在实证基础上对虚拟世界进行形而上的建构。”(6)数码进化的社会嵌入。例如,怎样在军用机器人中嵌入“人工良心”、以保证国际战争法和交战规则可以被严格遵守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波雷尔在2006年提出了建构社会机器人的建议:一是激发人类将人性赋予机器人的倾向;二是让机器人扮演计算机侍者或博物馆向导之类角色,以形成所需要的交互;三是重新思考我们的某些假设,如将人类认知当成是位于颅内的自我包容的过程(实际上,这种认知是嵌入社会背景的)。这是有启发意义的。
(二)数码艺术的社会嵌入
在经济学领域,嵌入性可以分为历史嵌入、文化嵌入、关系嵌入、制度嵌入、结构嵌入等类型。在艺术学领域,嵌入性涉及的范围更宽。除少数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或“为技术而技术”的人之外,数码艺术家总是有意识介入社会生活,并非唯技术或唯艺术论者。白南准早在1966年就指出:“电脑化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面向电脑化生活的艺术是更为重要的,后者无须电脑。但是,如果巴斯德与罗伯斯比尔关于我们只有通过某种内嵌的毒药才能抵抗毒药的观点正确的话,那么,由电脑化生活所引起的某些挫折相应地要求电脑化的震惊与净化。我用磁带及阴极射线管所做的平常作品使我相信这一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互联网艺术作品中,有不少具备明显的社会批判倾向,表现为反监视、反垄断、反精英等。例如,K-hello.org创作的《秘密信息发现器》(Cryptographever,2003)缘于如下事实:“秘密群体”、政府与间谍可能通过将秘密信息嵌入网页而彼此交流。作者自认为本作品是一个免费的、有效的分析工具。
对于传统艺术而言,如果作品没有嵌入一定的社会背景,就显得比较“漂”,轻灵有余,厚重不足。使用典故、加入民族元素等是增强嵌入性的方法。反之,如果作品过度嵌入特定的社会背景,就可能向影射之类实用性太强的倾向转化。要想解决上述矛盾,防止“欠嵌入”或“过度嵌入”的弊端,隐喻是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其长处在于既使作品获得深度,又保持一定的可读性,做到厚重与轻灵的统一。上述分析同样适用于数码艺术。
例如,卡茨的转基因艺术《第八天》(The Eighth Day,2000),就是如此。它由转基因生命和一个生物机器人(由变形虫所支配的机械装置)结合而成。根据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柯林斯《追踪嵌合体:(第八日)》一文的分析,上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复杂巧妙的隐喻或讽喻,暗指有生命的存在物之间较深水平的联系;就直接体验而言,它又指向我们用于在自然界建立享有特权地位的监视与控制。他将卡茨的作品视为对于伦理学对话的呼唤,这种对话不只是使我们对非人类的他者变得敏感,而且让我们准备接受有关人性之构成的相对流动的定义。
如今,社会嵌入已经成为评价数码艺术的重要尺度,相关研究包括:将生态内容嵌入数码艺术课程、将意识形态嵌入数码游戏开发、将玩家的愉悦嵌入多用户游戏的社会奖赏、将自我经历嵌入数码电影剪辑、将集体记忆嵌入全球卫星定位艺术等。对于数码艺术的社会嵌入,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加以分析,即考察相关作品和宏观社会历史条件、所属社会集团或社会群体、具体社会事件或社会情境的关系。
(三)数码美学的社会嵌入
数码美学的社会嵌入首先是指将数码艺术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其中包括:(1)着眼于数码编程,揭示各种软件艺术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在Runme.org网站的政治与激进主义栏目中,提供了27个这方面的例子。(2)着眼于数码文本,揭示超文本艺术、多媒体艺术、超媒体艺术所由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条件。例如,巴克在阐述多感觉阅读的特性时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够“阅读”某种描述,是由于我们理解它们所嵌入的故事。
它们之所以有意义,是由于我们自身的生理体验或文化体验的缘故。(3)着眼于数码媒体,揭示远程通信艺术、互联网艺术、泛网络艺术等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例如,美国长岛大学帕里瑟《艺术家的网站:身份宣言和自我呈现》一文指出:艺术家的人格清晰地嵌入了这种进行中的艺术形式,受众也要求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多维理解。因此,艺术家网站作为可不断改变、进化的艺术形式在营销工具之外成了身份宣言和自我表征的完美容器。(4)着眼于数码文化,揭示政治性数码艺术、商业性数码艺术、朋客性数码反艺术的社会价值。
例如,卡瓦拉罗指出嵌入赛伯文化的是一种不稳定感。只要控制论的抽象公式被翻译为商品,按照资本主义逻辑就必须经历不断变形,没有真正的永恒。与此同时,控制论由于向多样阅读开放的缘故而被渲染得不稳定——作为有机体和机械构成物的性质、基于精确计算的哲学,作为可以和黑魔法相比的神秘知识形式,作为公司及其价值系统的技术支柱,等等。
赛伯朋克正好表达了控制论模糊的一面,用的是明显的流行术语,靠的是将它和朋克亚文化联系起来,这种亚文化在瓦解所有公认的价值观时也愿意瓦解自身。(5)着眼于数码现实,揭示虚拟现实艺术、增强现实艺术、混合现实艺术所发挥的社会影响,如格劳(Christopher Grau)《哲学家探索黑客帝国》等。(6)着眼于数码进化,揭示电子人艺术、机器人艺术、生物艺术所面临的社会制约。
例如,美国视觉艺术家安克尔与社会科学家涅尔金合著的《分子的目光:基因时代的艺术》一书注意到遗传科学对于开发可赢利诊断技术和治疗产品的潜力已经将这门科学深深嵌入公司文化之中。以此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提出了诸多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例如,身体组织究竟是商品生产的原材料,还是具备有生命的存在物组成部分的天生价值?将自然物与人工物区分开来的标志的是什么?基因是人的本质、人类遗传的神圣成分,或者只是一种现金形式?
数码美学的社会嵌入又是指通过嵌入性考察来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具体地说,上述考察可以从下述途径进行:
(1)在社会层面,着眼于数码艺术人才养成。比如,从审美的角度探讨数码艺术人才自我观和职业嵌入的关系,分析其择业观念、爱岗敬业程度、跳槽的原因和结构等;研究相关企事业单位如何看待人才美,如何聘用、培养、激励等;关注各种职介所、猎头机构、教学单位在数码艺术人才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他们的人才标准所产生的影响,思考如何通过社会嵌入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等等。
(2)在产品层面,着眼于数码艺术基本特性。比如,考察作为文件的超文本如何嵌入作为媒体的超文本系统,后者又如何嵌入作为平台的互联网,揭示上述过程中所带来的艺术产品美学特性的变化;剖析降低嵌入性如何导致艺术作品内容的轻灵化,增加嵌入性如何导致艺术作品内容的厚重化;关注嵌入成分与原有成分的关系(植根性),弄清复合审美系统如何形成,等等。
(3)在运营层面,关注数码艺术发展过程。例如,探讨数码艺术相对于不同社会背景嵌入化、去嵌入化与再嵌入化;考察各种社会因素(包括习俗因素、政策因素、法律因素等)对数码艺术嵌入于社会的具体影响;研究社会嵌入如何影响文化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结构和行为,思考数码艺术如何积极主动地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等等。
数码美学的社会嵌入还有另一层含义,即数码美学通过社会嵌入来更新自己的观念。对于软件之美、链接之美、芯片之美以及相关的电脑之美、网络之美、手机之美等对象,只靠传统美学知识或数码技术原理无法恰当阐释。这类数码时代特有的美是和赛伯族、网民族、拇指族等社会群体所共享的概念、符号、情感及文化分不开的。
只有了解他们的社会需求、隐性知识、心理取向,才能弄清为什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社会时尚、艺术追求以至于美学理论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在这样做的时候,数码美学必须意识到嵌入总是相对于超越而存在的。我们既不应当将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全都嵌入某种框架中加以解释,也不应当局限于现有的嵌入技术、嵌入规范、嵌入水平而忽略了嵌入领域每日每时都可能发生的创新。
由于社会需求和信息科技的驱动,新媒体嵌入正在迅速发展。人们对此持乐观态度。例如,福鲁哈尔曾著文描绘了人类未来的全新生活方式。他指出:“无线智能标签价格低廉,而且几乎可嵌入任何物体,甚至包括人——这种标签把人和机器作为一个全球网络的‘结点’联系在一起。这个系统将用一个网络把所有计算机连接起来,让每台计算机都能利用其他计算机的功能,就像家家户户都能从中央输电网得到电力一样。”
由此看来,新媒体嵌入有着广阔的前景,以之为基础的数码嵌入艺术有望随之繁荣。当然,新媒体嵌入的无处不在未必只是一片光明,相应的挑战势必伴之而行,如监控的泛在、隐私的消失、人性的改变等。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数码技术、数码艺术和数码美学的社会嵌入的研究,以便因势利导。
数码艺术硕士论文范文二:浅论数码技术对摄影艺术的影响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数码技术渗透到摄影艺术领域。数码技术在丰富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形态,引导大众审美理念等方面都起到革命性的变革作用,并引导摄影艺术走向一个新的高度。数码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也带来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数码技术 摄影艺术 影响
数码化图像艺术发展方兴未艾的同时也在社会上特别是业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议题关乎方方面面,摄影艺术究竟走向何方?艺术的大众化是否暗含着艺术会走向庸俗化的隐晦含义?空前强大的数码技术是否违背了摄影艺术的本质和初衷?当代摄影家要有怎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够促进和推动摄影艺术的健康发展?这些悬而未解的问题困扰着心系摄影艺术的各行各业的人们。
一、艺术“大众化”与“庸俗化”
摄影艺术未来的主要走向是趋向艺术大众化。艺术的大众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他的古老是由于它几乎与艺术同步而来,它的年轻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自觉地理论提出是比较近的,大约是上世纪中叶的事。原始社会的艺术家与大众之间根本不存在明显的区别。分工的出现导致阶级的产生,这打破了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和谐,取而代之的事一条巨大的深邃的鸿沟。艺术成为了一种奢侈品。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都是少数人的事。科学技术革新的浪潮,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为平艺术与大众之间的沟壑奠定了技术基础。
艺术大众化问题是个十分重要却又十分棘手的问题。其实艺术大众化问题与艺术本质,艺术的目的息息相关。艺术的本质就是沟通,沟通人的情感,沟通人的思想和认识。艺术大众化要使提高全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成为目标。要改变以往艺术的特权现象,反对艺术的贵族化倾向,同时要防止把艺术的大众化作庸俗的理解。艺术的商品化,庸俗化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艺术大众化。所以要使艺术大众化产生积极的结果,还有赖于艺术家与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二、数码后期处理是否诋毁了摄影艺术
摄影被称为用光和影作画的艺术。数码技术的出现是否喧宾夺主,把光和影的瞬间放在了次位,而把摄影的后期制作的幅度提升了太多?摄影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转型,被称为“摄影之后的摄影”摄影从瞬间的活动扩展到摄影前的设计和摆置;摄影之间,图像与图像之间的拼贴关系;摄影之后进行再处理;以及摄影之内和摄影之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以及创作命题的确立。所以摄影不仅仅是记录大千世界的工具,摄影同样是表达自己思想的手法。
就艺术摄影来说,作品是描述摄影家思考的工具。而照片则是摄影家自己观念的产物。对于这些表达欲强烈的摄影家来说,摄影艺术也是表现自己情感的手段,并不是是简单的拍摄摄影作品那么简单,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创作是一件自由的事情,摄影也没有如此狭隘。如果使用后期只是为了创作叙述的需要,如果可以增强效果,这么做无可厚非。
需要指出的是,数码后期这种技术是为了突出表现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情感,如果只注重技巧和新奇的表象,那数码后期的意义就不大了。所以说数码技术本身并没有冒犯摄影艺术的本质。关键是看摄影师怎么使用这种技术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不是滥用。
三、当代艺术摄影家的责任
艺术的大众化时都会导致艺术家个性的丧失?天才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是否会从此消声匿迹?答案是否定的,相反,这更能使我们培养起一片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艺术家的土壤。所有具有远见的艺术家都承认,造就高水平的大众,扩大他们的队伍是当今艺术家的重要使命。而大众恰会从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在摄影家的作品中得到指引,受到影响。因此,当代摄影艺术家有责任从我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更深层次的发掘作品的内涵。
技术其实并没有赋予摄影师更多的创造力。如果没有任何想法,买多少技术和工具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摄影家坚决不能依靠技术而掉以轻心,相反,摄影师必须比任何人都努力的工作,才会有想要的成果。瞬息变幻的世界不会给你停滞在已有的成绩上稍作休息的机会。你必须了解新媒体艺术以及传媒发展的最新动向,与他们时刻保持在同一起跑线上。
数码艺术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艺术类开题报告范文
2.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艺术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4.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5.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