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心理疲劳现象

2017-06-19

和中学生直接交往,他们会告诉你许多苦恼。这些苦恼除有些属于思想问题,性格问题和习惯问题外,还有一些问题比较复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浅谈中学生心理疲劳现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浅谈中学生心理疲劳现象

和中学生直接交往,他们会告诉你许多苦恼。这些苦恼除有些属于思想问题,性格问题和习惯问题外,还有一些问题比较复杂。比如:学习中越是想弄懂的越是听不懂,越是想记牢的越是忘得快;生活上感到乏味,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有时明知道眼下该干什么,可就是不想动手;课堂上即使强迫自己集中注意,也是“眼在黑板,心在窗外”;知道自己成绩下降,可还是看到课本就腻烦,打瞌睡;懂得作业该怎么做,可做出来往往有错,还检查不出;等等。用中学生自己的话讲,是种“说不出来的难受”,笔者认为这类苦恼,既有生的因素,显示了中学生青春期来临的某些特征,又有心理因素,他们这是陷入了一种综合的心理疲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多种心理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上述的认知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意志力减弱,手脑协调性格低,情绪异常,对一切事物都“兴味索然”,就是典型症状。

一般说来,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感受到轻度的暂时心理疲劳还是正常的,个体可以调动自身的心理潜能来维持心理功能的平衡,也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如果不注意及时消除,而是人为的强制个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那就会加重心理紧张,失调和紊乱就会日渐明显。据我们在与学生的接触交谈中初步估算,目前据有明显症状的中学生约20%以上,其中女生多于男生,中差生多于优等生,高年级学生多于低年级学生。陷入心理疲劳的学生,轻则学习效率降低,成绩退步,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损伤;重则出现厌学,拖拉成性,抑郁多疑易激怒,甚至逃学,结伙对抗等等。过度的心理疲劳还会导致身心疾患。据现代医学统计,人体疾患中有30%纯属心理因素造成。

中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疲劳现象的成因是复杂的。原因之一是过度的学习压力。大多数中学生长期处于单调繁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中。听课、作业、考试周而复始。每天要坐上十个小时,完成四五个小时的作业,不停地听读背写,其辛苦程度是多数成人所不及的。原因之二是某些理论与现实的反差现象,社会的某些不良状况以及中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肤浅性,使他们感觉不出刻苦学习的重要,体会不到遵从教诲的崇高,产生了怀疑、厌倦甚至逆反心理。原因之三是由于现代中学生不良的心理品质,如依赖性强,耐挫力差,孤芳自赏,宽以待已,严以责人等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了解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之后,除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研究如何满足中学生心理上许多正当的发展需要,以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