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教育论文范文

2017-06-02

学前儿童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中心,也是所有教育阶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奠定终身教育的基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篇一

《浅谈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摘 要】音乐教育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每个儿童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愿望和权力。本文着重从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的身体、语言、认知、情感和意志、社会性等五个方面的发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前儿童;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蕴含在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美感中。儿童的发展需要音乐,而音乐可以为儿童提供极好的教学材料。在0―7岁的学前儿童具有较高的可塑性,音乐教育能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

学前阶段是人的大脑、身体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在此时大脑、身体各部分获得积极活动的机会越多,就越有可能使大脑、身体获得充分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与大脑的发展。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掌管语言学习、数学理解、概念构成、时间连续性感受以及分析性思维活动等;右半球则掌管音乐、图形感知、面孔识别、空间知觉、距离判断以及综合性思维活动等。音乐教育以发展形象感知、思维能力为主的活动领域,对学前儿童大脑右半球的潜力得到应有的开发,进而影响到整个大脑工作能力的最优发挥。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运动及运动感觉中枢将担任更多的控制、调节工作;在欣赏和创作活动中,更多的中枢将参与信息的收集、加工、输出的过程。对学前儿童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和全面的音乐训练,可以使其他们的大脑各部分神经都有机会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之中,才能使其大脑各个中枢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与身体健康。儿童参加音乐表演活动和乐器演奏,可锻炼身体各相应部分的大小肌肉、骨骼和韧带,提高神经系统反应的速度和协调能力,增强心肺等器官的耐受力。经常参加韵律活动可以使儿童获得更加健美的体形、端正的姿态和良好的身体发育。唱歌活动也能对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和呼吸器官的发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音乐活动中的儿童通过音乐调整情绪,进而调节生理状态,已达到促进或维护身体健康。

二、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学前儿童在大量学习优秀歌曲和有节奏的诗歌朗诵的过程中,不仅积累音乐语汇,也扩大词汇的积累,增加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习唱歌还能够在喉部形成一种肌肉运动的模式,对说话能力的改善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音乐学习和语言学习都是听辨、记忆、再现声音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儿童歌唱时,正确的咬字、吐字,可以帮助儿童养成口齿清楚的语言表达习惯。此外,音乐和语言的节奏、句子、音调、重音、韵律、情感等因素,对提高学前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有益的。

三、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音乐教育是参与者集听觉、视觉、触觉等为一体运用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有的、综合的、多形式的、多层次的、多主体的学习方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认知发展的机会。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在音乐游戏和舞蹈的活动中,儿童根据音乐的旋律线使身体各个部位产生不同位置韵律活动。从个体与个体、组与组的位置变换,让儿童对空间方位的感知有充分的体会。当儿童听觉器官接受到音响信号后,大脑神经立刻辨别音色、音高特征,从而培养儿童的听觉感知能力。在儿童学习乐器时,能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力度、位置接触乐器,听到的音色、音量、音高截然不同,从而发展其触觉感知。

(二)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听觉感知、注意制约着记忆表象的形成,同时听觉的记忆表象有直接影响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音乐具有直观性,它能刺激人的感官并引起记忆等心理反应。整齐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不仅易于上口,并能储存在脑海中,使人的记忆进一步加深、巩固。同时,教师在教唱歌曲时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儿童理解歌曲的性质,在歌唱时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三)促进学前儿童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音乐本身是一种抽象化、个性化的表现艺术,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恰恰能给儿童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音乐活动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是儿童沉浸于音乐活动之中并获得快乐的重要表现之一。音乐教育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由于直觉行动思维与儿童的实际行动是直接联想的,儿童在模仿成人的唱歌或做身体动作的过程中,是边动作边思考,直至完全学会。其次,音乐运用旋律、节奏、音色以及速度、力度等变化要素来展现音乐形象、表达思维情绪,它能刺激作用于儿童的大脑,使右脑中棘突触数增加,从而使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

四、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教育者在音乐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前儿童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将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品质成为自觉的行动。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音乐是通过旋律、音响等手段来表现人类最为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的艺术。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学前期的儿童正处在于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儿童社会交往活动日益扩大,情感体验的日趋丰富及分化的逐渐细腻,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已逐渐成为能促进儿童情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次成功的音乐活动,都能使儿童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和激发起儿童良好的音乐情绪情感。

(二)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发展。音乐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活动,无论是学习唱歌还是器乐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学习。对于幼小儿童,特别是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是无法达到一定目标的。因而,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和发展儿童基本的意志品质,从而使作为意向活动范畴的非智力因素得以更好地养成。

五、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学前儿童交往与合作能力。音乐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满足人的交往需求。人们可以通过音乐彼此沟通,进而建立感情上的和谐关系。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如尊重人和被人尊重,领导人和服从领导,与人合作和与人共享等,从而培养儿童的交往技能和合作能力。同时在积极的音乐交往活动中,学前儿童与人交往的需要和信心也得到了不断地加强。

(二)培养学前儿童纪律性和责任感。音乐活动是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要求参与者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活动,同时也要求参与者明确认识并自觉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学前儿童教育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这些要求被进一步明确为:学会遵守音乐活动的常规;初步养成对作品负责,对观众负责,对乐器、道具和其他有关设备负责,对活动场地负责的基本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了学前儿童的将来进入有秩序的社会交往活动所具备的纪律性和责任感。

总之,音乐教育是促进学前教育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需要音乐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前儿童加以重视和培养的。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把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使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同步,不仅要注意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式,还应该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科学进行。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教育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