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一门综合性知识总集,需要考生在多方面中学习知识,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理论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理论一、
1、 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
1921年-1927年,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代表作:湖南农民各阶级。
1927-1935:毛泽东思想形成:井冈山红星星反。
1935-1945:毛泽东思想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发刊新
1945-1976: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晋绥双论目前正确。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于1997年1月13日逝世)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的伟大觉醒。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邓小平理论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船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三个代表思想: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2002年十六大成为党的指导思想,2004年写入宪法。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2007年,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理论二、
十八届四中全会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形成: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3、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4、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5、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必须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1、农村发展成果
2014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2、“三农”工作要破解的难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
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3、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
4、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
5、现阶段,不得将农民进城落户与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相挂钩。
6、扶贫项目审批权原则上要下放到县,省市切实履行监管责任。
7、国家教育经费要向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即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世界整体上就是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否认静止及其相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由基本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
两个总特征: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三个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
1、普遍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主张发展变化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只承认事物的量变。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