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方式是怎样的
导语: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进入到关键阶段,小学时期孩子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行家庭教育反思,改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建议: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
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而作为父母不应该重视孩子的分数,因为分数不能决定一切,高分的孩子未必拥有高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等,如果孩子学习成绩暂时落后,并不意味着他们思想差,能力低;如果考试分数高,家长要引导孩子不要自满,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对于考试分数低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心平气和地跟孩子研究存在的问题,看哪些方面是弱项,并多花时间补上去。
对于家庭教育建议这方面,至慧学堂特聘国内著名亲子关系专家和教育专家,以科学严谨的心理学理论、孩子心理和行为发展规律为基础,提供给家长更专业,更科学的育儿知识以及实操技巧,解决家长在养育孩子期间常见的问题,引导家长探索更温和更贴近生命规律的育儿方式,帮助构建更和谐的家庭及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的失败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打击,所以家长最好进行家庭教育反思,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带来一个好的榜样。
家庭教育建议:掌握孩子的特点
孩子的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他们总认为自己不是孩子了,所以他们总想摆脱家长的束缚,而这种想法的主要表现为:不愿与父母交流,感情脆弱,做事莽撞,不记后果。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细心观察孩子,并正确引导。在家庭教育上面,家长应该讲究方式和方法,态度要平和,不能粗暴,言语不能过激,平时的时候要多跟孩子交流,询问学习情况,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才想到关心孩子。
做好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有哪些?
一:怎样做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针对小学生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细致而又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缺一不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养成好习惯的阶段,是为以后进入中学、大学以及今后走入社会工作打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基石打的是否牢固,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 孙云晓 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要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上下功夫。俗话说:留金留银,不如留给孩子一个好习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除了学校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好习惯
重点从以下六方面培养孩子的习惯。
1、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觉、起床,睡觉要有正确的睡姿,吃饭不挑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如:自己削铅笔或灌钢笔水,自己整理书包,每天做好时间安排等。
2、文明礼貌习惯
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礼貌意识,让孩子习惯使用文明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有的孩子比较内向,看见陌生人容易不知所措,对这样的孩子要有耐心去引导。另外,穿着要整洁,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3、道德习惯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才能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好的道德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无形的资产。孩子从小要养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勤劳节俭、遵守学校及社会的规章制度等。
如: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关心集体的习惯,首先要从关爱自己、关爱父母、关爱家人、关爱朋友开始。多注意培养孩子热情、开朗的性格,以及培养他们谦虚忍让的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尊重他人,这样在他们成人之后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繁杂地人际关系中,才能广交益友,很好地在社会大家庭中立足、生存。
而培养孩子勤劳节俭就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吃饭不浪费粮食,知道农民伯伯种粮食的不易;平时不挑吃、穿,知道父母工作赚钱的不易等。
4、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学习与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孩子总是渴望优秀的,但只有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才能成为优秀的人,这是孩子们必须知道的道理。因此,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通常是比较好的,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大多数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孩子才能知道珍惜时间与自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可以做到不长时间守着电视机及不长时间玩电脑游戏,不用父母的督促、陪伴孩子也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时专心认真,课余可以多读一些课外读物,兴趣广泛。
5、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孩子从正确的角度和方面去思考问题。很多父母不在乎甚至忽略孩子的想法,认为孩子的想法太单纯、太幼稚,其实,孩子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家长应该在肯定、鼓励或引导的情况下去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孩子对知识的获取,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问题。让孩子多了解新鲜事物并善于观察,同时,勤于动手动脑,遇到问题能独立思考解决。当然,如果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就更好。
6、劳动习惯
培养孩子初步的劳动习惯,培养孩子爱惜劳动成果,是为了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如穿脱衣服、收拾碗筷、打扫房间、铺床、叠被等。现在大多数孩子不会做饭、洗衣服,都是父母代劳,这是对孩子的成长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小学阶段正是养成良好行为的重要时期,家长过度的“溺爱”,不仅会造成孩子懒惰、任性,而且会耽误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同时,父母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增长培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在培养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坚持不懈,严格要求。总而言之,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
(2)家庭教育要选好时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除了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还要注意选择较恰当的时机,如果时机选择的好,效果有时就会事半功倍的。可以考虑以下十个时机:
1、孩子生日时
对于孩子来说,每年的生日是最企盼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难忘而快乐的一天,他们一般会收到很多礼物和祝福。要好的同学、朋友、亲戚和父母大都会准备生日礼物和美味佳肴,在这个时候,礼物和赠言如果具有一定的意义,孩子一般会记忆比较深刻,这是个教育孩子难得的好时机,应该适时的把握。
2、就餐时
每天就餐时,如果能从小教育孩子懂得珍惜粮食,让他们明白食物来之不易的道理。同时在就餐时,可以适时的教孩子们一些就餐礼仪,以及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3、交际时
多利用家庭的交际的机会,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大方的交际素质。如过年亲朋之间的走动、家族内较隆重的庆典、同学间的聚会等等,这些交际的机会,如果可以好好的利用,慢慢的孩子就会耳熏目染地学会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
4、旅游时
旅游是孩子了解地理、历史最好的机会。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旅游,给孩子讲解各地的名胜古迹或历史故事,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另外,还可以告诉他们要学会保护环境,从小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5、家务劳动时
做家务,做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然后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加码。
6、有成绩或过错时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应当及时的鼓励,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些物质奖励,但也不要忘记提醒孩子看到还有哪些不足,应该可以在以后通过努力做的会更好。在孩子犯错时,不一味的批评教育,而是帮助他们找原因,教会他们学会面对自己的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带来的危害,让孩子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7、新学期开学或进入下一个新的学习环境
在新的学期开学时,往往孩子们都会有一股劲儿,那就是希望这学期从一开始就发奋努力,争取取得比上学期更好的成绩, 家长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因势利导,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有的孩子从一个环境换到另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的去改掉自己看到的或知道的自身的缺点或弱点,作为父母这个时候就更应该抓住机会积极的鼓励孩子,让他们有信心和决心去面对和改正他们想改掉的毛病。
8、享受成功喜悦时
在孩子取得某方面的成功时,父母在恭贺的时候,可以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孩子往往很乐意接受,并以次作为下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会自觉地去努力,以便更快的实现,期待更大的成功早日到来。
9、对某一事物怀有浓厚兴趣时
兴趣是孩子做事最好的润滑剂,只要孩子的兴趣是适当的,作为家长,都应该尽量在各方面给预支持。一些发明家和一些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就的杰出人物,大多是源于他们的兴趣而成功的。
10、有较大的集体活动时
在学校组织的或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大型活动,父母都应该积极的鼓励孩子参加,一般都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精神和集体意识,另外还会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
二:在家庭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家庭教育中,传统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冲突,教育理念与实际教育的矛盾,期望与现实的差异,常常引起家长们的心态失衡,使家庭教育方法步入误区,因此,要做好家庭教育,首先要加强对家长的正确指导,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这样的家长是无法科学地去教育孩子的。那么,希望更多的通过学校、社会利用有效的手段,如“家长学校、家长学习日”等,为家长多一些渠道学习如何正确进行家庭教育。
在进行家庭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亲密有间
人们常说“亲密无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一旦被入侵,就会表现得烦躁不安,忧虑戒备。只有个人空间得到充分尊重,才能心态平和,做事也会比较冷静,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就要掌握好和孩子之间的这个“间”,家长们总会告诫孩子不要随便翻看大人的东西,其实,孩子们也会有这样的需求,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小秘密。比如:小书包里藏着跟别的小朋友借的小玩意,小记事本上记着的同学的QQ号和密码等等,这些他们都不愿意被别人发现,包括自己平时最亲近的父母。这时,作为父母就应该给到孩子足够的隐私空间和个人空间,只有这样,孩子从小就会明白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2、尊重有度
有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比较重视“平等”,和孩子之间就如同朋友、兄弟一般,有的甚至让孩子直呼其名,事事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这些家长们使用这种西式的管理模式,认为这样是真正尊重孩子。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往往不被大众所接受,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行为上有时会感觉跟周围的孩子格格不入,甚至被同龄的孩子讥笑。而且,在孩子心里,有时也会产生“唯我独尊”的心态。这样常常会造成的结果是:尊重过度就成了没有原则的妥协;尊重不足,冲突就会发生。那么,怎样才算尊重有度呢?作为家长,平时既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又要成为严教的长者。只有这样,孩子有心事的时候,会和你促膝谈;有错误须纠正时,父母又会有足够的家长威信。
3、满足有限
在孩子提出过分要求时,要坚决抵制,父母的坚持拒绝会让孩子体会到规则的威力。
孩子既是活泼可爱的,又会是很“贪心”的。尤其是见到他们自己喜欢的玩具等东西时。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孩子的玩具在家都已堆积如山了,有些确实无须再买,但孩子是很会威胁父母的。有些父母此时,很容易抵不住孩子的死缠滥打、死磨硬泡,不得已,就会掏腰包;有些家长这是可能还会坚持,但孩子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哭,家长大多抵不住孩子的眼泪,最终还是无奈地满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一味地这样下去,孩子就知道了父母的“软肋”,其实,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欲望不加以控制的结果。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为人父母者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你迟早有一天不得不因为无能力而表示拒绝。突然碰了这个钉子,他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觉痛苦。”因此,父母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孩子的需求,该拒绝时就坚持住,坚持说:“不”,让孩子知道,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可以得到满足;哪些要求是无理的,无论自己再怎样做,父母都不会同意的,慢慢地,孩子就会清楚该怎样克制自己的无理欲望了。
4、帮忙有忌
许多孩子的能力都处在“休眠期”,假如没有原则地帮忙,孩子的能力就会一辈子“沉睡”下去。
现在的孩子们在家各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基本上父母都不会让他们做家务,哪怕是自己完全可以做的事,大多都被父母包办了。尤其是上了学之后,父母会想,有时间让孩子多玩儿玩儿,学习已经很累了,占了孩子很多玩的时间,哪里还肯让孩子做其他事情呢?有的甚至连整理书包、作业本、削铅笔都代劳了,更别说让孩子去洗衣服、做饭了;更有甚者,孩子的作业太多,做不完了,连孩子的作业都帮忙做了。长此以往,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如果家长不在身边,什么事都不去做,就等着父母来帮忙完成,孩子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完全被扼制住了。其实,自古就有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若在艰苦的环境里,或者说他自己知道,无论任何事我都没办法去依靠任何人,只能靠自己来解决或完成,孩子就会发挥出他的潜能。
(2)父母与孩子应怎样交流
1、注意倾听
当孩子向你谈论他感兴趣的事情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边做其他事(例如:看电视或看报纸等),一边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取得孩子的谅解。
孩子和成人有着同样的感受:我们成年人如果在同对方说话时,对方不注意倾听自己所说的,我们会感觉到对方不尊重自己,心里就会很不舒服,而孩子也是一样。成人往往感觉孩子的事情是小事,是无关紧要的事,但在孩子眼里,他的事情也都是大事,他想和你说或和你分享时,你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心情。如果一次、二次发生你不理不睬的情况,那么,可能孩子以后就不会再有兴趣和你沟通了,因为他会觉得你并不重视他以及他的事情、他的感受,而他会自己交流的对象转移到一个可以和他交流并可以倾听他的人那里去。因此注意倾听是父母与孩子交流时,非常重要的细节。
2、耐心倾听
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要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
3、尊重孩子
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发言。尊重孩子会使孩子尊重自己,教训常常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应采用赏识教育而非打骂教育,现在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在很多时候是被父母宠着,是在甜水中长大的,逆反心理很强,因此应在多鼓励孩子的情况下去说出家长的想法,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否则,容易使孩子形成阳奉阴违、甚至当面就对着干的极端行为。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教育》,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这个故事,相信很多家长读过后,都会深有感触。
4、正视及引导孩子
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以及孩子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引导和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年龄段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因年龄原因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5 、征询意见
家里的有些事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时,就可以让孩子知道,是以他的意见作出的决定,这样可以让他感受到在家庭中的参与感,增加孩子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3)注重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
开朗乐观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性格品质。据调查,开朗乐观的人不仅身体和心理较为健康(如癌症罹患率明显低于悲观抑郁者),而且婚姻生活较为幸福,事业上也较易获得成功。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具有这种正面性格呢?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塔尼可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1、勿对孩子控制过严
作为孩子的父母,当然不能不管教孩子,更不能听之任之,然而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住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因为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自在和快乐。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一般情况下,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内向,因为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感受不到友情带来的温暖。因此,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本身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应该更适宜多交一些性格开朗乐观的朋友。
3、教会孩子与人融洽相处
能和他人融洽相处的人的内心世界较为光明美好。父母不妨多带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他们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融洽相处。当然,孩子首先得学会跟自己最亲近的人相处,如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等的融洽相处,以及跟亲戚朋友等的融洽相处。此外,父母自己也应和周围的人相处融洽,做到热情、真诚、不势利、不卑下的待人。当然,更要注意不当着孩子的面在背后随意议论别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4、物质生活避免奢华
很多人及很多书籍都提到过,“穷养儿,富养女。”其实,不管是养儿还是养女,物质生活的奢华通常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心理。而对孩子来说,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获得自我的满足感,这就是为何贪婪者,大多并不快乐的根本原因。相反,那些过着简单生活的孩子,很容易得到满足,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会玩得十分高兴。因此,在物质生活方面,尽量避免过于奢华。
5、让孩子爱好广泛
作为家长,要尽量多的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感觉。试想:只爱看电视的孩子一旦晚上没有合适的节目看时,心情必然会郁郁寡欢。相反,如果孩子看不成电视时爱读书、看报或做游戏,同样可乐在其中。
6、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
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刻意培养他们在困境、逆境中的适应能力及改变能力。即便是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也不可能“永远快乐”,孩子也是一样。要是孩子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那么还可以教育孩子学会忍耐,或在逆境降临的时候寻找其他的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做游戏、和朋友交流开心的话题等等,尽量让自己的心情保持平和。
7、拥有适度的自信
拥有自信,与开朗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于孩子来说,因其受成长的年龄的限制,其智力或能力是有限的,有些孩子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家长在这个时候,务必发现孩子的长处,并尽全力将其发扬光大,并审时度势地多作表扬和鼓励。来自家长和亲友的正面肯定,无疑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8、创建快乐的家庭气氛
父母在家里,应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创建良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影响。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学语之前就能感受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尽管当时他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因此,可以想象的到,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是绝对培养不出开朗乐观,具有健康心理的孩子的。
(4)教育孩子时不要被情绪左右
现在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常常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自己高兴时,还能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高兴时,就会简单粗暴,没事找事,甚至打骂、训斥。这样做,会产生以下的影响:
第一,这样做会造成孩子行为标准上的混乱。也就是说,会使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不会被打骂、训斥,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纠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第二,会使孩子养成看家长脸色行事的毛病,这将不利于家长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也就没办法让家长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第三,家长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情,会使孩子遭受到“体罚”与“心罚”的双重伤害,这不仅严重地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的还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重大伤害。
第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被情绪所左右,会使家长在孩子的心目的威信大大降低。这种威信的降低,往往又会为以后的家庭教育,人为地制造出种种障碍。比如,有些家长会说“孩子大了,却越来越不听话”,就与这种“障碍”有关。
所以,要培养教育出好孩子,家长首先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5)家长应注意常容易犯的错误
1、不要认为自己养育了孩子,就有资格主宰孩子的未来。
2、孩子不是任何家长的私人物品,家长不应该、也没有权利对孩子进行违背规律的改造。
3、家长不应该把孩子当作向其他人炫耀的物品,因为,孩子并不是家长用来证明自己身份的商品。
4、 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家长可以帮孩子设定学习、生活上相应的目标和要求,但不要让未来竞争的残酷,使他们感受到恐惧和焦虑。
5、不要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去比较。别人的孩子之所以好,可能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父母。
6、在指责孩子之前,作为家长,先问问自己:“我做了什么?”
7、 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为什么不给孩子们尽可能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
8、莫要以自己的心情好坏而影响对孩子的态度。
9、家长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判断现在的世界,要知道,世界在变,孩子才是引领未来的真正主角。
10、家长不要忽略孩子说话,孩子喜欢问问题,家长有时会觉得很烦,而打断孩子的话,或要他收口;别人问孩子问题,家长却经常替孩子说话。这样,会剥夺孩子练习说话的机会,导致孩子自我表达能力差。
11、家长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质疑孩子潜能,处处要求孩子跟随家长的意愿行事。孩子无法从失败中学习,就会变得依赖心重、惯于被命令、缺乏思考力。有的孩子智力过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孩子是智力平平,但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因此,作为父母,应客观而清醒的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成功得喜悦。
四、家庭教育的经验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在感叹孩子难教,其实如果家长们仔细观察和思考的话,就会发现,教育孩子的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大多出在我们成人身上。家长是天然的,教育家是需要学习的。高尔基说:“爱孩子,母鸡也会!”教育孩子则需要技巧。我是一个私立学校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一名家长。(我的孩子今年10岁,发展非常全面,学习成绩科科优秀)下面,我将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写下来,与各位家长一起探讨与分享:
(1)蹲下去:
这不仅指身体上的蹲下去,而是指心态上的蹲下去。有时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议孩子不接受,一般的家长就会大发雷霆。其实,你应该考虑一下你的建议对于孩子来说是否合适。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亲都喜欢逛商场,但孩子不一定喜欢,为什么?你蹲下去看一看,你就会发现:你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他(她)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腿。你如果埋怨他(她)不听话,这有道理吗?所以,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最好换一个角度去想,这样,教育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2)走过去:
孩子为什么不愿与大人们交流,不仅仅是代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我们这些成人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不愿做他们做朋友。试想你整天摆出一幅长者的脸孔,以一种教训的口气,不停的抱怨,不停的责备。孩子怎么会听你的话呢?我在学校开家长会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家长关上手机或放在震动状态,认真的听两个小时。”如果作为家长连两个小时都坚持不下来,那你还有什么资格来责备你的孩子呢?要知道他(她)每天在教室里要坐上八九个小时,不说学习,光只是坐都不好受,可是我们有哪位家长能体会孩子的苦处呢?
我与自己的孩子是最要好的朋友。我几乎不去责备他,当然,有问题的时候,我会尽量帮他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所以我与孩子的关系很好,他也很乐意向我讲一些他的趣事或苦恼,和我探讨一些他这个年龄不懂的问题。仅仅做到这些当然还不够。我一星期,不管工作多忙,总是要抽出一两个晚上的时间和他一起活动活动。比如,打球,散步,读书,看电视什么的。所以要想孩子与你交流,作为家长,必须学会与孩子成为朋友。
(3)放开手: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怎么造成的呢?还不是我们大人们的原因吗?在家里,家长什么事都给孩子代劳了,他用什么来锻练自已的能力?而我们家长常常会给自己找一个借口: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了,其他事不用他操心。这里,我们恰恰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生活的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相通性,或者说,是相互促进的。我的孩子从三岁起就开始自己穿衣,会用剪刀。我清楚的记得,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可以帮着老师做剪纸,老师都很惊奇,说一般家长都怕孩子用剪刀时伤到手,到现在,班里只有他一个孩子会用剪刀,而且用的非常好!其实,平时的日常生活的一些事务,尽量由孩子自己独立去完成,孩子就会得到相应的锻炼。
到现在,我的孩子自己洗衣,自己做饭,自己整理房间,自己收拾学习用品等都做的很好。因此,他的动手能力很强。说实话,有时候,作为母亲,我都很崇拜他。比如,他做的手工之类的作品,简直太有特点了,可以算得上是工艺品。这些我都收藏着,他不在家的时候我就拿出来欣赏。再举一个例子:儿子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早上上学没有带作业本,我也不作声。结果 那天被 老师罚了站。回家后,孩子责怪我为什么不提醒他,我说:“自己的事自己做。”从此,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事情。
一个自理能力强的人,就会是一个做事有条理的人,也会是一个思维有特点的人。这些素质同样会表现在学习中,其潜力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我奉劝家长们尽量放开手去,让孩子自己完成他自己的事情。这样对孩子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4)多鼓励: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总是离不开鼓励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赏识教育”。我想这一点家长们都知道。关键是,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鼓励孩子,以什么方式鼓励,在什么时候鼓励。这些家长们未必都十分清楚。这里常会有几个误区:第一,一味地强调物质鼓励。孩子考试考好了,他提什么要求都可以,考差了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了;第二,不适当的鼓励。有些家长机械地认为,提倡鼓励就是不管孩子做什么,做得怎么样,都是一样的鼓励。到最后,可能你的鼓励对你自己而言都没有什么吸引力了;第三,从来不鼓励。有些家长还用老办法,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认为严厉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用鼓励,但我从来不盲目,我总是结合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来进行。比如,某一次的作业比上一次做得好,我会说:不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呀,看来你这这段时间还蛮下功夫的;不过,字写的如果再工整一些,可能给人的印象就会更好一点。过几天再一看,他的作业果然有了变化。这说明鼓励起了作用。至于物质的鼓励,我一般选择为他买一些学习上的用品。这些东西我一般先不急着给他买,等他有了一定的成绩的时候,我就说:“我看见你们班上好多同学都有了***,你想不想也要一个?”这样,就把鼓励变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让孩子感觉不到你是在用物质的东西鼓励他。否则就会养成他功利性的思想。举个例子:三年级刚开始的时候,孩子的班上很多学生都买了文曲星。他回来说:“妈妈,我也想要一个文曲星。”我说:“你知道文曲星是干什么的吗?”他说:“查单词的。”我说:“查单词的东西多得很,不一定要用文曲星呀,比如字典什么的。”孩子没有话说了。我知道他心里非常想要,但我不急,因为我知道,他们同学大部分是用文曲星玩游戏。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对孩子说,“这样吧,我给你借一个文曲星,你先试着用,如果你让我知道文曲星比其他字典等东西更有利于学习,或者让我看到它在你学习上的作用,我就给你买一个。“结果他期末考试英语年级第一(满分)。你知道他怎么学的吗?别人用文曲星玩游戏,他的玩法不同。他把学过的单词按照二十个一组输入文曲星,然后有时间就拿出来考考自己。一批记熟了,再输另一批。这时,我又对他说:“挺好,方法是不错,看来文曲星对学习是有帮助的,明天妈妈给你买个好的。”
(5)给自由:
一般地说,自由的空间更有利于孩子个性特长的发挥。戴着绳索跳舞对于孩子来说未免太过于严格了。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年龄的逐步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有更多的私人空间(尤其是13-18岁的中学生),需要更多的个人自主权。因此,家长除了不能一一代劳他们的日常事务之外,更要学会尊重他们的自我空间,给他们一定的自由选择权,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的权力。不要以为处处为他们设想、处处为他们安排的做法,他们就会买账。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家长偷听孩子的电话,盘问与孩子的交往同学的情况,控制他们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内容,(比如晚上孩子学习时,时不时地过去看他做什么)等等。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孩子隐私的干涉、是对他们的不尊重,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严重的话,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到那时,再来挽救恐怕就很麻烦,也很困难了。
(6)做学生:
“好为人师”是人的共同特点。不仅大人有,孩子们也有。过去我们总是以批评的眼光来看待“好为人师”,其实任何事都有正反两方面。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如果较好的运用人的这种“好为人师”的思想,教育效果可能连我们都意想不到。
(7)重身教: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必到处寻找所谓的榜样,家长自己就可以是一个榜样。言传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任 老师,一言一行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重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在与朋友抹牌下棋,就不要指望孩子在家里认真学习;我们在与朋友交杯换盏,也就不要指责孩子聊天上网了。因为我们家长已经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我在家和家长沟通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其实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作为家长的,没有毅力去纠正这些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所以,要想让孩子上进,首先家长得做表率。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只对他们提点要求就可以了的,有时候还要我们做家长的做出点儿牺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他们做出表率。
三:三年级的年级特点和家庭教育方法:
第一个原因是: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多了、深了、难了,这是一个爬坡阶段。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以学会汉语拼音和识字为主,浅显的阅读和简短的写话。三年级则以理解词句意思、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写片断短文为主。如果理解能力跟不上、写短文上不去,就有可能掉队。一二年级的数学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三年级的数学发展到比较复杂的四则运算题、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简单统计等。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四则运算、认识分数,抽象思维跟不上,孩子对学习数学就会感到十分吃力,逐渐落后下来,最终失去信心。英语课的正式加入,使主科增加到语数外三门,学习任务更重了。
第二原因:三四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上也处在一个“爬坡”阶段。一二年级时,学生学习大多是凭兴趣,上课时,只能集中精神(思想)十五分钟左右。到三四年级,内容多了、难了,学习就不能光凭兴趣,上课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要求达到二十--三十分钟。在学习方法上,一二年级以机械记忆为主,到三四年级,就要有抽象的思维能力。情感上,一二年级时一触即发,你骂我一句,我就骂还你一句或伸出小拳头打你一拳;到三四年级,遇到矛盾纠纷,要学会克制自己,学会忍耐,讲究方法来处理问题。如果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没有学会克制自己的方法,这个学生就会落后。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孩子适应三年级的学习要求,认真学习,提高成绩,不断进步,不掉队不落伍呢?
1、从思想上对孩子进行开导、教育。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这叫因材施教。要引导孩子向好,鼓励他赶上去。对孩子要提出合理的适当严格的要求。要求太高了,无法达到,不行;要求太低了,不化力气就达到,也不行。所以说,要提合理的、适当严格的要求。这是防止分化的一项必要措施。
2、在学习上给予必要的帮助。比如学习语文,晚上可以让孩子读课文、说词句意思或课文主要内容,也可以让孩子复述课文,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家长提点修改意见。对三年级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写些观察日记、剪贴日记,逐步培养记日记的好习惯。学习数学,家长可以看看孩子的作业本,如果有做错的,拿出来一起分析一下,看看错在哪里,是属于概念没有弄清还是运算错误,或者是粗心大意写错了。一定要教育自己的孩子独立完成作业,每做一道题都要认真检查。要培养孩子每天预习、复习的习惯。
3、对作业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把题目做全、做对,还要求他书写工整、书写整洁,而且要有一定的速度。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为今后学习更多的知识打好基础。
4、持之以恒,训练孩子的习惯。这里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比如几点钟起床,几点钟上学,晚上几点钟睡觉。生活上要有规律,养成好习惯。学习上也有不少习惯要养成。比如:认真听课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积极发言的习惯等。行为习惯方面:要养成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关心集体、做简单家务劳动、勤俭节约、讲究卫生等良好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孩子就不会掉队;有了好的习惯,将使你的孩子受益终身。
【相关链接】:
美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哪些
一:Stand behind,don no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
在美国,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坚持“Standbehind,donotpush”,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道路。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这个目标使孩子过早地拥有了家庭中的许多权利。
二:To enter the room,key is more useful than your help。
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
教给孩子开门的钥匙,是美国教育界基本上有一种共识。是父母、教师不会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而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
三:Have a try。“去做”、“去试试”
父母在给予选择的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他们特别重视提供择友、订婚、结婚这类选择的后果,希望孩子不完全凭第一印象或直觉办事。父母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去做”、“去试试”,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父母永远静然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