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名人创业短篇故事
创业不像读书,一天可以过好多年,创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看看那些80后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方法,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创业之路。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80后名人创业短篇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80后名人创业短篇故事一
邓锦宏一亩田的创业故事:12个月交易额从50万到100亿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三个月前,记者第一次走进一亩田的办公室,那时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拥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甚至连洗手间门口,也放了个屏风,搭建出了个临时工位。来拜访和谈合作的,只能在过道里放两把椅子将就一下。公司唯一的会议室员工基本预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县考察团来这里参观。
三个月后的今天,记者再次走进一亩田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区域扩大了好几倍,在隔壁一个大厦租了好几层的新办公室。员工突破3000人。
这就是互联网速度。有圈内人士感慨,上一次互联网行业出现如此高速增长的公司还是团购行业兴起时候的美团网。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两度进入百度。最后创建了一亩田。7月10日,他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里说: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
试错了五个方向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
2009年,正好百度市场部在做一个乡村信息化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接手,我就接下来了,并把它做成了百度当时最成功的一个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持续两年,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大量了解和接触农村社会后发现一个现象:我四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但没想到20年过去了,我儿时印象里的农村,跟现在的农村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记得小时候农村还是有很多青壮劳力,现在几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空巢现象严重,在中国70万个自然村中,不少村庄甚至消失了。
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不应该是这样的。城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农村却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于是2011年我离开百度开始创办一亩田,决定开始在农村市场创业。
之所以叫一亩田,是有一次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想出来的,很多人老是记成一亩地,其实田和地有很大区别。地让人想到种植,但田,除了土地,还能让人想到田园,更诗意一点。
当时创业就3个人,我们尝试了六个方向,五个都失败了。
第一个是帮农民团购饲料。现在有很多农资团购网站,当时我做得早了点,农民、经销商和资本的意识没到,大家合作积极性不高。
第二个方向是鼓励农民在我们网站上填写养殖档案,我们给他发虚拟货币,有两万多个农户填写了档案,但依然难以撼动当时的流通体系。
三是帮农民卖东西给贩子;四是找大学生村官合作,每个村搞一个网站,让村官来编辑内容,做农村社区;五是帮批发商把农产品卖给饭店的后厨。
这五个项目都失败了,我们总结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当时还没有到来,很多农民都是在早上七点到九点上一亩田,然后就是晚上登录,白天有12个小时农民基本不在网上。但买家恰恰是白天活跃在网上,两批人像平行的轨道,永远碰不到一起。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当时我们这块业务只有一个人在兼职维护,但每个月能带来10万元的收入,主要是会员费和广告费。
2011年到2013年9月份,一亩田主要靠这个农产品的“去哪儿”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做了几个月之后,我发现每天有好几万人登录我们网站,很多人还提出要委托我们销售或者采购农产品。这就让我们开始思考:除了信息平台定位外,我们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务?
当时也没有国外的模式可以参考,国外不存在这种信息鸿沟。于是我就开着车去农村调研。
以前在百度,我们去乡下出差都是当地市长、县长接待,住在县里最高级的酒店,吃最好的东西。自己创业后,我每天在农村都是跟农民就着花生米喝点小酒,跟农民吃住在一起,呆了两三个月。每天教他们怎么上网。农民真的都很好客,包吃包住,拎包入住的那种。
让农业交易精准匹配
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
2013年年底,我发现一个很让我兴奋的数据:每天访问一亩田的用户里三成是通过手机登录的,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一亩田了。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撮合农民和买家进行交易了。
2014年6月,我们正式尝试做线上+线下的交易撮合模式,直到今天,公司有3000员工,线下团队就占了2500人,这些人八成是从本地招聘,过去他们都在当地卖房子和快消品,我们给他们远高于当地工资水平的薪水。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间地头,教育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种植大户去使用互联网工具,教他们怎么用我们的产品跟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和交易。另外,就是当有买家来跟农民做生意的时候,我们的员工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
现在中国大概有70万个自然村,我们已经覆盖了3万多个村庄,未来我们希望线下团队是1万人,到时候将覆盖10万个村庄。我认为这是一个临界点。覆盖10万个村子,一亩田的品牌就会让种植大户主动使用我的服务。未来,我们会加大从应届毕业生里去招聘线下人员,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这恰好也是我们想要的。
2014年7月,我们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目前活跃在我们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
之前,这两类人发生交易主要是通过很多中间人和经纪人来完成。很多时候甚至连中间人也找不到货。我们的出现消除了所有人的信息不对称,就连中间人和经纪人也是受益方,因为中国大部分农业生产都是散户,都需要经纪人去做工作,才能实现大宗交易。
一亩田正在让农业交易的所有环节变得更加高效。假如今天全国有一万个人要买白菜,以前是通过很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完成交易,我们出现后,通过系统的算法,包括价格、品质、规格、距离、天气和信誉等级等,实现双方交易的精准匹配。
以前投资人对我们不了解,后来找上门来,我们基本是被动融资,连PPT都没有做过,只给他们看了后台数据。当时很多投资公司在抢。先后有六七家机构投资了我们,我们可以说不差钱了。很多机构错过我们,因为每个月我们的价格都在涨,很多人接受不了。也有很多投资人不太了解农业,他们投资别的电商有代入感,因为自己就是消费者,但对于农产品没有代入感,他们就算用我们的App,也提不出优化意见。
在撮合交易环节之后,我们还会做订单农业和技术输出。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以前是生产之后找需求,以后是按需生产。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介入农业生产,比如我们要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
现在一些从台湾进口农产品的贸易商也在使用我们的服务。过去这些贸易商要通过多个层次的中间商才能把台湾的农产品卖到大陆。但他们缺乏一亩田这种瞬间把货铺到全国所有批发市场的速度优势。要知道,速度就是农产品流通的生命,延迟一天损耗就很大。
挖掘农业大数据
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
8月底,我们会跟中国气象局和农业部、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推出一个真正的农业大数据产品,主导这个产品的是我们从加拿大挖过来的一个技术团队。这个产品买卖双方甚至是记者都能用上。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这对政府的物价调控会有帮助,过去政府稳定本地菜价的菜篮子工程主要是靠补贴,未来不用补贴了,只需要调控好供给关系就行。
媒体也可以从中提前知道哪个城市可能某个农产品要脱销,哪个地方的农产品滞销。对于脱销和滞销都可以做出预警。
其实我们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数据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二是用互联网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用规模来制定行业规则。
目前公司还处在亏损状态,最大的成本是人力。但公司每个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来自广告、金融、大数据和物流。其中,广告是卖家和买家投放的。金融是我们跟地方银行比如一些地方邮政储蓄合作,给信誉好的批发商做贷款,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大数据是跟地方政府做一些合作。物流是通过交易大数据解决货车空跑的问题。未来我们还将在农产品的分级和行业标准制定上做许多尝试。
我们不会去赚农产品差价,也不想赚这笔钱,这些收入应该属于农民。我们的模式是C2C里的B2B,每个用户都是个人,但交易额又非常大。淘宝的一笔交易都是几十几百,我们一单是几万元。
我们也不会去做B2C,这些生意让给其他公司去做吧。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餐饮企业、B2C网站、微店、超市和淘宝店从我们这里进货。比如乡村基,以前是从经销商进货,现在是从合作社产地发货,一笔订单就要省几百万元。
我们也不担心巨头进入,基因不对,模式也不同。别的电商进农村,走的工业品下乡路线,目的是寻找原有模式的新市场。他们也尝试做一些农产品上行的工作,但效果不明显。
一亩田只做一件事:就是农产品上行工作,我们只帮农民轻松买卖农产品,让农民赚更多的钱,让菜不要烂在田里,不要扔在沟里,不要花费过多的物流成本,也不要花费太多的交易时间。农民有了钱,他们才会去别的电商平台购买工业品。
十年后才有回报
现在很多大的农场主已经在用无人飞机施肥,用摄像头监控了。
这几年农业电商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流通效率,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提,但现在有互联网和风险投资进入,国家突然有了抓力,政策有了附着点。其次是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小户的土地流转到大户,我们只需要对接大户就行了。
现在很多大的农场主已经在用无人飞机施肥,用摄像头监控了。尤其是很多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化程度,超出我们想象。最后就是冷链运输行业和批发市场的建设,高速公路的修通和物联网等投入应用,各方面的资源都在加码这个市场。我们只是其中一股力量而已。
目前这个市场发展的最大阻力依然是用户的习惯。很多农民还是不太相信我们,我们让他们下载我们的App,他们觉得我们是骗他们流量,不相信能通过手机这个小屏幕把10亩地的产品卖掉。就跟15年前很多人不敢在网上买衣服一样。
很多农民依然习惯找经纪人,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过,一旦他通过一亩田赚钱后,他就会彻底成为我们的粉丝。我们的愿景是创造新农业文明,简单说就是让流通更高效,让生产更科学,让食品更安全。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生产环节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利诱机制和农业规则的重塑解决。比如订单农业,就能让食品安全更加可控和可追溯。
尽管国家提出鼓励农业电商,推动互联网改造农业,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一把手理解这个事情还是需要时间。一些县长希望我们去投资建个大楼,拉动下GDP和就业,然后产生税收。他们更关心硬实力的提升,对于互联网这种软实力提升不感兴趣。
我们很多员工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设计了一种比较大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我是大股东,全体公司员工加起来的股份占到了公司第三大股东。我希望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能比较迅速地在一亩田实现经济自由,然后再去回报他们走出来的村庄。
现在围绕农民、农民和农业的创业者很多,除了我们这种模式外,还有的创业者在农资产品、农业技术、农民服务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做尝试,甚至有一些很细分的创业项目出现,比如有的专门做穆斯林市场、东北市场和西藏市场的农产品电商。但要真正让沙漠变成绿洲,就要看大家有没有耐心了。我们已经走了四年,但我们觉得至少要过十年才会有回报。
80后名人创业短篇故事二
福州友宝创始人应向阳福布斯创业榜上的85后创业者
教室里,学生们都在安静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他设置成振动的手机响了起来,他赶忙悄悄俯下身接听:“韵达快递,校门口取件。”他嘘声说:“上课呢,取不了。”“那就明天吧。”那头挂断了电话。他抬起头,面对聚拢过来的目光,十分尴尬。
实验室里,他正在编程,手机响了,摸过来一听:“圆通快递,校门口取件。”他迟疑了一下,还是去了,因为这个件实在急用。可等他从校门口跑回来,思路却被打乱了,不得不重新再来,这让他很是懊恼。
在大学里就是这样,网购容易取件难,快递送货时间不固定,每次快递车来了,都是集中在一个地方,要取快递的都得自己跑去领,如果没及时领,就得等第二天了。他虽然常让同学代领,可这依旧是个烦心事,因为他要领的件太多了,平均每个月都在100件左右。原来,这是他的团队研发新技术用的电子配件,为了节约时间、节省成本,才从网上订购的。虽然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可这个80后的西安小伙,已经在福建省高新技术创业园开办了两家软件公司。
他从小就对科技比较痴迷,最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和爱迪生等发明家的故事。中学时,他经常看一些商业英雄的传记,马云、马克·扎克伯格成了他的精神导师,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以后我也要过这种创业的生活,让自己过得更加精彩。”
大学期间,他发明的“蓝牙防盗器”等5项新技术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多次在福建省和全国各类创业、软件大赛中获奖。正是大赛评委对其市场潜力的肯定,坚定了他创业的念头,使他更加沉浸于创新之中,没料到收件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却成了每天困扰他的难题。
后来,他发现为收快递而发愁的不止他一人,其他人也都感到非常不方便。放暑假回到家,他发现收件同样是问题,由于他所在的小区物业不负责代领快件,他必须一接到快递员电话马上下楼,赶到小区门口取件。有时候碰巧人不在家,那就只能等到第二天。不过,烦恼也给了他灵感,让他嗅到了商机。他想,能不能设计一种产品为大家取件营造便利。他马上联想到超市的储物柜,将它接入网络,问题或许能得到缓解,他的想法得到了团队的一致认可。2012年9月,他和几位同学共同出资创办了一家公司,开发物联网的智能快递终端,以解决快递派送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想起来简单,做成功却并非易事。为了搜集必要的数据,他带领团队到快递公司当快递员,细心观察和记录着所在区域每天的快递收派件量、滞留量、不同体积快件的比例等情报,同时还要到社区、企事业单位调查市场需求。白天奔忙,晚上还要和团队掀起头脑风暴,苦思冥想设计技术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历时6个月的研发,一套“智能便民寄存缴费系统”诞生了。这一智能快递终端是一种联网的储物柜,快递员将快件送达指定地点后,只需将其存入储物柜,系统便自动为用户发送一条短信,包括取件地址和密码,用户在方便的时间到达该终端前输入密码即可取出快件。
2012年11月底,他为这项专利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2013年3月,他的第一个智能快递终端试点落户在福建省交通运输厅,之后便得到了不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快递公司的广泛认同。目前,他们已签订了几百万元的订货合同,每天来自全国的电话咨询达二三十个。对于未来的发展,他乐观估计,如果项目运转顺利,3年后,智能快递终端将能为公司带来20亿元左右的年收入。
虽然这还只是一个前景诱人的蓝图,但他却已经被列入了《福布斯》中文版2013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理由是:这些已经表现出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的青年,他已经具备很强的创业能力和颠覆潜力。他就是25岁的应向阳,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专业2009级学生,福州友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80后名人创业短篇故事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