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音乐教育做为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具有使人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的审美功能与效应,还具有辅德、益智、健体等多种非审美功能与效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一:美术渗入音乐教育的路径探究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认识的深化,综合的观念已深人人心。从教学心理学机制来看,综合课程可以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不同学科的内容相互强化,学习效果将得到加强。“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ps)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音乐和艺术的价值,建立不同学科之间融合渗透的联系,已经成为当代艺术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音乐与美术,这两种艺术符号在材质与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美术是空间的,音乐是时间的,两者诉诸于不同的感官,看似互不相干,然而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都是“心灵鸡汤”,是覆盖着具有联觉的人类感知系统的不可分割的美妙织体。由于音乐与美术在意义、色彩、旋律、节奏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选择相应的实施策略,利用美术手段辅以音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辅助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利用音乐与美术的链接点,分析音乐作品
教育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方法地促进人的发展,如何促使学生点状的音乐学习活动迅速发展成为网状的音乐知识?作为艺术的两大门类,音乐与美术之间有诸多链接点,比如色彩、节奏和线条等。应用这些链接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更自觉地分析作品,使知识要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以形成并得到巩固。
俄罗斯十九世纪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就是以绘画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为了悼念画家、建筑家加尔特曼,他用乐曲“描绘”画展中亡友的十幅遗作,表达其深深的怀念之情。组曲以“漫步”的乐段,把观赏者在画廊中漫步的形象连接起各个乐段,像是人们饶有兴趣地欣赏着一幅幅精品佳作。接着,分别以不同的色彩、节奏、旋律描绘出这些精美的作品,其中《侏儒》中跳动的音型、缓慢而又不平衡的节奏,使人们看到一个矮小、畸形的人,正步履瞒姗艰难地行走着,让人们不禁对其生来不幸、遭受屈辱的经历油然而生同情;《牛车》那沉重缓慢的声调,低沉浑浊的音色,以及由弱到强又逐渐转弱以至消失的节奏变化,使人感到负载沉重的牛车缓慢行进、由近及远的踪迹。
对《两个犹太人》的描写,一个主题在低音区,带给人的色彩感觉灰暗、阴冷;强有力的五度音调,抑扬格的线条走向,刻画了犹太人的趾高气扬;频繁的休止符和保持音奏法,深沉、稳健,表现了妄自尊大的傲慢神态。另一个主题在高音区,利用弱奏的高音,使色彩感觉显得苍白无力,令人不寒而栗;颤音的旋律线条反复蜿蜒下行,描绘了另一犹太人卑躬屈膝的哭丧表情;细碎并带有退缩感的节奏,则表现出一种慌张、忙乱。听众似乎能从音乐中感受到画中一富一穷、一胖一瘦的两个不同的音乐形象在色彩、线条、节奏上的鲜明对照,与原作画面富人的肥胖骄横、穷人的消瘦寒酸的两个犹太人形象有着惊人的相似关系。如果教学者能把握好这些直观的链接点,并在教学中加以强化,对于学生良好审美观的形成和艺术创作都将有无穷的收益。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互渗的操作平台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呼唤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在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和教育仓嘶的今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音乐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音乐学科.本身,将视觉艺术同步(特别是绘画)融人到音乐作品的欣赏、理解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视听交融的教学清景,在刺激和兴奋学生的感觉和听觉器官的同时,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能结合音乐课的规律和特点,用现代化手段(如:Flash、powe印oint、Photoshov、三维动画等形式)将美术形式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更易于理解音乐内容。如我们在欣赏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春”的第一乐章时,利用电脑将其做成Flash动画,分别用不同的场景表现“春天”:主题“群鸟的啼鸣”“泉水叮咚”“暴风骤雨”“雨后天晴”四个插部,再辅助以对音乐本体元素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在听的时候,感受到音乐与不同画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为直观深刻地理解到音乐作品本身所蕴涵的意义。
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在音乐与美术的有机融合方面起到得天独厚的优势作用,如果教师能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推动音乐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
三、视觉图象刺激音乐想像,激发创造力
想像是思维的花朵,艺术的精灵,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一切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想像。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像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中,强调以即兴创作为手段,以想像、联想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一所中学的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先让学生看一幅画,该画描绘的是一座教堂面前流淌着小溪,阳光透过弥漫的雾打在小溪上,水面波光粼粼。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用何种乐器来表现相应的景色,学生结论:用小提琴在高音区的颤音来表现小溪上弥漫的烟雾和波光,用圣咏的合唱来表现小溪对岸的教堂,然后学生随即尝试着用自己的想像来即兴演奏这幅画。最后,教师告诉大家,有一位作曲家正是根据这幅画写了一首作品。当教师播放这一作品时,全体参与创作的学生都怀着极高的兴致听赏着。令学生惊奇的是,作曲家的思路和他们的想像竟是如此的相似。同样令学生兴奋的是,他们领悟到色彩斑斓的画面完全可以用奇妙的音符来表达。正是由于联想和想像,使音乐形象脱离了原有的形态,得到升华,形成一种超然的新形态。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利用视觉图象刺激想像,培养音乐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的音乐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音画交融,视听互补过程中激发联想,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的音乐教学活动,通过与美术等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形象思维,以此来增强综合思维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相互联系,真正体现音乐学科的促智功能。
“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2](P9),联系美术及其他姐妹艺术进行教学,将是拓宽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体现学科综合的同时,有些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曾听过某地的一节音乐公开课—《七子之歌—澳门》(选自人音版七年级音乐教材)。在教学中,授课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澳门的绘画、风光图片(大三八牌坊、澳门大桥、澳门夜景等),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的图案及其含义,并让学生用笔画出来再涂上颜色。然后,教师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与代表作品,朗诵《七子之歌》组诗中的《澳门》,叙述七子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并在地图上用彩笔勾画出来。最后,学生小组讨论: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占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大连旅顺这七个地方?澳门是哪一年被葡萄牙侵占,又是哪一年回到祖国的怀抱?甚至还在小组之间进行有关“澳门”知识的抢答赛(此块教学内容用了近半个小时)。课堂热热闹闹,而到学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部分时,时间已所剩无几,学生只在教师简单的“来一遍,再来一遍”的要求下迎来下课的铃声,可以说,这堂课师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双边活动,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分析音乐本身所孕育的内涵,如A、B两个乐段的旋律、力度、情感的变化:A段旋律平稳,在中音区,力度为中弱,表达出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B段旋律出现了大跳,并进人高音区,在歌曲的结束处出现了对母亲多次呼唤的音调,表达出一种孩子盼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这样“综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可见,教学需要创新,更需要思考。“提倡学科综合”是要找准相关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把各门课知识简单相加,形式上的“活跃”不是音乐课的最终目的,从传统的重知识灌输和技能学习转向公式化和机械化,只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新的迷失;只注重课堂的活跃,与美术以及其他学科僵硬结合,过于注重课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目标,忽视音乐的本体,那将只能造成一锅大杂烩。这都是我们在音乐与美术的相互渗透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二:校园音乐教育创新思路
一、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价值
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甫夫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从思维自身来讲,创造性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身属性及内外有机联系,在思维内容、形式上具有新颖思考,或从事他人没有而本人独有的新的思维构建,形成新的观念、形象体系;第二,从思维类型来讲,创造性思维不是独立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整合运用;第三,从思维成果和人类已有的成果比较来说,创造性思维突破了自然和人类已创造成果的局限,在创造领域开创新局面,新成果是一种思维动力。①可以看出,创造性人才主要是指运用创造性思想实现革新、创造的人才。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具有两种功能。
(一)创造性音乐教育是开发形象思维最直接的动力
今天,基于发展创造能力的需要,“全脑开发”已成为时代越来越强烈的呼唤。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R•W•斯配里揭示了人体两半球的不同功能。他的实验表明,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同知觉空间有关,它具有音乐、情感、综合以及几何空间的鉴别功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得加•富尔在报告《学生生存》中便指出,要重视开发学生的右脑形象思维能力。音乐是具有表情和造型性的艺术,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过多重视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可以说寻找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途径是我们不容回避的课题。而在音乐创造教育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表现音乐,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形象思维训练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创造性音乐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与精神、实施完整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当代社会对人的研究也进入了更深化的时期。面对生产过程的日益智能化,现代社会更需要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人们自身也在寻求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美国在1994年通过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指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后能否占据竞争位置的成败关键。②创造性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良好的创造性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多彩的想象力、饱满的创造热情以及高度的灵活性和综合协调能力等方面有着很大优势,可以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塑造健全人格与精神、实施完整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国内外现代教育家的探索及现状分析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什么新课题,特别是自20世纪以来,中外教育家们对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相对而言,西方各国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题在20世纪已经成为一定的体系,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20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爱尼尔•雅克•达尔克罗兹创立了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对以后出现的各种艺术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达尔克罗兹认为,在教育中应同时对学生的理性和感觉进行训练。他采用体态率动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在训练中采用即兴创作来开发培养学生的直觉理解和意识创造能力,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性的潜能,而音乐上的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③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达尔克罗兹的教育体系有益的部分在于,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采用灵活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要的是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活动非常强调发现式教学原则,即教师并不做太多说明,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获取。这些教育观念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以其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个体系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审美要求。他的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学习和掌握,以学生的“唱”为主要手段,并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结构、形式的能力对于获得完美体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启发学生感知音乐结构来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德国,卡尔•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他的教育体系中,节奏训练、率动、歌唱、语言节奏和即兴创作是主要教育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来引导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开发学生的潜能。其中,即兴音乐创作是奥尔夫教学法体系中最具活力、引人入胜的教育活动,奥尔夫将游戏引入其中,通过即兴音乐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焕发出潜在的创造能力。由于其极富自由和创造性,同时也为教师发挥创造性拓展了空间。④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学习要积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教育学生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孔子的教育思想总体也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宋代的程颐、张载、朱熹也都有培养创造思维的论述,虽尚未成为教育体系,但是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近代,我国音乐教育家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培养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其中,陶行知对于创造性思维理念的研究,至今对教育界还有影响;朱工一曾指出,“不要把学生推入纯技术的死海,而要把他们引入艺术创造的花园。”⑤目前,我国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潮中,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状况,结合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创造性地吸收其有益成分,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是我们应着力解决的课题。
三、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即是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音乐教育的基本功,领导和教师都应意识到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新时代国家文艺振兴的要求,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更适合时代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在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基础上,将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渗透到各学科、各门课的教育中去,在思想观念上领先一步。
(二)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音乐教育要真正全面面对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求疑。教师应有意识地克服以往传授多于智力开发、技术重于思维的培养、模仿多于创造的偏向,注重在各环节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音乐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欣赏学生所表现出的鉴赏力和才能。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指出,在我们教学中遇到学生敢于想象、不愿走老路与常规教学发生冲突时,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遵循五条原则:1.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2.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3.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为自发学习提供机会并予以肯定;5.给学习、实践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⑥这五条原则,向我们提供了在教学中如何鼓励并引导学生发展创造力的方式和手段。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做到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
(三)变授受型教育为授受与创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就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来讲,基本为授受型,即教师讲解,学生接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单靠授受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渊博、技巧纯熟并不代表有充分的创造能力。在教学模式上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设想。
1.探索模式
教学过程为设疑——自由探索——引导探索——答疑,将音乐中的创造性因素交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音乐作品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并在学生自由思考后,再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和研究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2.形象模式
教学过程为设景——生情——投入——知能并获,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和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接受教学内容。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可先将欣赏作品主要情节和情景氛围进行设计,并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作品的风格、作曲家的意图,教师再稍加讲解即可;也可让学生根据感受到的音乐情景进行表演,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3.合作模式
教学过程为诱导——共鸣——探讨——获得共识,教师先在基础知识之上诱导性地提出更为深入的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并获得共识。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沟通,融洽合作,有助于帮助学生抓住瞬间灵感,进一步提高兴趣。
4.潜在模式
教学过程为暗示——渗透——移情——得到熏陶,将课程的目标潜藏于教学之中,渗透于模式中间,使各种教学目标交叉,具有感应力和移情作用。⑦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是单一的,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科学掌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思维方式主要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进行创造性教育中,应科学掌握二者的平衡。在注重形象思维的同时,绝不能走极端,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但绝不是非理性的自我发泄。综上所述,当我们强调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置于领航地位的同时,绝不是忽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真理超越一点,便成谬误。结语在21世纪的教育旅程中,面对全面素质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将面临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能否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引入思维科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改革现有的专业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2.有关大学音乐论文范文
3.音乐教育专业论文
4.音乐教育毕业论文
5.有关初中音乐论文范文
6.大学音乐鉴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