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

2016-12-02

朱子家训虽然只是一篇家训,但是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只有把每个家庭的道德规范了,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下面是带来的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

精简的522字里不乏传世名句,从小至大,茶前饭后,父母长辈也都会向我们唠叨上两句。作为家训,代表着长辈对自己一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自己后辈子孙的期许。可见朱子用心良苦。

从朱子本人来看,无论作者是朱熹还是朱伯庐,都是程朱理学的推崇者,他们所认同的修身齐家之法都有儒家封建理学的烙印和时代的限制,因此类如“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这样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句子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这样违背审美需要的句子,大家也是能够应着时代发展自行甄选的,毕竟时代不同,也无法对古圣先贤太多苛求,即便朱子倡导民主自由作出划时代被现代人都能完全认可的壮举,估计他的作品也流传不到今日,毕竟封建君王都不是吃干饭的。

去糟粕取精华的事情大家都会做,剩下的就是这本家训其本身了。

我的感想就是,家训其实很是个鸡肋的东西。

要说X训,大家都不陌生,什么家训校训多的就是,套路也不多,类似于名人名言与成语锦集一样。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思想道德,要说作用,或许也能够在你桎梏的时候给你一缕明亮,在混沌的时候给你一丝清明,但基本也就一个字,几句话。朱子洋洋洒洒522字就有点嫌多了,嫌多并不是指读起来看起来麻烦,而是说他管的太多了,从三纲五常到生火做饭娶妻生子,什么事都训的牢牢的,无疑目的是让后辈少走弯路,先不说自己走的路正确与否,即便后辈一丝不苟的跟着路走,也最多成了朱子第二,即便真的达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境界,那时是否一样被接受被认同还是另一回事。况且我也想问一句,朱子啊朱子你自己做得到么。

理论教导和实践是两码事,“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朱子在522字的家训最后说了一句这么可怕的话,如果这么做,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如果按着朱子家训完完全全的去做,必定成为当时的一代圣人,反正我是信了。因为他把当时好的品德都写下来了。但能做到的,太少了。毕竟,明白和能做到是两码事。就像诚实守信一样,简单的四个字,妇孺皆知,但从小到大,说这四个字完完全全履行毫无愧意的人恐怕很少了。再说诚实守信,世上总不少善意的谎言,有时候委曲求全也是好的。家训变成框框,后辈们行事的范本,就变成了唠叨。只是一本书啊。

说白了,我赶脚家训就是一种家庭教育的理念,如何教育后人,后人应该如何做人。家训不像座右铭一样自己勉励自己就行了,人们都有权利决定成为怎样的自己,但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世界观,即便为人父母。这样看起来为子女好的爱,反而是一种对子女未来的掠夺,子女作为生命他们也是独立的,而不是父母生命的单纯延续,所以完全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子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同化世界观的行为,这样同化世界观的家训也是儒家禁锢人们思维的表现。

综上所述,朱子家训是儒家一种家庭教育理念的表现,作为为人的要求与人生经验的总结,他说好的,作为家训,她是不妥的。

篇二: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

偶然在报纸上看到朱子家训,倍感亲切,记得小时候爷爷曾经让我背过这篇家训,但是那时候年龄太小,根本不懂这些文字的含义,就记得“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这一句,就是这一句我也受用了一辈子,虽然没有庭院可扫,但是直到现在我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舖床叠被,到办公室就拖地抹桌,那时候办公室是没有清扫工的,我喜欢每天从干净整洁开始,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现在重读这篇文章,感到文字里充满了为人处世的哲理,和修身养性的内容,也可以说这500多个字十分具体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器具质而洁,瓦罐胜金玉”都告诉我们生活要简朴,不求奢华,“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凡事留有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乖舛自是,悔误必多”“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这些都是告诫我们处事之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良方”“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则告诉我们要孝敬祖先,教育子女,亲睦兄弟营造温馨家庭,“勿贪意外之财,勿喝过量之酒”“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斗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这是表达身心健康的道理,“见穷苦亲邻,需加温恤”“与肩挑贸易,毋沾便宜”“毋持势力而凌逼孤寡”“施惠毋念,受摁莫忘”这都是讲与人为善的。

这些道理虽然已经不太符合现今的潮流,但是基本的精神应该可以永远延续的,最近据报载各地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把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国学作品,不仅在央视中传播,而且走进了学校,企业,昨天电视还报道了某地举办了成人礼,及竿礼,让孩子们穿上古代服饰,叩首致礼,当然用这种形式来弘扬传统文化,挽救道德缺失的精神,也无可非议,但是我总认为仅仅用背诵几篇经文,搞几次形式,是万万不够的,朱子家训虽然只是一篇家训,但是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只有把每个家庭的道德规范了,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身传言教是孩子成长的标杆,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和祖先,他们给我们的家风是生活简朴,积极奋进,不图名利,以和为贵,所以我们的兄弟姐妹都有事业的成就,平和的心态,善良的习性。

有的家长在子女面前显富贵摆权势所以才会出现“我爸是李钢”这样的骄横青年,有的过度溺爱酿成了孩子小小年纪就触犯了法律,有的父母争吵不休,赌博成性,嗜酒如命,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损,甚至堕落到犯罪行为,我真希望每个做父母的要学学我们传统的道德规范,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的观点常常有点迂腐,但是还是表达了老一代人忧国忧民的心情,和对子孙万代的殷切期望。

篇三: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

狎暱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我国传统训诲劝诫文献,堪称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方面。《四书》、《五经》所表达的,只是儒家认为“应该怎样”的道德理想,而训诲劝诫文献相对说来,反映的则是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的实际。一般说来,人们之所以倡导某种理想,恰恰是因为现实与其背道而驰。正是因为现实不是这样,倡导理想才显得有必要、有意义。

这也是我们对历史上大量的官方文献,往往必须反着看的原因。因此,像《朱子治家格言》等古代主要在民间、在私下、在家庭中流传的训诲劝诫文献,比起那些堂皇的儒家典籍来,更直接、真切、具体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全部秘密,就蕴藏在丰富的训诲劝谏文献中。因此,对最集中、最充分、最典型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特征的训诲劝诫文献,下一番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功夫尤为必要。

可是,我们对这类文献冷落得太久了,对它的研究太欠缺了。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一方面是这类文献的糟粕太多,上面除了官方宣扬的道德理想,还有世俗的待人处世之道,因此不应该研究;另一方面是这类文献的品位太低,它不是经典,被人随心所欲地节录篡改过,因此不值得研究。其实,任何文化或传统,都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纯粹;而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有时古之糟粕可变为今之精华。所以,对精华和糟粕的简单论定和轻率节取,无论动机如何,都是不可取的。

实践已经证明,要建立能体现时代性格和气质的新文化,必须吸取以往人类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对我国古代瑕瑜互见的训诲劝诫文献,必须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否定。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