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易错点总结

2017-02-28

语文的基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开头,关于初中语文的基础知识有哪些易错点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易错点总结,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中语文成语知识易错点总结:

1.败——甘拜下风

释:表示真心佩服,自认不如人。

2.愁——一筹莫展

释: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3.穿——川流不息

释: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4.复——天翻地覆

释: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5.骇——言简意赅

释: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6.股——一鼓作气

释: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7.骨——悬梁刺股

释:形容刻苦学习。

8.裹——食不果腹

释:果:充实,饱。指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

9.急——迫不及待

释: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10.继——一如既往

释:既往:从前,已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象从前一样。

11.管——草菅人命

释: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指任意残害人命。

12.娇——矫揉造作

释: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13.斤——一诺千金

释: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14.径——不胫而走

释:胫:小腿。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15.烩——脍炙人口

释:脍:切细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

16.立——鼎力相助

释: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相助

17.励——再接再厉(砺)

释: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砺:磨砺)。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18.梁——黄粱美梦

释: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19.仑——美轮美奂

释:轮:高大。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20.骛——趋之若鹜

释:鹜:野鸭。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初中语文词语知识易错点总结:

安祥(详) 重迭(叠) 粗旷(犷) 蜂涌(拥)

表帅(率) 蜇伏(蛰) 针贬(砭) (覆)复盖

(竣)峻工 (妨)防碍 缘份(分) 针贬(砭)

(恪)格守 (辐)幅射 凑和(合) 松驰(弛)

脏款(赃) 脉博(搏) 家俱(具) 九洲(州)

编篡(纂) 就序(绪) (沧)苍桑 坐阵(镇)

急燥(躁) (即)既使 (谜)迷团 寒喧(暄)

气慨(概) 追朔(溯) 精萃(粹) (荧)萤光

元霄(宵) 九宵(霄) 偶而(尔) (宣)渲泄

(擅)善长 (平)凭添 发韧(轫) (赝)膺品

(脍)烩炙人口 不落(窠)巢臼

鼎(力)立相助 (呕)沤心沥血

(墨)默守成规 黄(粱)梁美梦

(罄)磬竹难书 一如(既)继往

不(胫)径而走 一诺千斤(金)

蛛丝(马)蚂迹 鬼鬼崇崇(祟)

萎(靡)糜不振 再接再励(厉)

声名(鹊)雀起 金榜(题)提名

(矫)娇揉造作 悬梁刺骨(股)

(源)渊远流长 走(投)头无路

一(筹)愁莫展 一股(鼓)作气

(长)常年累月 趋之若骛(鹜)

竭泽而鱼(渔) 草(菅)管人命

公(之)诸于众 终(生)身事业

滥(竽)芋充数 (川)穿流不息

谈笑风声(生) 终生(身)受益

世外桃园(源) 言简意骇(赅)

人情事(世)故 明火执杖(仗)

死皮癞(赖)脸 指手划(画)脚

有持(恃)无恐 不能自己(已)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易错点总结: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