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心得体会

2016-11-12

暑期漫长而充满期待,利用暑期进行实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暑期实践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从前期调研的准备工作到开始调研再到调研结束,近三个周的时间让我经历了许多、感受了许多、学到了许多。

一、实地调研的时候,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调研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比如相关部门的不配合、不支持,比如物业主或是房主的冷言冷语,比如调研对象的不情愿甚至是冷嘲热讽……出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我觉得从中学到了不少:首先,遇到问题时我们的态度(积极面对或是消极逃避)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在赤沙调研,对于问卷发放还摸不上门路,不清楚怎样才能更快更好的把问卷发下去、做完。找居委会不成、找物业又不行,最后站在街头的小商店边上想要放弃却又不甘心……再后试试跟老板商量以小商店为“据点”发放问卷。老板见我们效率太低,问过情况后给我们指了另一家物业,然后便是柳暗花明。如果一开始两个“不成”后便放弃,那么也不会有后来的顺利调研。其次便是要重视团体合作,相互帮助和信任。调研都是在公寓里面,如果只是一个人行动,会有种种不方便的因素:对于参加调研的女生来讲,有安全的担忧;对于参加调研的男生,则有人家不敢开门的尴尬。因此大家分工并结伴,两个人一起,一个负责敲开门,另一个负责说服填问卷,当然很多时候也是相互配合。最后是有个好的态度,不管居委会、物业主或是调研对象的态度如何,面带笑容、心平气和加积极说服。

二、眼见为实。调研才发现,蚁族的居住、生活和心理状况是比较让人乐观的。在广州,蚁族居住条件并不像北京唐家岭报道的那样差;相反的,简单装修的房屋,300-500元的房价,500元的可能装有空调,有厨房和卫生间……虽然不同房屋之间的过道拥挤狭窄,有的房间不见阳光,但是总体的感觉还是不错的。蚁族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我们预期,比较积极乐观,大家有追求、有梦想,这个追求或许只是做好现在的工作,或许只是工资涨到2000元,或许……大家都是普普通通为生计奔波的人群中的一员,生活平静、淡定,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特别,那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对生活和自我有着更高的期望吧。

三、好的心态对生活满意程度和幸福感至关重要。调研访谈中发现,生活条件差不多的个体幸福感却大不一样:“挺知足的”或是“压力大”、“没希望”。具有的积极心理状态的个体往往是对生活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现状和未来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更多看到生活中好的一面,认为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们积极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方向,给自己一个努力的方向,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目标,尽快做出反应,不怨天尤人、不消极逃避。

总之,整个调研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要保持好的心态,遇到问题时积极面对,那么才有幸福和成功的可能。

很感谢学院给提供了这次“公费旅游”的机会,让我们毫无后顾之忧的可以在上虞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的地方搞各种各样的活动。事实上我有一种很深的愧疚感,觉得我们这些大学生现在所做的社会实践并不像是一种回馈社会、帮助社会的行为,反倒像是“扰民”。我们的出现我并不觉得让我们自己学到了多少东西,而且各类大型活动的开展所消耗的费用远远超过我个人的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收益,不过倒是让我看清了官方实践的一些现状,也算是一大收获了吧。

个人觉得,我们的官方实践存在着明显的单向性。套用自己的专业——经济学术语,这算是不根据需求提供的供给。我们搞问卷、搞调研,是我们在向社会索取,我们占用了被调查者的时间,就是增加了他人的机会成本,但是调研的结果能否给社会带来效益或效用,我很怀疑。也许有人说这些数据和分析的效用不是立杆见影,短期所能看到的。但是有谁能用科学的方法说明这些调研和分析会在将来给社会带来效益?恐怕从中得到效用的最直接受益者就是我们学生本身,我们,完成了课题,拿到了学分。另一方面,我们搞的西瓜灯节、晚会等活动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推销,我们并没有问社会(小到某个社区)是否需要,是否欢迎,是否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在市场需求状况不明的情况下推出此类“产品”(或者说更像是一类服务),有可能会带来的相反的效果。比如西瓜灯节,我不否认活动很成功,如果作为一个有人情味的人我也不应该说自己的队说三道四。不过有一点,我们搞完活动后,西瓜皮和瓜子可以收拾,但满地流淌的西瓜水却不是我们所能完全解决的。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还得是当地的环卫工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使社会付出了更高的成本来帮助我们的实践活动。实践原本是用来帮助社会的,但是我们的行为也许和这个初衷背道而驰。

实践结束后我又参加了一些别的实践活动,比如在建设银行实习、在报社实习。自私的说,参加这些活动仅仅是为了我个人的前途和发展。但事实上,在国外,即使是这种私人目的的实习,也是有完备的制度的。至少,一个经过完备的体系所历练出来的实习生,可以相对那些没有实习过的学生更容易就业,从宏观上来说就是为国家的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也是有利于增加社会效益的。更不用说国外还有义工制度,这是一种实实在在具有现实效用的实践活动。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人具有正时间偏好,即认为当下的效用大于未来的效用。对于社会活动也一样,试问是一个在“将来”还不知道能不能给社会带来效益的活动好呢?还是一个即使见到效益的活动好呢?至少理性的人会做出选后者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国外的义工制度已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我们中国大学生关注的所谓“前途”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如美国法令规定: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可以协助其就学选校,凭其对社区服务的事迹而得学校当局的认可,增加其入学获得许可的机会。 社会人士也可依其对社区服务的绩效得到就职机关的认可,增加其就职的机率。 可说是培养服务精神,鼓励奉献的最佳方法;德国则规定一个学生要申请奖学金,就必须提供他做义工的情况,没有做过义工的学生是不可能申请到奖学金的;在香港,不少企业为培养员工的团队和奉献精神专门拨出一定的工作时间, 让员工去从事义务社会服务; 香港的大中小学都要求学生做义工, 义工的服务记录要作为学生的品德评定和升学的依据之一。而且,在这些地区,想做义工的人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相关的组织机构,并得到专业化的培训,使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更加有效、更加专业化。这样就避免了“有困难的得不到帮助、想帮人的找不到对象、好心反而帮倒忙”的局面,使得全社会都形成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

也许有人认为我是说大话,有人说我一点也不合群,总是发表让人不舒服的话。歌功颂德我的确不会,展现实践队的成就与美好也已经有其他同学做了,我再多自吹自夸两句也没有什么意思。我觉得既然是心得就应该把心理最深处的思考抒发出来,就像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说的那样:“活着就意味着思考。”假如实践过了却只有肤浅的认知而没有深刻的思考,那还不如不去。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