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散文》,我们在路上

2016-12-01

在华夏散文博客上有关办刊风格的讨论还在进行,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引深和扩展,甚至惊动了当今散文界一些名师大家。这表明我们虽然已经上路,而“在路上”的艰辛远比想象的要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华夏散文》,我们在路上,希望大家喜欢。

《华夏散文》,我们在路上

现在看来,接手执编之初所焦虑的问题,差不多都解决了。

我 曾向朋友发出过“办刊如开店,编稿像做菜”这样俗气的感慨。因为我担心,一个新创刊的纯文学杂志,去哪里寻找那么好的作者?开发那么多的稿源?好比再体面 的店铺,如果进不回好货来,任凭经营者有天大的本事,也支撑不起这个门面;又好比厨师在料理一桌酒席时,如果百菜一味,百肴一式,肯定不会赢得食客喝彩。 坊间生意经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做的是一份散文月刊,企图操办出一桌精神大餐。

在首篇阅稿手记中,我所能做的只是发出呼吁,邀请广大散文爱好者和写作者加入到《华夏散文》的阵营里来,以关注或稿件支持我们办刊;接着,我们共同探讨了 “散文的味道”,还一起追求“有深度有难度”的散文写作。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作者群体越滚越大,收到的稿件越来越多,其中不少让人拍案称奇的佳作,也越 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短短几个月下来,在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已经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基本达到:发行一期、排印一期、审校一期、准备一期这样的良性 循环。

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找到了办好刊物门径。

目前,在华夏散文博客上有关办刊风格的讨论还在进行,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引深和扩展,甚至惊动了当今散文界一些名师大家。这表明我们虽然已经上路,而“在路上”的艰辛远比想象的要多。

我们期待着那种豪放的、有史学力度的、比较大气而且写法新颖的文化散文,却看到一种普遍的匮乏,就是每当写作者的心灵和精神触角无法到达的地方,往往求助 于历史资料的转述。那种带有个人发现的、具有独特视角的“讲述”,变得凤毛麟角般稀少。有些文章,假若我们用透明的颜料笔将其中的转述部分抹去,剩余的仅 是些勾连之句,只联想到了剪刀与浆糊。

我们期待着那些在平常的外表下蕴涵着不平常的精神空间的篇章,并试图从那些细小、密实、具体、甚至是卑微的事物中,解读到作者深邃的精神密码。然而有不少 作者关心的多是宏阔、伟大和远方的事情,仿佛自已的呼吸与感知器官均已关闭,正在演绎一出“拽住自己的头发企图将自身拔离地面”的荒诞剧。那些可触摸、可 吸吮、可闻嗅的下面的、近处的写作素材,越来越被一些以文化、时尚或其他名义自诩的写作者所不屑,结果只让我们看到一些停留在“纸上”的文字。

我们期待着那种有质感、有密度的散文,尽管它完全可以有轻灵飘逸的笔触,但它骨子里依然应该很重。然而掂量一些来稿,感觉轻就轻在没有任何遐想,没有隐藏在文字后面那种令人怦然心动的思与诗,更不会让人久久地静默感念。它们更象一些消费性的话语泡沫。

……

所有这些,我们可以归咎于作者群体还不够“高档”,甚至我们可以把自己比作1949年的新中国,许多尚未与我们“建交”的散文名家还在观望。可以归咎的东西尽管还有很多,可是如果一味地归咎于客观,不从主观上找原因,那么我们只是些戴着文学面具出席化妆舞会的人。

好在我们不是那样的人。

这里的“我们”是一个复数,是编者与作者的合体。之间不是主客的位置,更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如果我们是那样的人,就不会在这里熬油点灯地讨论散文了;如果我们都是那样的人,完全不必如此钟情于散文----大家可以相望于江湖,也可以相聚于股市。

我们是一群挚爱并追求散文境界的同道。我们不满足于一般性地写人、叙事、状物、表情,一切的人、事、物、情都不是我们所欲抵达的终极目标。我们要从这些“皮相”中突围,去伸张个人对所有事物的文化感悟,去探索散文的无限可能。

我们在路上,前面的路还很长。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