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公共文化论文范文,浅谈公共文化论文范文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顺应时代要求下做出的正确决策,是满足公民文化需求,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必然选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共文化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公共文化论文范文篇一
《 高校图书馆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普及文化知识、开展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理念、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与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供相应保障、满足社会先进文化发展需求等作用[1]。但一直以来拥有众多优势的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社区文化体系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1高校图书馆的优势
1.1高校图书馆拥有其他图书馆无法比拟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如今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数量巨大、种类齐全的纸质图书与资料,还拥有光盘、各类数据库等丰富的电子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不仅专业性与权威性强,而且准确度与情报价值高,是其他图书馆远无法比的。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远远超过了公共馆,馆藏文献范围广泛、专业特色明显、学术价值大。利用这些资源,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在社会服务上有所作为。
1.2高校图书馆专业人才辈出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文化水平高、专业结构合理、学科能力强、素质好且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他们熟练掌握各种信息的获取方式,能够对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与处理。一些资深馆员还具有超前的服务理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作为知识的导航员和信息咨询专家为向社会开展信息资源服务与人员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3高校图书馆在技术设备与基础设施方面优势明显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许多高校新建了规模大、设备与功能齐全的新图书馆,而且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与网络化建设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条件好的高校图书馆甚至还实现了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
1.4高校图书馆具有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科技优势明显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大多都拥有了强大的纸质、电子、网上资源以及现代化、功能全面的服务手段。高校图书馆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可以在满足本校师生需求的前提下,向基层民众提供文献外借、参考咨询、定题查新、信息检索、文献传递、教育培训、馆际互借、信息推送、个人图书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2高校图书馆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
2.1高校图书馆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
2.1.1努力构建新型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合作与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建立馆际联盟,这样就可以将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公共图书馆的行业领导、完善的服务网络等优势,以及基层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文献丰富、场地面积充裕等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可以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又可以使图书馆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文献保障,同时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还弥补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不足。当然,这种多方合作模式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主导及协调作用,通过体制改革和立法保障让各级各类图书馆能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双赢。
2.1.2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如组建社区学习中心,对下岗工人进行再就业指导,同时为在岗人员提供继续学习与培训的场所;举办各种展览、专题讲座和专业培训班;组织家庭文化主题活动,积极协助社区策划、组织各种文化艺术比赛活动等。这样既可以陶冶基层居民的艺术情操,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为基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2.1.3转变观念,强化并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基层的意识与能力。高校图书馆要以开放性的办馆新思维取代传统的封闭式办馆思想,要树立主动服务和大胆进取的观念,要积极扩展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应根据区域内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读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同时,高校图书馆在自身资源建设中要特别关注当前区域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重点问题,补充一些基层需求迫切的图书,如农业科技信息、市场营销、医疗卫生、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图书,及时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在服务方式上,高校图书馆要加大创新力度,采取网络资源在线共享、异地借还、代借代查、送服务上门、志愿者服务、专家咨询、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开发等多种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基层民众服务。
2.1.4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服务。各个高校图书馆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文化魅力和文化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与自身条件,力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馆藏文献体系和各种数据库;要以满足多层次用户的个体化需求为导向,开发具备多样化载体形式与有效检索功能的数据库和文献资料;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积极主动为信息找用户,做到凡基层居民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高校图书馆都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2.1.5提升网络化水平,积极开展社区个性化服务。网络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开展基础图书馆服务必然要面对的课题。现如今,先进的网络、通讯、计算机技术为图书馆服务的及时性、便捷性、不受时空限制性以及以用户为中心开展个性化服务创造了条件。高校图书馆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可以帮助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起方便快捷的高速资源共享网络,这样广大基层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利用丰富的图书馆资源。通过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馆网络的沟通互联,可以打造真正的区域图书馆事业服务网,同时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电视、广播等打造智能快捷的服务终端,这样就可以既挖掘基层潜藏着的丰富的特色资源,又将图书馆服务的触角伸入到基层的各个方面与角落,形成高效便捷的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
2.2高校图书馆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2.2.1建立规范合作与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我们要积极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优势来加强与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机构的互动,实现资源共享。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作为直接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图书借阅场所,具有便利的场地优势,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自身的一个服务平台,通过文献、网络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等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前沿的文化科技信息,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基层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高校图书馆应该长期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文化部门及教育部门合作,积极争取与各级公共图书馆及相关文化部门构建服务联盟,积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建立规范的长效合作机制来保障支援基层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
2.2.2建立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作为我国的最基层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的管理与性质同高校图书馆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高校图书馆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资源组织对它们进行管理与建设。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图书管理的相关优势帮助它们建立正规的图书馆管理模式。①利用自己的人才队伍优势。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派遣专业对口、素质高的管理人才到基层对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开展专业的业务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其还可以定期组织人员到对口帮扶点对基层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以及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能力[2]。②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自己的管理和制度优势,联合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基层政府组织、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同建立起定期的全方位评估和监督机制,这种常态的评估监督机制对确保基层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2.3建立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志愿者服务是当今各高校服务地方与社会的最常见方式之一。通过这一机制不仅可以加强高校与基层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深入社会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技术优势,通过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及其他文化机构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深入社区和基层,以多种形式为广大基层民众提供连续而持久的志愿者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组织本校专家、学者、大学生为基层民众开展免费的信息利用专题讲座以及其他专业性、科普性、文化性的讲座;可以组织读书会、艺术展览、科普展览、歌舞表演、诗歌朗诵会等各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以更好地满足基层民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3]。
2.2.4建立资源投入的长效机制。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在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努力延伸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高校图书馆在工作中要坚持主动性、针对性、公益性原则,通过服务向基层延伸、与公共图书馆整合、与各类型文化机构联合等方式,努力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相关研究论证对政府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建议。如:呼吁政府建立投资保障机制,将社区与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政府惠民工程,加大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文化活动的投入。
2.2.5建立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多位一体、动态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馆等文化机构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与特色,就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效果。高校图书馆支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采取文化科技下乡、专家咨询、现场指导培训、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中医药进基层、大学志愿者“三下乡”活动、网络远程服务等方式对基层开展全方位服务,依托现已存在的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中心、县级流动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影视“村村通”等资源构建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并根据时势和发展环境的变迁适时调整相关措施,让广大基层民众可以就近、免费、便捷、无障碍、均等地享受知识信息服务,将促进基层文化发展与提升基层经济实力结合起来,使基层“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3高校图书馆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在认清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和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切实可行的研究体系,从多学科角度积极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科学规划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式与途径,力争做到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4]。同时,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应按公民知识层次水平、行业、居住地点的不同,以多种方式分别开展相应的服务,加快融入公共服务领域步伐。其次,必须始终将“以人为本”、发挥自身优势的理念贯穿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始终将如何更好地为高校师生和广大民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只有这样工作才会真正变得有意义。一方面,积极参与建立以市县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以及图书馆流动车为纵线,以企业、学校、部门等其他系统图书馆为横线的有形图书馆网络;另一方面,要与相关部门合作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互联网、有线电视网为依托的覆盖城乡高效的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无形网。[5]依托这种有形和无形网络的建设,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文化服务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再次,要处理好为本校师生服务和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关系。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教辅部门,它的首要任务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正常运行是它的工作重点。高校图书馆人在参与社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有清醒的认识,绝对不能舍本逐末。当然,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也是它的重要任务。另外,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必然会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常规工作之外增加工作量,在经费投入、人员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产生新的矛盾,这就要求图书馆分清主次矛盾和轻重缓急,权衡利弊,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内外双赢。最后,要在为基层民众提供信息资源时做到发展基层特色文化、加强文化创新与保护知识产权的统一。高校图书馆提供给基层民众使用的一些电子资料存在版权问题,如光盘资料的复制、电子资源阅读和下载等就需要遵守相关知识产权法律与协议。高校图书馆参与开发基层的特色文化资源时也要特别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6]。
4结语
今天的高校图书馆已不仅仅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传统图书馆,而是一个多功能的知识传播与文化交流中心、社会教育中心、信息储存和利用中心。高校图书馆作为国家教育机构的重要部门,理应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走进基层、走进社区,为基层民众服务,以服务基层为己任,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图书馆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履行自身社会使命的要求。
有关公共文化论文范文篇二
《 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培育机制探究 》
一、档案馆范式变迁
档案馆范式体现的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包含档案馆自身属性定义、功能定位、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整体。自新中国成立国家档案馆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从属性定位、管理模式到功能定位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迁。随着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开展,在国家各类宏观政策文件的表述中,已经将档案馆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并列为公共文化机构,肯定了其公共服务的属性;档案馆自身的管理模式则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型,即由主要为国家党政机关提供利用服务的国家档案馆转变为更加“开放”、“亲民”的公共档案馆;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也由行政保管服务占主体转向为文化服务占主体,从档案馆的选址、档案建筑的设计到档案馆的结构布局、活动设置都体现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主导理念。从档案馆的属性定位、管理模式及功能定位上都体现出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理念,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当前档案馆管理主流范式。
二、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的培育
1.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的政府培育———基于政府责任的视角。
政府责任理念主张,公共行政官员即便是在涉及复杂价值判断和重叠规范的情况下,也能够并且应该为了公共利益而为公民服务,将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为引导者、服务员和使者。也就是说,政府部门不仅要充当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角色,还要充当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过程中的协调者、调解者甚至是仲裁者的角色。政府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培育一个有利于档案馆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空间。
(1)适时进行档案馆体制改革。随着2005年以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切切实实地走进了百姓生活,成为公众文化休闲的重要活动场所,而档案馆自身虽然也做了诸多努力,但其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依然有限。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的弊端。因此,变革档案管理体制,正确划分档案局、档案馆的隶属关系,使其在各自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有效发挥档案局的行政管理监督职能,充分实现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是政府在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培育中首当其冲的责任。
(2)合理进行档案馆网规划。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保障档案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全民共享,就必须在档案馆网层级设计、档案馆选址、档案建筑风格、档案服务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政府在进行规划引导时,既要力争档案馆网层级合理,保证档案文化服务实现全民普惠和共享,又要确保档案部门结构平衡,使综合档案馆与专门档案馆比例协调,实体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均衡发展,公共档案馆与其他公共文化机构齐头并进。
(3)适当进行相关政策倾斜。公共文化服务这一档案工作的宗旨不仅要体现在政府工作的报告规划、方针路线中,更应该体现在档案部门的法律法规条文中,使公共文化服务在法律的框架内有序开展。同时,档案文献的有效保护、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利用、新型档案馆的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资金投入,只有争取到更多的财政支持,才能保证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顺利开展。档案部门可以借助各级财政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为档案馆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4)稳步建立服务竞争机制。档案馆因其保管的文献资源的原始性和证据性,导致其所创造加工的文化产品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垄断性特征,因此缺少了通过改善馆藏和服务而争取目标群体的竞争意识,这一点是其与其他文化机构的本质区别。要想抑制这种信息资源垄断性所带来的弊端,政府应该逐步建立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竞争机制。第一,通过私人档案馆建设提升资源竞争意识。国家应当鼓励私人收藏档案资料,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建立私人档案馆。第二,通过专门档案馆建设提升服务竞争意识。很多时候,档案馆缺乏的不是馆藏资源,而是针对用户需求的服务。档案馆需要这种主动服务、定题服务的竞争意识。第三,以相关文化服务场馆为参照,营造部门竞争机制。国家应当通过授予荣誉称号和加大投入的方法扶持和奖励社会效益发挥良好的文化服务机构,形成同类部门之间的横向竞争甚至不同部门之间的交叉竞争。
2.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的组织培育———基于机构责任的视角。
机构责任即指档案馆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范式培育中应当承担的义务,它是范式培育的主体和核心。对组织的发展和进步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组织文化,因为它涉及组织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发展方向。档案馆自身可以通过培育先进理念来塑造组织文化,实现组织层面的文化自觉。
(1)培育公共服务理念。美国国家档案馆前任馆长温斯坦这样说:公共服务是我们的核心使命;为每一位公民、为所有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为总统、国会以及法院提供档案服务,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我国档案馆也应该由国家模式、政府模式逐渐过渡到社会模式,将提供服务的对象扩大到全体公民,以保障全体公民文化权利作为基点,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文化服务。公共服务理念要求档案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开发公众亟需的档案产品和服务;要求档案馆以用户参与为目标,扩大其公众影响力,实现档案文化成果的社会共享和创造;要求档案馆以用户满意为追求,重视对服务效果的追踪和反馈,及时调整服务手段。
(2)培育拓延理念。早在2006年,我国就有学者提出“拓延服务”[1]229的概念,英文对应词为“outreach”,它包含了外展、推广、外联、延伸服务等含义,内涵要比我国常用的“档案宣传”丰富得多。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档案馆制订相应的公共政策和计划,专门设置公共关系部门或官员,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以帮助公民了解档案与自身的关系,实现档案拓延。[2]15首先,档案拓延服务要关注基层。基层档案工作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手段相对落后,档案意识亟待提高,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之际,档案服务应该向县乡、社区、家庭深入拓展。其次,档案拓延要针对目标群体。对于政府部门,重在展示档案对于民主执政、顺利决策的重大意义;对于公共机构和组织,重在宣传档案对于记录社会生活、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于学者和研究人员,重在倡导档案对于保存历史、研究创新的价值;对于教育部门,重在表明档案对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普及意义;对于普通公众,重在引导档案对于民生权益、行政监督的保护作用。最后,档案拓延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在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档案馆要追随时代发展,抓住电子政务建设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之外的网络、微博、移动终端等推送信息,提供服务。
(3)培育协同合作理念。档案馆同其他机构协同合作能够促进部门资源的共享,发挥不同部门的服务优势,取长补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首先,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专业档案馆的合作。可以弥补馆藏资源不足,充实服务内容;可以提供异地档案证明,节约用户的时间经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可以学习经验,增进交流,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开展与不同文化机构的跨部门合作。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保管着类似的馆藏资料,作为公共文化机构,都承担着保存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都能够为来馆者提供教育、体验和休闲服务,而三者的服务方式和手段也有诸多相同之处,在馆藏资源大量数字化的现实下,三者的协同合作愈发必要和可能。最后,开展同不同性质组织的跨行业合作,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档案馆同企业合作可以根据企业业务特点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档案服务,推动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收益;同高校合作可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科研创新,拓展教育功能;同传媒合作,既可以积累媒体档案资源,又可以借力媒体实现档案服务宣传,实现双赢。
(4)培育均等理念。新公共服务理念倡导的是共享式治理,公共文化成果由全体公民共享和使用,也就是不论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文化机构都应该提供无差别的服务。没有任何人可以享受特权,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遭到歧视。在这个方面,图书馆可以作为档案馆的典范。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关注到读者当中的弱势群体,设置视障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开展农家书屋,照顾低学历群体的需求,体现出了文化机构的人文关怀和普惠均等。
3.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的社会培育———基于公民责任的视角。
新公共服务理论重视公民资格,公民的社会身份,强调社会责任,倡导以公民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档案馆来说,全体公民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来维护公共利益。社会力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构筑有利于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生态。
(1)发展档案中介机构。美国著名档案专家迈克尔•库克曾言:“并不是每一个产生文件的组织都能够为文件的管理提供恰当的服务;因此,如果有档案馆存在并且能利用的话,那就必须从外面获得档案工作者的服务。以后也将一直会这样,对非国家档案馆来说,如果确立公开提供档案服务的形式,愿意并且能够为那些不能或不愿自行管理的个人或机构管理档案,那就尤其是一种贡献。”在我国档案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为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全方位档案服务的机构。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选择档案中介机构服务,其服务品质和效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档案部门的整体服务形象。规范、公正、守信的档案中介机构可以成为档案馆服务的有益补充,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将实力雄厚、资质优良的档案中介机构进行整合,实现规范化管理,将能够提升档案业务外包服务的规模化经营力度。
(2)推动行业协会自律。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进程的深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再简单地管理档案工作了,将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逐步转移和委托给行业协会这样的组织是大势所趋。档案行业协会通常由社会力量发起,能够团结广大会员,推动行业自律,能够促进沟通、维护权益,最终提升档案服务的品质。
(3)壮大档案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服务是一项立足社会,关心国家,关注公民的公益事业。作为公益文化事业机构的档案馆,要更多吸纳社会公众的力量,建设志愿服务群体,充实档案服务。而社会公众在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同时,也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对于档案部门来说,大学生群体、社区工作人员、退休人员可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进行档案服务的宣传、档案法规的科普、档案利用的指导、家庭档案的交流等。
有关公共文化论文范文篇三
《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以政府组织、引导、投入为主,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辅,以非营利性为目的,提高农村社会文明、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广大农村人口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是保障农村人口充分享受社会进步发展的权力。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社会和谐、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实现中国梦、强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脱离资金的支持将无法发展。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仍无法满足农村文化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一些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乡镇财政底子薄、收入少,难以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使本来就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农村文化事业更加显现出明显的滞后现状。导致农民生产生活之余无所事事,滋生了一些不良现象,如黄、赌、毒及封建迷信活动,不仅严重危害着参与者的身心健康,更极大地威胁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阻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2.2基础设施的滞后。
发展资金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缺乏与滞后,而且对于现有的一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也因时间久远、缺少管护与维修,难以为农民群众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地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但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设备老化、设施陈旧等现象。有的地区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活动室、文化站,不仅没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线联网、数字卫星接收等现代网络技术仍未完全普及,缺少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场所,图书室缺少书籍来源,存在着“有室无书”现象,有的地区放映室形同虚设,缺少有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不仅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更严重阻碍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
2.3人员素质偏低,队伍不稳定。
因多种因素造成了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观念保守、文化水平较低,对农村公共文化工作重视不够。同时,有的乡镇因缺少编制,多由外招人员来负责文化站工作,但因工资待遇不高,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导致其流动性很大,存在着工作不尽心、不努力,应付了事等现象,使农村公共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另外,多数学历较高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文化由于缺乏认识及重视,面临着后继无人,失传、消失的危险。
3应对措施
3.1要加大投入力度。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吸纳社会各界资金,鼓励各界有识之士投入到该体系的建设中,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出力献策。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们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使人们真正意识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文化作支撑,必须要有文明作基础。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提高农民群众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的认识与积极性,降低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成本,使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融入到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中,融入到农村社会的发展中,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健康、良好的发展。
3.2要加强农村社会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一步加强各村镇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点、地方特色、独特民族气息的文化活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特点,因地制宜,改建和扩展各文化站的功能,形成融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体育活动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综合服务中心。定期举办一些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远离黄、赌、毒、封建迷信等不文明的行为,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良好的发展。
3.3要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要合理扭转农村地区缺少专职、专业的文化工作人员,切实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具有高素质的专职人才。农村地区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多是退休的文艺工作者,多数不具备公共文化活动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导致一些地方无法有效开展、举办公共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并安排好基层人员结构,提高工资待遇,吸引有文化、有素质、甘愿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年轻人,充分调动农村公共文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定时、有计划的组织村镇公共文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逐步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成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满足农民生活、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使城乡居民共享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促进全社会共同繁荣、文明发展。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以政府组织、引导、投入为主,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辅,以非营利性为目的,提高农村社会文明、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广大农村人口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是保障农村人口充分享受社会进步发展的权力。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社会和谐、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实现中国梦、强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脱离资金的支持将无法发展。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仍无法满足农村文化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一些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乡镇财政底子薄、收入少,难以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使本来就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农村文化事业更加显现出明显的滞后现状。导致农民生产生活之余无所事事,滋生了一些不良现象,如黄、赌、毒及封建迷信活动,不仅严重危害着参与者的身心健康,更极大地威胁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阻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2.2基础设施的滞后。
发展资金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缺乏与滞后,而且对于现有的一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也因时间久远、缺少管护与维修,难以为农民群众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地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但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设备老化、设施陈旧等现象。有的地区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活动室、文化站,不仅没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线联网、数字卫星接收等现代网络技术仍未完全普及,缺少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场所,图书室缺少书籍来源,存在着“有室无书”现象,有的地区放映室形同虚设,缺少有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不仅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更严重阻碍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
2.3人员素质偏低,队伍不稳定。
因多种因素造成了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观念保守、文化水平较低,对农村公共文化工作重视不够。同时,有的乡镇因缺少编制,多由外招人员来负责文化站工作,但因工资待遇不高,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导致其流动性很大,存在着工作不尽心、不努力,应付了事等现象,使农村公共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另外,多数学历较高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文化由于缺乏认识及重视,面临着后继无人,失传、消失的危险。
3应对措施
3.1要加大投入力度。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吸纳社会各界资金,鼓励各界有识之士投入到该体系的建设中,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出力献策。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们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使人们真正意识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文化作支撑,必须要有文明作基础。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提高农民群众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的认识与积极性,降低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成本,使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融入到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中,融入到农村社会的发展中,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健康、良好的发展。
3.2要加强农村社会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一步加强各村镇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点、地方特色、独特民族气息的文化活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特点,因地制宜,改建和扩展各文化站的功能,形成融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体育活动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综合服务中心。定期举办一些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远离黄、赌、毒、封建迷信等不文明的行为,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良好的发展。
3.3要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要合理扭转农村地区缺少专职、专业的文化工作人员,切实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具有高素质的专职人才。农村地区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多是退休的文艺工作者,多数不具备公共文化活动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导致一些地方无法有效开展、举办公共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并安排好基层人员结构,提高工资待遇,吸引有文化、有素质、甘愿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年轻人,充分调动农村公共文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定时、有计划的组织村镇公共文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逐步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成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满足农民生活、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使城乡居民共享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促进全社会共同繁荣、文明发展。
有关有关公共文化论文范文推荐:
1.浅谈公共文化管理论文范文
2.浅谈公共文化论文范文
3.论公共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4.公共文化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5.企业文化论文范文大全
6.有关传统文化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