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与担当

2017-03-20

民间说一个人不敢担当,喻为“打太极”。那么太极拳到底有没有担当?答案是肯定的。这_点在和式太极拳理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和式太极拳与担当。

和式太极拳与担当

和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和兆元在姐夫李棠阶影响下,对中华武学精华兼容并蓄,以易理、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在太极拳理论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故和式太极拳又称“代理架”。

在知式太极拳第二代嫡传和敬芝手录的《太极拳正宗论五字妙诀》中有一句著名拳谚,“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就是说要抢得先机,对方已露动势迹象时,要快速出招发力,克敌制胜,彼微动,我先动,彼已动,我先至,先将招势劲力用至三分,待对方变招化力时乘隙发力,即需“听劲问劲”的功夫。如果对方未动,就需要高度的灵敏,时时守中,譬如医生未诊断前不能先将药方开好,只有应诊后方能对症下药,此时只有身形不贪不欠,意念守中,才能随时做出正确的应对。

“宁思进,莫思退”、“打死不退”,也是和式太极拳重要理论。习练基本功时,每一个单势都要做到“打死不退”,不能有一点回缩,否则在交手中很容易予对方可乘之机。

由此可知,和式太极拳无论在攻防,还是在平时习练中,都讲求担当。

那么俚语中所谓的“打太极”,实际上是指太极拳的化劲,以无为而为,最大限度的不用肌腱伸缩之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和式太极拳强调的“顺”就是通过“顺来横挡顺着进,横来顺挡顺着进(和氏家传老谱)”,来避实就虚,周身无处受力,轻灵圆活,不做无谓的担当。在与体力悬殊的对手周旋时,尤要保存自身体力,在耗费对方体力中寻求机会。真正的高手,连主动被动,担当与否的念头都没有,外人看来,打死不退、后发先至、吃啥还啥,是一种绝对的担当,可是对当事人而言,只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一切自然而然,法尔如是。

观中华大地,武林局势,担当是一种武术精神,更是-种社会责任。时至今日,炎黄子孙还能担当起继承之任吗?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对中国文化越来越陌生,误解曲解的多,真懂真信的少,舍近求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太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至臻至宝和完美体现,传承的是自然规律,是天地自然的真理,也就是不会随着时空的改变而导致不成立。对中国传统文化丧失了信心,也就是对中国传统武术丧失信心,反之亦然。对于中华武术的传承人而言,首要就是对自己的师父有信心,进而对自己习练的拳种有信心。对于非武术传承者而言,找到自己的根才有担当的勇气,从个人到小家,从小家到大家,直下承担。

相关阅读:

和式太极拳的简介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

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后在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发展。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走架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的准则促进周身协调,步活身敏,柔顺自然。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分、合等劲力,形成千变万化的技术、技法。形成太极拳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在拳架练法中由外形的无过不及,内外相合和柔顺连贯的阴阳动态平衡,促进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体魄,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养生之目的。

在行功走架时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五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明三节,知六合等规则和要领。整个拳架套路以体用一致为要求促进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通过朝夕盘架增强自身功力,通过推手实践矫正拳架,直至最终用于实战。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太极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虚实内外。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 整个拳架朴实无华、简洁流畅。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