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蜗牛

2017-05-16

非洲大蜗牛之大,需要两个烤架。不信?小编带你去看。

世界上最大的蜗牛

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lica)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栖眼目玛瑙螺科的大型贝壳螺,是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云南麻栗坡县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在天保、八布两个边境乡发现。非洲大蜗牛是中大型的陆栖蜗牛。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夜行性,喜好潮湿的环境。

非洲大蜗牛贝壳大型贝壳大型,通常体长7~8厘米,最大20厘米,体重可达32克。贝壳狭窄、锥形,长宽比约为二比一。壳质稍厚,有光泽,呈长卵圆形。壳高130mm,宽54mm,螺层为7~9个,螺旋部呈圆锥形。体螺层膨大,其高度约为壳高的3/4。壳顶尖,缝合线深。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带有焦褐色雾状花纹。胚壳一般呈玉白色。其他各螺层有断读的棕色条纹。生长线粗而明显,壳内为淡紫色或蓝白色,体螺层上的螺纹不明显,中部各螺层的螺层与生长线交错。壳口呈卵圆形,口缘简单,完整。外唇薄而锋利,易碎。内唇贴缩于体螺层上,形成“S”形的蓝白色的胼胝部,轴缘外折,无脐孔。足部肌肉发达,背面呈暗棕黑色,遮面呈灰黄色,其粘液无色。

卵:椭圆形,色泽乳白或淡青黄色,外壳石灰质,长4.5~7mm,宽4~5mm,体积35~85mm³。

幼螺:刚孵化的螺为2.5个螺层,各螺层增长缓慢,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似成螺。其鉴定特征为:有壳,外形呈长卵圆形。螺层为6.5~8个,壳面有焦褐色雾状花纹,壳口呈卵圆形,贝壳可容纳整个足部。生殖系统不具有附属器官。肾脏较长,常为心围膜长的2~3倍。肺静脉无分枝。

适宜于非洲大蜗牛生长、繁殖的地区为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河谷区。非洲大蜗牛生活的适宜气温为15~38℃。土壤湿度为45%~85%:最适宜的气温为20~32℃,土壤湿度为55%~75%。当气温低于14℃,土壤湿度低于40%或气温超过39℃.土壤湿度达90%以上时。非洲大蜗牛即产生蜡封进行休眠或滞育。人类活动货物的流通、人为的携带,是非洲大蜗牛传播的主要途径;生产、生活垃圾的堆积,为非洲大蜗牛的栖息、繁衍提供了场所。

喜好潮湿的环境。生活环境为陆地,主要栖息于菜地、农田、果园、公园、橡胶园里、杂草丛生、树木葱郁、农作物繁茂阴暗潮湿的环境以及腐殖质的土壤里、枯草堆、洞穴中以及树枝落叶和石块下。原产地为非洲东部,但到21世纪已经广泛分布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分布于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西班牙、马达加斯加、塞舌尔、毛里求斯、北马里亚纳群岛、加拿大、美国。以及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地。

非洲大蜗牛具有昼伏夜出性、群居性,喜阴湿环境。白天栖息于阴暗潮湿的隐蔽处和藏匿于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下、垃圾堆中、枯草堆、土洞或乱石穴内。晚上8:00以后开始爬出活动,9:00~11:00是活动高峰。次日早上5:00左右返回原居地或就近隐藏起来。畏光怕热,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极为敏感,当湿度、温度不适宜时,蜗牛会将身体缩回壳中并分泌出粘液形成保护膜,封住壳口,以克服不良环境的干扰。

以蔬菜、花卉等农作物为食。各种绿色植物及糠麸均可作为该物种的食料。一般春天以白菜、青菜、莴苣等阔叶植物饲喂;夏天可喂大量甘蔗、向日葵叶、各种瓜果皮渣等;秋天气温低,食量减少,可喂些菜叶、薯片等,不吃青草、杂草,拒食有刺激性味道的葱、韭、蒜。

寄主是木瓜、木霜、仙人掌、面包果、橡胶、可可、茶、柑桔、椰子、菠萝、香蕉、竹芋、番薯、花生、菜豆、落地生根、铁角蕨、谷类植物(高粱、粟等)。

该种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繁殖力强。每年可产卵4次,每次产卵150~300粒。卵孵化后,经5个月性发育成熟,成螺寿命一般为5~6年,最长可达9年。交配时间在晚上9:30~11:00,卵产于腐殖质多而潮湿的表土下1~2cm的土层中或较潮湿的枯草堆、垃圾堆中,每头产卵量150~300粒。初孵的幼螺不取食,3~4天后开始取食。5~6个月性成熟。

卵孵化从数个小时至17天。蜗牛在5~15个月时成熟,依温度据而定。(冬天低温度时延迟成熟以过冬)非洲大蜗牛寿命可能长达9年,一般是5~6年。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