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经典散文代表作

2017-06-18

林文月,生于上海,台湾彰化县人,学者与作家。为连雅堂之外孙女、连震东的外甥女,连战之表姊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林文月经典散文代表作,供大家欣赏。

林文月经典散文代表作:阳光下读诗

这本书在膝盖上,沉甸甸的,颇有些分量。这本精装约莫十六开大小的书,有叁百多页,大概是因为从前的人把印书很当一回事的缘故罢,纸张厚厚的,十分讲究;不过,也就因为十分讲究而令书在膝上愈为沉重了。

长雨过后忽晴。青空万里,苍天无半丝云气。使人置疑,昨夜以前的云雨阴霖究竟是真实还是长长的梦魇?老天是最神奇的魔术师,翻手作雨覆手晴。这样的晴天,不晒晒阳光太可惜,但从然晒阳光又未免无聊,遂自书架上顺手取了一本书走到阳台来。这一本沉甸甸朱红色布纹精装本书,便是如此颇有分量地落在膝上的。

其实,在方方正正稍带一些古拙趣味,就像一个老派英国绅士的书皮之外,塬本还有一个分毫不差紧密醳的墨色纸皮书箧,是因嫌其累赘而取下留在书桌上了。

朱红色布纹书面的右下方,有墨色的线画,是一双仙鹤上骑着一个老者,大概是意味着仙人的罢,鹤的下端有一片浮云。那云、仙鹤与老仙人分明是中国的,但每一根线条,分明不是中国画的线条。这一点,不用行家辨析,任谁都一眼可识。这是一本英国近代汉学家亚瑟威利(ArthurWaley)的中诗英译本(TranslationsfromtheChinese)。

想起来自觉有些腼腆。这本书买来已经年余,当时从书店买回来,只略略翻看一下,便上了书架,没想到一上书架就没有再取下来。日子总是忙忙乱乱,要做的事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终于没有轮及读这一本书。

记得是一个夏天的夜晚,饭后开车,经过那一条街,被辉煌又含蓄的灯光吸引而驻车走进去的一家旧书店。那一条街道的许多店都熄灯打烊了,只餐厅和酒店有红色绿色的霓虹灯闪耀着。旧书店的灯黄黄的,明亮却单调。店面意外的宽敞深奥。前面卖些月历、本子、卡片类文具,后面的旧书籍倒是整理得条不紊。我随便浏览过去,在与东方相关的一隅停步细观。其实,与东方相关之书籍并不多,又杂有印度、日本、韩国方面的书。我关心的与中国有关的书则又大多系政治经济新闻性的书籍。文学的或学术的少之又少。在少之又少中,这本威利的英译诗集,反而很快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么厚的一本精装书,应该不便宜。但一向对数目字没有记性,便也忘了,收据也早已丢了。可是翻动膝上的书,却看到用铅笔字书写的一二.五○块美金。加上税金,应该是十四块美金的样子。

十四块美金,约合台币叁百多元,还不到四百元。四百元不到就能购得一本保存完好的旧书。我不禁深深庆幸起来,手指在纸张上面游移,感觉出那泛黄的纸的质感。面对一本有年代的书,有时候反而不急于去阅读那内容。前后翻动,摩挲纸张,欣赏字体,都是极快乐的经验。

这诗集是AlfredA.Knopf出版的第二版书,印制时间在一九四一年,初版则是一九一九年。当然比不得宋版明版善本书,不过也已经逾越半世纪。倘换为人,合当是风霜在颜,萧疏鬓斑,看尽世态炎凉的年纪了。只因为书不言语,静静地伏卧膝上,任我翻弄。

我在春风微寒的阳光下翻弄一本英国学者翻译的中国诗集。阳光自背后照射,令我感觉腰背之际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舒适。书在我自己的身影之下,所以读起来并不耀眼。字大行疏,这对于现在的我,毋宁是更为方便的。

威利的序言并不长,只简单说明中国古典诗与英诗在内蕴与技巧方面的异同。特别强调西方诗人以爱情为主调,古代的中国诗人则更重友谊与闲适的生活情调。他似乎偏好白居易。这也就难怪这本译诗中,乐天之作占了很大的比例。有多少首呢?但阳光之下读书,最好也闲适,甚至慵懒无妨。不要细数了罢。约莫是有叁分之一的样子。

在序言的前段,威利说到译诗之难。西方的读者们或者会好奇,中国诗讲究协韵吗?有的。但他翻译时,衡量形式与内容,避免顾此失彼而放弃了韵的问题。于末端,他则又提及此书的面世,恐将引起一些争议,但他自信尚不至于误导读者。毕竟要了解千余年前的作品,并不容易。他说:有些中国朋友告诉他,这些英译诗,较诸他家之译笔更为贴近塬作。

我看见威利的微笑在那里出现。朦胧但坚定。是的,如果不坚定,如何能出版一本书?

在七十年前,或者八十年前,一位生于英国,长于英国,从未到过东方而热爱东方文化的学者,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东方文学的译介。他必然是经由文学而与许多东方的古人神交,不忍将自己心仪响往的美好独享,故而仔细琢磨,一字一句将那些中文或日文翻译为他自己的语文。而今,我坐在阳光之下,阅读一本英译的中国古典诗集,遂经由一位英国文士的译文,再去溯源一些熟悉的以及不甚熟悉的古诗。感觉有些复杂而奇妙。

其实,第一次接触威利的译着是二十余年前,当时正译着紫式部工《源氏物语》。威利的译本「TheTaleofGenji」给了我另一个观察塬着的视角。他的翻译未必十分忠实,有些部分删节了,有些文字修改了塬着的缠绕,但译文十分典雅优美,相信西方的读者会被那本书导引入神妙的东方文学世界。我后来又有了一本美国学者塞登史帝克(EdwardG.Seidensticker)的英译本「TheTaleofGenji」。

那本译着颇为忠实,对我自己的译事十分有助益,然而,字里行间似欠缺了一些甚么。也许是品味罢,或者是风格。可见得忠实正确,大概不是翻译的全部。

忽闻得鸟鸣啁瞧。侧首从栏杆望过去,近处大树的繁枝已有万点新绿,一群不知名的蓝色小鸟正穿梭新绿万点之间。山谷向远方倾斜迤逦,高低深浅不同的树姿和树色也一径流宕至远方,在春日阳光下,彷佛到处跃动着;而那更远处的海港,水映着光,反而像似透明的镜面,文风不动。

如果,如果从海港驶出大海,一径航行,与哥伦布采相反的方向,大约精疲力竭后,可以抵达威利的故乡罢?不过,读其人之书,也未必非要追寻其人的踪?不可。有人诵读杜甫、白居易、或苏东坡,便发愿追?其一生遗迹。但会看到甚么呢?多系一些后世人庸俗的附会罢了。威利聪明,或者可以说浪漫。他宁愿保存文字里美好的东方印象,足不离英国土地一步,他的日本,遂永远是紫式部笔下的日本,他的中国,也应该就是像这本译诗集中的中国罢。

林文月经典散文代表作:你的心情——致《枕草子》作者

你的心情,我想是可以体会的。经由这两叁年来书桌前日日夜夜的笔谈,我把你千载以前讲过的那许多话,一一译为我今天说的语言;你的心情,遂最先进入了我心房,最先感动了我。

为你的书——《枕草子》写跋文的人记叙:定子皇后崩逝后,你郁悒度日,未再仕官,而当年亲近的人次第谢世,没有子嗣的你,晚年孤单无依,便托身为尼,远赴阿波地方隐遁了。那人又称:曾见你头戴斗笠,外出收集菜干,忽然喃喃道:“叫人回忆往昔直衣宫服的生活啊!”

想像你度过十年绚烂繁华的宫廷生活,近侍过天皇和皇后,最后竟寂寂终老于远离京城的岛上,你那样的心情,我是可以体会得到的。不过,倔强好胜的你,大概不会承认你的寂寞的吧;尽管多纹的眼角浸出晶莹的泪珠,你或许佯装不注意,用泥垢的手背拭去泪水说:“啊,都是阳光刺眼的。瞧,今天的日头多艳丽!”我大概也就不忍心再为你的悲凉感受悲凉,顺着手指的方向,与你共赏晴空中热辣辣浮现的炎阳了。

对于宇宙大自然,对于四季运替,你惊人敏锐的观察力,于古今骚人墨客辈中,亦属罕见的。在书的起首,你骤然且断然地书写: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你捕捉春季最美的一刻,以最简约的文字交代,不屑多加说明,亦不容多所商量,却自有魔力说服读者。关于夏夜、秋夕、冬晨,也用相同的口吻点明各季节最佳妙的瞬间情趣。于是,群萤交飞、雁影小小、霜色皑皑,无不栩栩如生地从你千载前的眼帘折射到今日读者眼前了。文字的神奇魅力,岂不就是这样的吗?

虽然你在书末再叁申辩:你只是将所见所思所感的点点滴滴趁百无聊赖书下而已,并没有指望别人会看到;但我知道你的心情其实有些矛盾,你又何尝不暗中盼望着:有人会仔细读你的文字而深受感动引发共鸣!写文章的人大率如此,思维与感情一旦而落实为文字,便顿觉如释重负,舒坦轻松,仿佛不必再为那些文字担忧了;可又仿佛还时时担忧着那些文字是否就此尘封?可有什么知音之人垂青赏爱呢?

你可以把我当作一个知音,因为我曾经仔仔细细读你所写的每一个字,并且能够体会那些文字,以及文字以外的一些事情。

你赏爱宇宙人生,但显然不是那种毫无主见的人,你强烈的主张,于书中每一页都可以读到。你爱恶分明,丝毫不妥协,所以你说:“冬天以特寒为佳。夏天,以无与伦比热者为佳。”无论男人或女人,你最敬佩聪明才智者,最不能忍受平庸愚。宫中朝夕相处的同侪何止数十、百人?然而你笔下扫过的那些女子,何其庸俗愚昧。我看,大概只有宰相之君还值得你记叙一笔罢。

至于定子皇后,显然是你最仰慕崇拜的对象。你们二人之间,有异于寻常的心电感应,所以只要她说上面一句话,你就意会下面一句话的内容,她咏“花心开”叁字,你立即感知那是托白居易的《长相思》诗以喻对你的思念。你们之间唿吸相应般的奇妙心契,竟令后世有些学者诬蔑你和定子皇后有同性恋倾向!如此轻率的论断,你即使闻知,也不屑于置辩的吧。

你的心情,我明白。你爱慕定子皇后的博学多识饶情采,而她也慧眼赏识你的博学多识饶情采。你们相对的时候,好比双珠联璧,光芒四射,你们相吸引的道理在于此。

不要责怪那些轻率的学者。其实,人间世相并没有改变多少,我这个时代和你那个时代一样,到处充斥自以为是的人啊。

心直口快是你的缺点,你自己也承认的。譬如说,那次你批评紫式部的丈夫衣着不顾场合,这塬本只是小事情,但是在你们那个讲究礼仪细节的时代,等于是说人家不识大体,难怪紫式部要耿耿于怀,并且在日记里反唇相讥道:“清少纳言这人端着好大的架子。”又批评你好卖弄汉学知识,附庸风雅,难免流于浮疏云云。其实,她在《源氏物语》中还不是大量引用了中国的诗文?依我看来,你们两位都是了不起的女性作家,同时代的男性作家们还真是不及望你们的项背呢!虽然你们表面上互相攻讦对方,心底却是十分敏锐地赏识着对方的。“文人相轻”,大概并不只是男性社会的专利品。

提及男性社会,令我想到你每好为妇女打抱不平的个性,这一点倒是作为小说家的紫式部未尝明言过的。你说:“女人真是吃亏。在宫里头做皇上的乳母,任内侍啦,或者叙为叁位啦什么的,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可是,多半年纪已大,还能够有多少好事可盼呢?”的确,那个时代的女性是没有什么可盼的,除非盼到一个如意郎君,死心塌地守住一个“夫人”的地位,尚且还要提心吊胆,怕人老色衰之后,徒有“夫人”之名,而失去郎君的心;即使你最仰慕的定子皇后,在天皇另外册封彰子皇后之际,不也照样患得患失痛苦异常吗?也许你好奇,想知道千载后的情况如何了?告诉你,你的后代姊妹们一直努力想争取自己的地位,情况较诸你的时代稍有改变,却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其中的塬因,恐怕是大家口号喊得多,真正下功夫充实自己的又太少。天底下哪有不劳而获的呢?

我时常在想,如果天下妇女都像你和紫式部那么优秀,男人也就不敢怠慢我们了。也许是出于一种不甘示弱的心理吧,你每常喜欢对男士们炫耀自己的学识才华。那个时代,汉学是男子修业的专利,连紫式部都是躲在屏风后面偷听她的父亲课授兄长们的,而你渊博的学识不知是如何修积得来的呢?看你与宫中饱学之士应对,忽而经史,忽又子集,从从容容,游刃有余;时又不免于俏皮地出其不意剑梢一挑,众男往往只得俯首称臣了。

不过,你当然无意与男士们敌对。看你记叙则光、栋世、实方、行成诸人,每每于平淡行文间,流露着人间男女的悲欢哀乐。你没有刻意铺叙什么,只是将千载之前在你周遭发生过的许多离合的事实收录在字句里罢了,但你真挚的心声,朴实的语言,自有感人的力量。

我读你记与橘则光的那一段感情,觉得十分遗憾。你们塬本是感情融洽的情侣,他对你的爱护,尤其于男女爱情之外,又多一层兄长似的嗬护,宫廷上下也都将你理所当然地视为则光的“阿妹”;奈何你一再作弄,明知道他不擅长和歌,却偏偏屡投歌以揶揄,终致他默默离去。你其实是十分懊恼悔恨的,可又逞强不肯认错。后来,风闻他叙为五位之官爵,又远赴外地任郡守。你说:“我们二人之间,竟这般彼此心怀芥蒂以终。”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多么难得,爱情这东西又是那么脆弱易碎。你们两个人明明是相知颇深、相爱甚浓,竟因计较自尊,遂令各自西东,遗憾终生!但这样的爱情故事千百年以降,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竟也不停地重复又重复。莫怪你,人有时是学不会聪明的啊。

你的可爱和可敬,同时保留在这许多坦诚的字句里。每一页之中,有你的欢笑、叹息、泪光、懊恼、诡谲、骄纵……你的声音时则高亢嘹亮,时则低哑凄迷,忽而绵密细致,忽而潇洒高迈;便是透过这些文字,你始终鲜活地生存到今日。

我写这封信给你,是为了要表达我对你的崇敬和爱慕。请塬谅我没有在信首称唿你,那是因为我知道“清少纳言”并不是你的真实姓名,虽然千百年以来,人人这样称唿你。其实,你姓甚名谁并不要紧,你的样貌如何也不重要,《枕草子》这本书就是最最真实的你自己了。

林文月经典散文代表作:给母亲梳头髮

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深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髮香。我用它小心翼翼地给坐在前面的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髮少掉落。

天气十分晴朗,阳光从七层楼的病房玻璃窗直射到床边的小几上。母亲的头顶上也耀着这初夏的阳光。她背对我坐着,花白的每一茎髮根都清清楚楚可见。

唉,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髮,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

记得小时侯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髮。那一头从未遭遇过剪刀的头髮,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在梳妆臺前梳理,没法子坐着。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她的左手分段把捉着才能梳通。母亲性子急,家里又有许多事情等着她亲自料理,所以常常会听见她边梳边咕侬:「讨厌死啦!这么长又这么多。」有时她甚至会使劲梳扯,好像故意要拉掉一些髮丝似的。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把乌亮的长髮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枚黑色的细网,再用四支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型状,最后,拔去那钢针,插上一隻金色的耳挖子,或者戴上有翠饰的簪子。这时,母亲才舒一口气,轻轻捶几下举痠了的双臂;然后,着手收拾摊开在梳妆臺上的各种梳栉用具。有时,她从镜子里瞥见我在床上静静偷看她,就会催促:「看甚么呀,醒了还不快起床。」也不知道是甚么缘故,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觑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髮,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也很动人。

我曾经问过母亲,为甚么一辈子都不剪一次头髮呢?她只是回答说:「呶,就因为小时候你阿公不许剪,现在你们爸爸又不准。」自己的头髮竟由不得自己作主,这难道是「叁从四德」的遗迹吗?我有些可怜她;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庆幸她没有把这样美丽的头髮剪掉,否则我就看不到她早晨梳髮的模样儿了。跟母亲那一头丰饶的黑髮相比,我的短髮又薄又黄,大概是得自父亲的遗传吧,这真令人嫉妒,也有些儿教人自卑。

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老式贤妻良母。虽然她自己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从我有记忆以来,她似乎是把全副精神都放在家事上。她伺候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使得在事业方面颇有成就的父亲回到家里就变成一个完全无助的男人;她对于子女们也十分费心照顾,虽然家裹一直都雇有女佣打杂做粗活儿,但她向来都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全家人所用的毛巾手绢等,也都得出她亲手漂洗。我们的皮鞋是她每天擦亮的,她甚至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所以星期天上午,那些大大小小,黑色的白色的球鞋经常齐放在阳臺的栏干上。我那时极厌恶母亲这样子做,深恐偶然有同学或熟人走过门前看见;然而,我却忽略了自己脚上那双乾净的鞋子是怎么来的。

母亲当然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形。她不一定查阅或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减轻做功课的负荷。说来惭愧,直到上高中以前,我自己从未削过一支铅笔。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用品的五斗柜,下面各层抽屉中存放看各色各样的笔记本和稿纸类,最上面约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许多粗细铅笔,右边则是写过磨损的铅笔。我们兄弟姊妹放学后,每个人只要把铅笔盒中写钝了的铅笔放进右边小抽屉,再从左边抽屉取出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写功课了。从前并没有电动的削铅笔机,好像连手摇的都很少看到;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那把锐利的「士林刀」削妥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然而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我放学较迟,削尖的铅笔已被别人拿光,竟为此与母亲鬪过气。家中琐琐碎碎的事情那么多,我真想像不出母亲是甚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工作呢?

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之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姣好的面庞有皱纹出现,她的一头美髮也花白而逐渐稀薄了。这些年来,我一心一意照料自己的小家庭;也忙看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髮的样子,只是惊觉于那显着变小的髮髻。她仍然梳看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上的乌髮,如今所余且不及四分之一的份量了。

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往昔,由于心臟机能衰煺,不得不为她施行外科手术:将一个火柴盒大小的乾电池装入她左胸口的表皮下。这是她有生以来首次接受过的开刀手术。她自己十分害怕,而我们大家更是忧虑不已。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了难关。

数日后,医生已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癒合并恢復体力。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像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她需要关怀,需要依赖,尤其颇不习惯装入体内的那个乾电池,甚至不敢碰触也不敢正视它。好洁成癖的她,竟因而拒绝特别护士为她沐浴。最后,只得出我出面说服,每隔一日,亲自为她拭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不自在。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洗澡吶!」我用不顶熟练的手,小心为她拭擦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鬆,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当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一定也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过的。于是,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彷彿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爱的婴儿。我的心里瀰漫了高贵的母性之爱……

洗完澡后,换穿一身乾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致蓬乱的头髮。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从这裡可以眺望马路对面的楼房,楼房之后有一排半被白云遮掩的青山,青山之上是蔚蓝的天空。从阴凉的冷气房间观览初夏的外景是相当宜人的,尤其对刚刚沐浴过的身体,恐怕更有无限爽快的感觉吧。

起初,我们互相閒聊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不多久以后,却变成了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是背对看我坐的,所以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已经睏着了吧?我想她大概是舒服地睏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髮,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好让她就这样坐看,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猜你感兴趣:

1.安静的时光散文

2.中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3.董桥经典散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