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抗战历史的论文
1840年至1901年,近代中国境内共发生多次反侵略战争。分别是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近代抗战历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中国近代抗战历史的论文篇一
《抗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爱国、团结、民主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之魂,这种民族之魂催生的伟大力量,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近代第一次抗击外国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辉煌历史。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精髓。通过深入透彻地剖析居安思危的本质。从小到大,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必要性。从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阐述了加强居安思危、忧患意识、节俭意识教育的几个关键点。
【关键词】爱国 团结 民主 居安思危 忧患意识 艰苦奋斗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华北事变以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日军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占领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彻底垮台。日本法西斯企图继续顽抗,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相互配合的对日作战的坚决打击。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站诏书。日本侵华战争最终遭到彻底失败。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不断重新挑起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愤恨与不满。卢沟桥,九一八,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在这里我并不是想再次掀起中日之间的仇恨,而是不想再让贪婪无厌侵略者得逞,不想让我们的下一代重蹈覆辙,“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欲灭其国,必去其史!”“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每每想到这些有关历史的名言警句,内心就无比激动!伟大的教育学家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我想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到那段历史的时候才会发现有些东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或缺的,是至关国家民族存亡的!深刻体会抗日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之后,我心中产生了许多许多想法!
一、爱国之魂,驱动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团结之魂,集结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民主之魂,激励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抗战。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开始踏入中国,民族空前危机的时候,中国人民弘扬了比起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激昂、更博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之魂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等呼喊。1934年,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表《对日宣战通电》,宣布要“领导工农红军和全中国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实行瓜分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为保卫华北,保卫中国而战”。并且命令共产党员“英勇坚决地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在强敌当前,国难当头之际,团结御敌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他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大团结的壮丽画卷。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了团结抗日的号召。在著名的《八一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就强烈呼吁“一切愿意抗日的政治派别,武装部队和群众团体,广泛地联合起来,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在《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不管我们相互间有着怎样不相同的主张与信仰,不管我们相互间过去有怎样的冲突与斗争,然而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抗日救国是我们共同的要求。为抗日救国而大家联合起来,为抗日救国而共赴国难,是所有我们中国人的神圣义务”。为了实现团结抗日,中国共产党决然以民族大义为重,以阶级利益服从民族利益,摒弃血仇,不计前嫌,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主动与国民党联手,共赴国难。能不能实现民主,直接关系能不能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到抗日战争能否胜利的大问题。因此,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争取和实现民主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正是这种民主之魂,激励中国人民勇敢地投身到抗日战争的铁流中,他们把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建立一个民主中国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抗日战争新的意义。
二,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精髓的一部分,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远离当年侵略者引发的硝烟战火,但是却要时刻警惕法西斯主义的复辟。居安思危,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安宁的环境下,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随时都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当日本侵略者悍然人侵我国后,中国共产党人认清形势,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无畏精神扫: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领导组织全国人民广泛参与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汽,共赴国难,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建立、巩固和发展了各抗日根据地,经过8年艰苦的抗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一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这一胜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添上了珍贵的一笔。虽然说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它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电华民族将这段文化代代相传,而且时时提及,将其作为一面历史真实的镜子,激励世世代代不断奋发图强,壮大民族,免受外族的欺凌。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要知道没有什么是不可能改变的,即使你现在工作稳定,也要做好失去饭碗的思想准备。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为自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增添取胜的筹码,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生活才会幸福美满,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讲,居安思危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居安思危不仅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从中国历朝历代的消亡更迭到苏共的倒台,没有哪一个不是因为忧患意识消亡,追求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导致的。历史上无数的事例说明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居安思危是一个民族弧盛的必然保证。
三,我们应该向强者虚心学习,从实际出发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国人对于日本人的反感,我是很有感触的,但若深究其反感的本原,便很难于理解.基本上无非是近百年来日本对于中国的欺凌造成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无非是南京大屠杀罢了.诚然,百年来中国的落后很与日本有关,中国在明治维新之际同日本的差距远不如现在这么大,然而在我认为,所谓物腐虫生,正该好好认识一下自己不足之处,做出改进才好.作为中国人,可以为南京大屠杀恨日本人;而作为日本人,却好象不曾为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而去恨美国人。相反,他们与美国似乎相处的非常好,日本这个国家虽小,却很有学习自己对手的志气,当年,唐朝时被中国打败后,日本曾派了大量人员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现在,他们又在向美国学习。所以我觉的日本虽小,不能被征服啊。虽然日本民族文化单薄又狭隘,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们无论在如何强大的向外国学习的旋风中亦能脱身而出、反省自己、重申本民族文化。日本人固有的优等民族观念、尊崇天皇和尚武的民族精神使日本人只会把适合于他们思维模式以及国家目的的思想成分纳入自己的文化范畴中,而“舶来”的其他成分只限于学者的研究和少数人的玩赏,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作为幅员辽阔又资源丰富的近邻大国,对日本这个军国主义思想浓厚的邻国的防备和督促更是不可松懈和责无旁贷的!
关于中国近代抗战历史的论文篇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历史沉思》
摘要:1840年至1901年,近代中国境内共发生多次反侵略战争。分别是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签订了丧失主权,丧失荣誉的不平等条约。造成了中国领土的不完整。笔者在本文简略分析了数次反侵略战争,提出自己关于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思考。
关键字:反侵略战争;沉思
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概述
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序幕。其始于1839年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跳板。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而终。英国迫使中国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事件严重危害中国的主权,并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此次战争中割让出去的香港,一直至1997年才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
1856年,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趁着中国国内正在进行太平天国运动之际,联合法国发动第二次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亚罗号事件与西林教案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依然以中国战败为终。清政府带着耻辱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多个条约。世界列强趁虚而入,加强了侵华战争。在中俄两国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中,我国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于1860年。
1894至1895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此次战争使中国失去更多的领土,且迫于日本的军事压力,签订了又一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该条约涉及赔款款额为白银2亿两。中日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带来空前的民族危机。
八国联军于1900年发动对华的侵略战争。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八国联合派遣远征军,以镇压中国国内义和团运动为名,发动了侵华战争。八国联军的行动不仅消灭了义和团,也致使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竟迫使慈禧太后逃往陕西。最终,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付出庞大的赔款,也设定多条侮辱国内人民人权的款项。中国丧失多项主权。
二、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1.社会制度的弊端
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仅指军事力量的较量,也需要国家社会制度与经济力量的对抗。战场上的胜利通常是国家政治经济强盛的直接反映。清朝坚持封闭的社会制度。闭关锁国没有带来国家领导者想要的宁静,却带来另中国人难忘的耻辱。至清朝后期,传统的封建生产制度明显显露出弊端。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迅速拉开了与中国国家经济的距离。但是国内经济衰退的现象没有引起统治者的警惕。而是依旧满足于地大物博的现状,自我封闭,朝廷也日益腐败。例如:在嘉庆、道光年间曾长期担任军机大臣的曹振镛,在其门生请教升官发财之术时,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此话在朝廷官员中传开,也竟成为官场的金科玉律。清朝官场充满不正之风。
从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依然不了解世界大势。国内政治腐败、经济文化保守。在第一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以光绪帝为首的清政府完全沉溺于娱乐之中,完全没有没有国内外经济、政治动态的意象。封闭自守,妄自尊大。社会制度的溃散,直接影响到反侵华战争的指挥人员的心态。反侵略战争战中,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本来是一场取胜的战争,是一场赢回主权、树立威信的战争。本来清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团结起中国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赢回主权,树立中国威信。结果受制于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无能、忍气吞声,清政府选择了“求和”。
2.经济军事的落后
数次反侵略战争历史证明了法则:落后终将挨打。只有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挫败西方国家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的图谋,让社会主义的大旗在东方大地高高飘扬,就是得益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就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国内经济力量的软弱与落后也是导致反侵华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火药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是国内人并没有充分重视火药的作用,没有进行继续研究创造,而是满足于现状。
清朝注重发展陆军,从八旗、绿营到湘军、防军等,虽然历经多次变更,但是军制却沿用了传统旧制,没有根据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本质上的变化。且各军种存在较多的矛盾,不能统一调遣和互相配合。水军力量的薄弱也是清朝军事的薄弱点之一。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水军力量薄弱,战争指挥者缺乏指挥经验,导致北洋舰队的覆没。造成中国水军力量的损失。
3.西方列强的勾结
英国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不作为,也让西方列强看到了侵华的契机。英国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结束后,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让英法两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与权利。西方各国看到有利益可得,无法按捺蠢蠢欲动的侵略之心。中法战争充分体现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与忍气吞声。表现出了清政府的真实面目。日本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同样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西方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战争造成国内兵力的损失。最后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受益国达到了十一个国家。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西方列强勾结在一起,完全不顾中国人民主权,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华经济战争,造成中国经济损失、主权丧失等结果。
三、结论与思考
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为我们敲醒警钟。西方列强的侵华行为,令中国割地让土,多次进行赔偿,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笔者认为落后的政府制度是西方列强敢于发动侵略战争的基础。清政府一直满足于现状,不屑于了解国外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他国的政府机制。基于这种情况,清政府统治者拒绝任何变革活动,深怕变革会影响自身的经济利益与权力。从中也可以看出清朝晚期统治者的懦弱与自私。拒绝改革,拒绝进步导致国家经济发展能力、军事能力、社交能力等不断退步。反侵略斗争的失败时刻提醒着,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维护民族荣誉。社会机制需要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变革。听取民众的心声,尊重民众的意愿,弘扬民主法制,才是社会机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海鹏、龚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施渡桥晚清反侵略战争的战役指导述评[J].军事历史研究,2004(02)
[3]刘向阳,张红军.对中日甲午战争双方海军战略的比较考察[J].临沂师专学报.19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