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论文

2017-06-19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论文篇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实施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各种各样的负面因素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影响,出现心理健康水平向下的倾向,这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更将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危害。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关心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51-02

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关心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心理健康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身体无疾病不虚弱,心理无障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三个方面的状态都达到良好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健康。”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术界针对不同的研究侧面和角度,有不同的定义。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普通人群有类似之处,但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与普通大众也有不同之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二、实施策略

心理健康对教师的诸多方面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要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创造心理健康的条件。

1.社会环境支持策略。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是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是一种社会支持系统,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国家和社会应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法令的颁布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要合理,从而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让教师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工作有价值,从而建立职业自豪感。这可以从根本上有效防止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

2.学校心理环境支持策略。学校内部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校的物质条件、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工作职责、人际关系等应多从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切实的心理感受。学校管理者既应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工资、福利待遇等,更应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及管理的自主权,提供更多晋升的机会,建立客观公正、正面激励的教师评价制度以满足教师的成就动机。同时注意教师角色的专业性,严格限制时空上存在分离性的教师兼职,恰当分配教师角色任务,以最大限度地缓解和消除教师的角色冲突。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的支持与关心能有效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防止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

3.家庭支持策略。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这一点对中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得到弥补。而没有配偶及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师则很难在工作之外获得情感上的舒缓和心理上的安慰,由此很容易产生孤独、忧郁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4.自我认知策略。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也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呈正相关。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教师也可以坚持收集有关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弊了解越深,越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方法,就对自己了解越深,自我认识就越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定,评价工作就做得越全面,对自己也就更自信。

5.自我维护策略。教师应强化自我维护意识,掌握自我调节方法。首先教师应当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教师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二是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情绪。其次,进行合理宣泄。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身心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身心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和“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等。“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外出旅游等。再次,教师可从其他地方寻求满足感。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例如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最后,教师要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教师的性格特征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职业适应水平,而且还影响自己个人的长远发展和身心健康。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应具备如下良好的性格特征:善于交际、乐于助人、责任心强、情绪稳定、热情、健谈、诚实可信等。在教育工作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形成狭隘、嫉妒、无主见、无责任心、抑郁孤僻等不良性格,注意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

6.健康体魄策略。教师应加强身体锻炼,促进体魄健康。人的身体健康与人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身体健康是情绪愉悦和稳定的基础。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往往表现为精力充沛、心情开朗。若一个人长期身体虚弱、多病,则容易引起抑郁的心情。教师的工作十分繁忙,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围绕学生度过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妥善安排时间,加强身体锻炼,合理分配精力,科学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建立有序的、有张有弛的工作秩序,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为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教师应当有自知自明,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经常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并作出调整。

参考文献:

[1]杨睿娟.不同职业类别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横断历史研究(1995-2011)[J].教师教育研究.2013(04).

[2]叶一舵.做一个快乐的教师——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之一)[J].新教师.2013.

[3]公雪,聂树波.落后地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学校解决策略[J].华章.2013.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论文篇二

《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摘要:现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却忽略了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只有维护好中小学教师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更多地造就人格健全的学生,促进社会进步。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减压;维护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人们所忽视。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至少50%以上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忧郁、焦虑、自卑等。尽管各地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但均说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许多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主要原因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就业竞争更趋激烈,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然会感受到巨大压力的存在,并受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任务繁重。许多教师同时兼任几个班的教学任务,甚至跨年级组,备几套教案。他们除了白天紧张繁忙的工作以外,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备课、改作业、整理考试题,等等,都是满负荷或超负荷工作;二是社会对教师高要求。我们一贯用“春蚕、蜡烛”“为人师表”等标准对教师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提出要求。因为是老师,所以要奉献,要默守清贫,要高强度工作。现在总在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而呼吁,可是在尊师重教的口号下,教师的社会地位却不高。社会上对老师百般挑剔,老师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全社会的指责和批评。在各种媒体上,我们时常看到教师遭到殴打,自杀等触目惊心的场面,试问教师的权利又有谁来维护。以上两点是形成教师心理问题的社会应激源。

从教师自身而言,其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教师也有家庭,既要赡养老人,又担心孩子的升学和就业问题;还要操心像柴米油盐这样的琐碎家务,因此,他们也会感受到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二是教师自身身体状况不佳,年复一年的单调枯燥的工作和生活,特殊的年龄阶段等因素,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重要原因。三是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常常把社会对自己的高期待自觉转化为自己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但是,教师的个体综合素质有相当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当教师认为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须做到的,而在生活中却发现自己不能做到或者根本不愿做的时候,这个矛盾就会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首先,不按学生成绩的优劣给教师排队,评奖金;成绩在教师的评职、评先工作中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不能只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毕竟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很多。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局面,才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教师的心理问题。

其次,学校应制定相应措施,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工作时间,杜绝节假日加班加点补课、开会等。

再次,学校领导还应多关心教师,使他们时时体验到被尊重、被关心,从而保持舒畅平和的心情,轻松愉快地投人工作。要让他们有休闲的时间调节身心,消除疲劳。

(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社会对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给予教师不小的压力。其实,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教育的彻底失败。如今,有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再问津,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老师。一旦出现问题就对老师大加指责,社会舆论也纷纷攻击。试问有何公允?教育的成功,不仅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还需要学生的努力、家长的合作、社会的支持。对老师多一分理解与支持,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与安慰。

(三)注重自我调节,积极面对。

教师心理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客观条件的改善,但是教师自身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对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有积极乐观的情绪。当你把正确人生观作为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时,你的情绪就会服从于事业,并且能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在困难面前不消极,真正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2.努力工作,学会休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努力工作,做出成绩,也有助于教师树立自信心和增强成就感,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老师要学会劳逸结合,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业余时间,培养各种兴趣,在参与追求中冲淡和忘却心中的烦恼,从而感到生活的美好。还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紧张生活中的调节剂。只有这样,工作才会舒心。

3.宣泄调节。

找信任的特别是性格开朗的知心朋友倾吐自己的压力、烦恼等,听听他们的建议,调节自己的心理失衡,获得感情上的慰藉,有利于摆脱沉重而消极的情绪。

教师的心理健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教师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这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李百珍,王凯,李焕稳.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2]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