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的选购技巧

2017-03-20

超市里的食物越来越丰富了,选购食品的消费者们却越来越糊涂了。面对着满货架的商品,眼花缭乱之余,不知道如何挑选。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面包的选购技巧。

面包的选购技巧

选购注意新鲜度

面包包装上都会注明保质期:“二、三季度(春夏)2~3天,一、四季度(秋冬)4~5天”。选购时一定要选择尽可能新鲜的面包。如果在快过期的时候购买,就要马上食用,不要让面包在家里过期长霉了。如果商场正在促销打折,更要睁大眼睛,看看是否已经临近过期。

要知道不少食品企业为了延长产品销售时间,往往会做一些“生产日期超前”的小把戏。如果贪便宜购买了马上过期的面包,回家里一两天又吃不完,可就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了:扔了吧,太可惜;慢慢吃吧,又很不安全。如果放在冰箱里,口感就会越来越差。

尽量避免丹麦面包

面包中热量最高的是松质面包,也叫做“丹麦面包”。它的特点是要加入20%~30%的黄油或“起酥油”,能形成特殊的层状结构,常常做成牛角面包、葡萄干扁包、巧克力酥包等。它口感酥香柔软,非常美味,但因为饱和脂肪和热量实在太多,而且可能含有对心血管健康非常不利的“反式脂肪酸”。要尽量少买这样的面包,最好1周不超过1个。

相关阅读:面包的文化意义

面包在历史上和现代都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食,在许多西方、近东和中东文化中,面包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食物。

在西方,面包作为主食,所以在文学上以面包表示食粮,最明显的例子有《主祷文》。基督教的圣餐礼亦以面包象征耶稣基督的身体。但发酵的面包在圣经中名声并不佳,因为它象征了败坏。另一方面,犹太教的逾越节又称“无酵节”,是要纪念当年摩西带领神的子民离开埃及时连让面包发酵的时间都没有。由于耶稣建立圣餐礼时正逢逾越节,一些基督教会 (例如天主教)以无酵节作祝圣成圣体用。在以色列最常见的罢工示威中的口号是“Lekhem,avoda? ”(面包,工作)。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披头士”(Beatnik)一族用面包委婉的表示钱。在伦敦俚语中,面包意味着钱,来自于词组面包和蜂蜜(Bread and honey)。面包在世界各地英语国家是常见的用来表示钱的同义词(与它情况类似的还有生面团)。“面包”作为俚语在文化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它本身,但是,一般来说它用来隐喻人民基本需要和生活状况。例如,(Bread-winner)直译为获得面包的人,是指一个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即养家糊口的人。和这句相似的还有Putting bread on the table。革命者常常说的“有史以来”(The greatest thing since sliced bread),直译过来就是“自从有了切面包机以后”。在1917年,苏联的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宣称的口号是“和平、土地和面包”。在加拿大纽芬兰省民间故事中,面包被小仙子保护。术语“粮仓”(Breadbasket)通常用来指农村富饶地区。在斯拉夫文化中,会向客人献上面包和盐,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在印度,面包是基本必需品,人们常常说“Roti,kapra aur makan”(面包,布料和众议院)。

面包在政治上有着重要意义。19世纪英国,面包价格飞涨,英国通过颁布谷物法藉以“保护”英国农夫及地主免受来自从生产成本较廉宜的外国所进口的谷物的竞争。13世纪的面包和麦酒法令(Assize of Bread and Ale),是中世纪的一部重要面包法案,对短斤少两的面包师设置重罚规定,直到《大宪章》出现前的半个世纪。

相比之下,在亚洲各地区大米取代面包成为了最重要的主食,大米也包含大部分文化象征和内涵。过去,在中国南方,米饭是饭桌上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在中国中部和北部,则是把小麦作为主食(因为只有在中国南部温暖的亚热带气候适合种植水稻)。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