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论文

2017-05-2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健全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探索》

[摘要]通过开放式问卷对296名大一学生进行随堂调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与建议,从而对课程实效性进行研究。文章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完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主体性与参与性、采用多样化的实践课形式等是增强这门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实效性 实践课

[作者简介]张艳萍(1979- ),女,四川遂宁人,四川外语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研究;朱琦(1978- ),女,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重庆 40003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18-03

一、前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健全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意识层面上已经重视该门课程。经过理论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共同努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上均进行了革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过任课教师多年来的教学努力已经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与好评,在增强教学实效性方面也不断地进行探索,但总感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不够理想,教师的构想与学生的实际接受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进一步使课程从学生层面更具实效性,我们在期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门课程满意度很高,但也表达出更高的期望,并且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将问卷调查结果加以整理有助于完善今后的教学。

二、研究方法

采用开放式问卷,用随堂调查的方式随机选择几个班级中的部分学生展开调查,获得有效问卷296份。调查内容涉及:(1)本期教学中你最喜欢的章节是什么?为什么?(2)你不喜欢的章节有哪些?为什么?(3)在本期教学中,你感到满意的是什么?(4)在本期教学中,你感到不满意的是什么?(5)为了使这门课程更能学以致用,你有哪些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喜欢与不喜欢章节调查

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大部分章节都表示了满意。分析认为,“情绪与情绪管理”这一章的内容除了介绍情绪的产生与意义,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情景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角色扮演进行了调控情绪的训练。“人际交往”一章大部分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介绍大学生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知道了这个阶段自己与他人的心理需求,能够更好地理解人际冲突出现的原因,加上人际技能训练也是直接针对学生常见的人际问题的,便于理论用于实践。在课前的访谈中我们就了解到,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原因都希望增强对自我的了解,以及能够更好地调节情绪,并希望在这个课堂上学习如何管理日常的人际关系、如何更好地与同学合作等。因此,对这两个章节的内容表现出了明显的偏爱。相反的,“发展简史与流派”这一章的内容偏理论性,且多是基础性知识,与实际结合较少,学生听课时虽然能够投入,但是课后印象不深刻,运用起来困难。

(二)满意与不满意调查

总体上,学生的满意度较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风格、个人素质等给予了肯定;二是对案例教学、实践课等形式的肯定。不满意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觉得总体上内容偏少、知识系统性不够、课后延伸较少、部分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等;教学方式上,主要提到的是觉得参与性不够,缺乏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在统计中,学生满意和不满意存在一个共同的影响因子,那就是教学方式,尤其表现在对参与性的评价上。表示满意的学生说获得了实践机会,能够充分参与课堂;表示不满的同学则表示,课堂上参与性不够,影响学习兴趣。

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首先,学生有极强的自主心理,强烈希望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好现象,要善加利用。其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看似矛盾的结果呢?虽然我们已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但由于是上大课,得到实践机会的仍然是少数。

(三)学生意见与建议

根据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因为这门课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强调学习之后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因此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本次调查针对这个问题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建议多集中在教学手段上,除了对案例教学的认可,还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意见,比如建立班级博客、增强及时的心理动态互动等。有的学生提出希望在课堂授课外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如组建心理剧团定期进行心理剧目的演出和赏析,加强对现实问题的了解与体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四、结论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应兼具普及性、系统性、实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课程使命不仅是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正,更强调对学生发展性的指导,后者更多地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力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需要训练学习者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习惯。相对来说,后者操作起来更难。值得欣慰的是,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对心理学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不少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能够接受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存在较重的功利心,对于不能马上运用到生活中的知识表现出不重视。作为一门公共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学生的需要是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但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有其知识结构、内容体系,因此,必须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使之既能满足学生需要,又能保持其学科完整性。基于调查和分析,我们在内容结构上沿用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体系,即适应性教育、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学习心理、职业角色与规划。在具体章节选取上,则征求了学生的意见,综合考虑学生的需要,将教学重心放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情绪情感几个方面。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并不因为学生不喜欢而取消,而是在课前跟学生解释这部分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学习观,同时在教学中尽量增加一些实验或研究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