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为什么千万不要与员工博弈?

2017-06-22

在许多人看来,管理者不狠一点,就没有威信;做事情不老道(狡猾)一点,就会吃亏。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老板为什么千万不要与员工博弈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

有这样一位老板,生来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在员工中口碑不错。但他发现生产线上浪费严重却无人关注,很是痛心,对管理者和员工恨铁不成钢。后来听教授讲,管理中你要学会和员工博弈,才不至于在管理中吃亏。教授继续建议,你自己太善良发不了狠,可以找一个狠一点的管理者唱白脸(做坏人),你自己唱红脸(做好人),这样一唱一和就解决问题了。

后来,他招到一位颇有专业能力(能看到生产线上的各种浪费)的管理者,而且管理风格泼辣,手段够狠。他每天泡在现场,很敬业,怀揣“秒表”到线上查找问题(各种浪费),并限期员工整改,不能按期整改的员工就会受到处分。这样做很快见到了一些成效(效率有一些提高),但员工的不满也与日俱增,终于有一天总爆发——罢工。老板不知所措,找员工协商,员工提出来:只要老板辞退这名拿着“鞭子”的“狗腿子”,大家就复工。老板不得已,把这位唱白脸的管理者辞了,一切恢复到原来。

还有一家企业,食堂浪费十分严重,每天饭后要倒掉大量的剩饭剩菜,让人看着痛心。在“光盘行动”的召唤下,老板也希望改变现状,要求行政部门出台措施进行管理。首先出台了有关处罚规定,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问题依旧。后来发现,是因为没有具体的监督主体,所以布置任务让保安负责监督,抓到浪费者就写罚单。一切看似有效,但是有一天多名男员工一拥而上把保安打了,从此,保安也不敢“严格执法”了,食堂管理回归原样。

以上是企业管理中的两个极端例子,博弈双方玩的是“零和游戏”,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许多老板看来,要么放任不管,要么积极博弈,好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当然,在管理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劳资双方通过博弈达到某种平衡,员工认为,只要监督方不过分就暂且忍一忍;公司方认为只要不出大乱子,员工有些不满也在所不惜。需要强调的是,博弈中的这种平衡看似风平浪静,但通常都是以牺牲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为代价的,是不健康的。

笔者认为,老板在处理与员工的关系时,必须放下看似先进时髦的博弈思维,摒弃基于这个思维的粗暴做法,并以长辈的姿态关注员工,爱护员工,帮助员工成长,即设法提升他们的心智、意识和能力,在企业内逐步培育互助友爱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发挥我们的管理智慧,研究恰当的机制或办法,设法唤起员工美好的回应,和员工一起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效率。

对此,我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深入现场第一线了解和记录生产线存在的各种效率浪费问题;第二,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如搬运浪费、走动浪费、单手作业浪费等,辅之以现场的照片(绝不能把照片的焦点聚焦到人脸上,而且只讲问题,不讲责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做成简单易懂的培训教材;第三,对生产线员工进行集中讲解培训,确认大家是否听懂,并即刻动员员工自己动手一起解决问题,最好明确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奖励措施;第四,手把手辅导员工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写成改善报告;第五,让老板到现场观摩和欣赏员工的改善,让员工讲解改善的过程和成果。老板应该对员工的表现和结果给予由衷的赞扬,并兑现约定的奖励措施。

看上去,这是一出人为编导的戏,里面有导演,即实施顾问或者优秀的管理者;有导师和拉拉队,即老板;有演员或群众演员,即广大员工。这样一出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它让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出现转机。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不仅享受到来自管理层和老板的尊重,还可以体会到因为个人成长(逐步拥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带来的成就感。老板也能体会到这样的感觉真好,因为不恨、不骂、不斗,员工也能积极向上,自己的生命变得丰富和快乐。当然,这样一种美好的局面不可能唾手可得,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努力,身边还需要优秀导演的参与。

例如,前面提到的改善食堂剩饭剩菜的问题,除了要求要持续改善饭菜的质量之外,其实可以有更多的选项。某企业借用上述生产线改善的大致模式,先拍下浪费食物的现象,结合一些该如何对待粮食的古训或要求,做成简单的教材;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让全体员工在《×××倡议书》上签上名字;将倡议书悬挂在食堂显眼处;初始阶段,由管理者或行政部员工轮值在食堂入口处提请大家按倡议约束自己……坚持一段时间之后,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另外一家企业就做得更生动、更人性、更美好。这家企业也对员工进行了教育,并告知尽量不剩饭菜,吃多少拿(买)多少,实在吃不完也可以剩下,以保障身体健康为原则。与此同时,把食堂的出口做成两道门,一道是守约的绿色通道;另一道是没有守约的红色通道。在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之前,还需要由管理者或行政部员工轮值在食堂出口处提请员工如实选择通道。

管理者要想摆脱博弈心态,就必须从尊重人性出发,并通过充满智慧的人性化美好形式,感化、教育和约束员工,让员工始终愿意以天使的面目示人,而把内心的魔鬼牢牢禁闭在法律、道德或信仰的笼子里。如此,才是中国企业管理之幸,也是管理者们人生的福音。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