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

2016-12-08

互联网驱动的创新是中国经济谋求新增长动力的主要方向,互联网创业也变得前所未有地接近普通大众。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怎样把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卖出天价?

上个月,Facebook做出了一笔令科技界瞠目结舌的交易——以19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信息服务公司whatsApp。WhatsApp的用户预计在一至两年内就将达到10亿人。它有这样庞大的用户基数,被收购也就不是怪事了。这笔交易之所以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不仅仅由于交易的规模惊人,同时也是由于收购移动创业公司的例子相对较少,大多数移动创业公司都是辛勤工作而不受关注的小蚂蚁。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大多数移动创业公司都失败了的情况下,像WhatsApp这样的几家创业公司却赚到了难以想象的大钱?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可以将苹果(Apple)的App store作为研究移动互联网领域竞争的落脚点。现在我们大概很难想象,App store在2008年初刚刚发布的时候,只有不到1000个应用可供下载。到了去年年底,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00万个,而且还在持续增长。因此,新进者所面临的竞争水平无疑是令人窒息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移动创业公司都失败了,但它还不能解释为何少数幸运分子却成功了。

我们开始讨论其它重磅收购之前(比如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以30亿美元收购Snapchat),让我们先看看那些规模稍小一些的交易。毕竟考虑到每年都有几千个新应用冒出来,以任何可观的价格将一家移动创业公司出手都算是赚翻了。比如雅虎(Yahoo)于2012年收购了一家名叫Stamped的公司,这个应用可以让用户记录并分享餐厅、书籍和其它他们喜欢的东西。雅虎完成这笔收购后,就把这个应用关掉了,Stamped的所有员工都加入了雅虎的纽约办事处,表明雅虎之所以收购Stamped只不过是为了它的人才。

它进一步证明,招聘一支出色的工程师团队是让你的公司具有潜在收购价值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关键的一步。实际上大多数移动领域的收购都是“人才收购”,也就是收购方为了留住被收购方的员工,一般会给予股权激励,等三到四年才能行权。这种交易的规模一般不超过1000万美元。像谷歌(Google)、雅虎这样的科技巨头一般都用“人才收购”来招揽用其他方式很难搞定的人才,因为想在旧金山湾区或纽约市招聘到iOS和安卓(Android)的熟练开发人员相当困难。收购方在收购的时候甚至会按“每个工程师多少钱”和“每个员工多少钱”来对创业公司进行估值。

但是与收购界最主要的一些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十几亿美金相比,几百万美金的交易只不过是毛毛雨。那么,作为一个创始人,应该怎样提高创业公司的价值呢?招聘到正确的人才后,下一步自然是打造坚实的技术,投资建设一个干净的、具有可扩展性的代码库,使它能比较容易地整合到收购方的技术储备里,这样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比如雅虎去年收购的移动新闻整合应用Summly,它是由一个年仅17岁的英国企业家尼克•达洛伊希奥创办的。雅虎付了3000万美金,如果只用来收购这支小创业团队,未免出价太高了。但是雅虎在关掉了这个应用不久之后,便把它的技术整合到了自家的旗舰应用上。因此这笔交易之所以能实现,要归功于Summly的技术质量,以及这项技术与雅虎的相关性。

人才和技术对于任何移动领域的收购都是关键因素,但是一款出色的产品本身也能创造不菲的收购价值。虽然有几十个应用都想成为“视频领域的Instagram”,但是其中有三款应用不仅高价出手,而且它们的产品也在收购后保留了下来。比如Twitter对Vine的测试产品非常感兴趣,还没等到Vine正式上线,就把这款产品买了下来。今天Vine已经有了4000多万名用户。另一款视频分享应用前年被欧特克(Autodesk)出价6000万美元买走。还有一款叫Qwiki的应用可以自动把用户iPhone媒体库中的视频转化成短片,去年这个应用被雅虎出资5000万美元收购。从收购价就可以看出,这些创业公司因为打造出了买家想要做好、做大的产品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正确的人才团队、坚实的技术、出色的产品可以让一家移动创业公司变得非常有价值,在此基础上,一个坚实的用户群则可以让这种价值更进一步。当然,只有很少的创业公司吸引到了足以让大公司为之一掷千金的用户群。

2012年,当Facebook宣布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时,主流媒体几乎不敢相信一家只有13名员工的公司竟然会以这么高的价格被收购。当然,Instagram拥有的不仅是一个坚实的团队——它还有3000万年轻、活跃且仍在不断壮大的用户群。而且收购Instagram也使Facebook在IPO前为自己拿下了一个竞争对手,因此Instagram才会卖出如此的天价。事后看来,Facebook的这笔交易还是很划算的。今天,Instagram已经有了大约1.8亿月活跃用户,而且它也是全球最主流的图片和视频移动分享平台之一。

是否具有赚钱的潜质,则是影响移动创业公司收购估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但它是否已经产生收益则可能并不会影响估值。去年年底,Facebook报价30亿美元试图收购热门信息应用Snapchat,这个应用的一大特点是可以让用户分享“阅后即焚”的照片和视频。Snapchat拥有庞大、年轻(以女性为主)的用户群,而且基数还在不断增长,但是目前尚无收入。也就是说,应该是它的潜在收入能力促成了它的天价估值。Facebook是一家上市公司,需要通过展示其移动收入的增长能力来提升股价,而Snapchat则有很高的吸引力和日益增长的用户群。Facebook已经证明它能通过移动业务产生大量收入,它2013年第4季度的移动广告收入达到了12亿美元。

据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估计,Facebook收购Instagram后成功地让它贡献了2.4亿到4.85亿美元的预计收入,而收购Snapchat的赚钱空间至少不会低于Instagram。在这种情况下,Facebook认为掏30亿美元收购Snapchat是笔划算的买卖也就不奇怪了。而Snapchat的创始人拒绝了Facebook的出价,则清楚地表明他认为Snapchat还值更多的钱。

作为一家移动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如果他希望有一天把自己的公司卖个好价钱,他首先要明白为什么收购方可能会想要买他的公司。收购方是想利用一个庞大的用户群赚钱,还是更看中一支坚实的人才队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要想提高成功机率,就必须在每一阶段都力求打造最优秀的公司,不管你是刚开始建立自己的团队,还是已经开始制定销售策略。WhatsApp没有花一分钱用在营销上,因为它相信一款好产品自然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一家创业公司在每个阶段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它不仅更有可能完成自己的目标,也更有可能卖出惊人的高价。(财富中文网)

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三大误区

由于做自媒体的原因,常常有创业者会主动要求交流一些看法,跟数位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交流过之后,笔者觉得目前不少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不少观念可能存在着误区。以下整理了创业者三个认知误区,并加入笔者的观察和判断,希望能够对创业者有用。

误区一:小而美等于产品简单

很多创业者认为,目前大公司有资源做大而全的产品,而创业公司应该聚焦小而美,尽量将功能做到简单好用,这本身没有错。但是东楼认为,所谓的小而美应该是将其中一个亮点功能做到极致,而非是产品的功能单一,甚至整个产品仅有一个功能。

因为创业产品首先做到的不仅仅是可用,更要考虑到用户的后期粘性。一个功能简单到甚至简陋产品是断然留不住用户的,一般来说这类产品工具性一定很强,而缺少用户互动,产品注定走不了太远。

误区二:垂直细分等于冷门市场

互联网经过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在搜索引擎、即时通信、新闻门户、电子商务等等领域诞生了一个个巨头。目前来看,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是当下互联网行业三大巨头,还有小米、360、唯品会等等百亿美元的公司占据着市场。这些互联网大公司具有充足的现金流,精英产品推广团队,对创业团队的杀伤力极强。

因此,按照常识来讲,创业者的创业项目的切入最好是避开与大公司直接竞争,做一个相对来说垂直和细分的行业,这是相对安全的。但是误区在于,垂直细分并不一定是专注一个冷门偏僻的小众市场,而是需要仍然在一个潜在用户市场巨大,而巨头未全面发力的垂直细分行业。比如过去几年,虽然四大门户风云一时,但是在垂直门户领域,也诞生了如搜房网、汽车之家等上市公司。

一般来说,在巨头未全面渗入或还不够重视的垂直细分领域,在发展初期竞争相对不太激烈,不需要太多的资源支持,只需要凭借优秀的产品创意就很可能抢的先机,从而赢得一块市场。但一定记住,垂直不等于冷门!

误区三:学习时间多于实操实践

创业者们身上有很多的品质值得学习,比如充满激情,比如谦虚好学。因此,我们能够看到不少的创业咖啡馆,但凡是有什么沙龙讲座,都是人头攒动,里面80%都是创业者。但是创业者真的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派上用场的知识或技能吗?笔者觉得这里面也是存在误区的。

笔者个人认为,创业者与其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钻营哪些看得见摸不着的新技能,还不如多去实操和实践,解决下自身企业的实际问题,毕竟创业者(尤其是领头人)的时间宝贵,学习有时候还是需要有取舍的,不要贪大求全,也不要被自己好学的假象所迷惑。

尤其需要提醒一下的是,现在的很多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把周鸿祎或张小龙等大公司的成功者奉为神明,期待学习他们的产品成功之道。

事实上,大多时候,现有成功者的经验并不能复制,而且大公司的产品尤其不能够复制。比如像微信这样的产品,不仅仅是张小龙作为产品经理的成功,更多的取决于其所在公司腾讯背后资源支持以及其团队的综合实力。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