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日思乡的文章
每逢节日的时候,总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乡的感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节日思乡的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关于节日思乡的文章篇1:今年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正午十二点,坐标美国,印第安纳州。走出了实验室,抬起头来,看到一轮圆月,忽的想起今天是中秋节。
刚到家,室友也刚从工作室回来,也真真看到了那一轮月亮,想起了今天是中秋。只是并没有颇大的感触,抬头多望了几眼,觉得很美罢了。
中秋只是一个能看到最圆月亮的不眠夜而已。
然而身在异乡,这样的感受又岂止在中秋出现。
去年在北美度过了第一个春节,人生中第一次睡过了春晚,却连里面的小品都没有想补上的意思。
元宵佳节,和同学们在一起聚餐吃元宵,忽的有人站起来,“我今天晚上还有一个due,我就先走了!”大家便都开玩笑,“别写了,让教授也放个元宵节!”
然而玩笑总归是玩笑,老外终究也是不会过我们的节日,送给外国朋友的元宵,被他开玩笑般地放油锅里煎炸。元宵也是好不快活,也开玩笑般在他们家的厨房墙壁和地板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烙印,这大概会让他记住这个节日吧。
既然外国人和我们的节日无缘,那在中秋佳节望月思乡便只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了。
“人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不适合用在这里的,笔者身在北美中部的一所大学,中国人也不在少数,再没有那种一人独在异乡的的孤独感,甚至,还有一种在全新环境中脱胎换骨,一身轻松的感觉。年轻人,大约是适合全新环境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是不适合的,科学来讲说,美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圆和明亮,当然,这其中道理自有专业人士来讲明,这里便不做赘述。抛开理性,从感性出发,大约也没有那种古人的普天之下“千里共婵娟”的那种感情。
现在的留学生并没有过去的相思之感,一半是因为通讯方便,一半而是因为没那么闲。望月怀远这种事情,是古人在交通和通讯方式极其不便又有足够的时间来无聊的那个年代,对亲人和故人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寄托。在这个在线视频都已经不要钱的年代,家人的消息能第一时间传输给我们,再不需要担心家中又出了什么状况。至于朋友,如果我们还能保持联系,说明是深交,如果轻易便断,说明关系不过尔尔,也不会刻意维系。况且,精神是要依托于物质之上的,当你眼前的due只剩3个小时的时候,你大概也没有时间去寄心于明月吧。
这种体验在校友邓稼先先生的身上显得尤为明显,这位大前辈在我校就读期间,写下了无数知名的论文,却没留下什么思乡的故事,连书信也只传回寥寥几封,一心研究,两年便取得了物理学博士的学位。大多数人只知道它是我国航空航天史上的“两弹元勋”,而在我们学校他却是中国人逢考必拜的考神。榜样都不懈怠,我们哪有停下来歇着看月亮的道理?
不过,同是留学,文人出生的季羡林对故乡之月的记忆却尤为明显,在他的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要算是故乡之月了。他在散文《月是故乡明》中这样写道,“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仔细想想还真是这样,即使美国的大气质量比国内好了很多倍,月亮比国内看的更清楚,我们看到了想起的,还是自家公寓窗外,那一抹昏黄的月光,这不是乡愁,而是一种根性,作为被一方水土养大的人的执念。
哪怕是学霸如邓稼先那样的人,也不可能忘记家乡,正相反,我相信,倒映在他心中,指引他不断向前的,一定还是故乡的那一轮明月,不然他也不会在学成之后立刻投入祖国的建设之中。
每个远离故土的人,其实心中都有这么一轮明月。在留学生身上,则尤为明显。中秋节是一种寄托思乡和相思之情的象征,“今夜月明人尽望,不止秋思落谁家。”古人借月抒情,是一种积攒于心的情感的喷薄而出。现在的留学生不是不思乡,只是寄托情感的载体变得多样,每一次的抒发便变得平和。
然而就是在已经有了这么多不同花样载体的前提下,我们依然想过中秋,即使是3点从工作室出来,也会仰望这轮圆月,即使是挑灯夜战,也不忘从柜子里翻出月饼品尝。
我们是有很多理由不过这个离我们半个地球的节日的,然而我们却在这里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的感受它。
终于发现,我们的内心还是很在意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在意与故土的联系的,纵使你对国内种种有诸多的不满,即使你再满意国外的生活,每到吃饭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会想起以前大快朵顾的红烧肉。
失去的,才会懂得珍惜。
恍然发现,窗外已经不再昏暗,看看天边已经跳出来的太阳,没有朝霞,又是个好天气!
今天晚上的月亮大概会格外明亮。
关于节日思乡的文章篇2 :中秋节思乡
喜欢秋天,也最怕秋天,我常常盼着又躲着,走着又停顿着。秋天的美是用文字写不出的,一地的落叶会揭起心痛的感觉,满目的金黄又会掀起收获的欲望。
秋天就这样来了,来得轻松而又简单。秋天有很多的节日可以记忆,比如说中秋节,也是季节中最重的节日,中国人认为团圆的日子。
先前我是很喜欢这个节日的,儿时的快乐在一个又一个吃月饼的时光里翻过再翻过,那时月饼并不多,买月饼都得使粮票,到了中秋节的头两天,就盯着母亲在旧 抽屉里翻出层层用布缠裹着的粮票,跟在她的身后,一路蹦着向合作社走去,逢人便说,俺跟娘去买月饼去。人家便回道,噢,买月饼去啊,快去,快去,要卖光 了。我就生怕买不到,一路上埋怨母亲,你看,你看,我说你要早买的,去晚了就买不到了。于是她便在我埋怨声中一路加快了脚步,总能买上月饼的,母亲心里很 有数。
两只眼睛盯着母亲拿回的月饼直想将口水流出来,依在门膀上,唾沫一个劲儿地往喉咙里咽,直到母亲一层层地打开那草纸的包裹,一股 浓浓的香味直冲鼻子扑来,一下子被击倒了,想马上拿来塞在嘴里,可是,母亲总说,等一等,到月亮出来才能吃,那叫赏月,我们哪懂什么赏月,心里只想着那又 香又甜的月饼。于是只好忍着,待到月亮升起来,露出极圆极大而又镶着丝丝金黄的脸来,母亲才将备好的月饼端到桌上来,将散发着原木香味的旧木桌子搬到院子 中的枣树下,边抬手摘着红滴滴的枣子,边开始品尝想念已久的月饼,那时的月饼真叫香。我最喜欢吃里面带青红丝的那种,馅料丰富又有劲道,还有一直吃一直找 的那夹在馅里的小块晶莹剔透的冰糖块儿,如果找出一块冰糖,是感觉最幸福的事儿,象是吃到了一种财富,也吃到了一种神秘,在内心长久地留下儿时最纯真的感 动。母亲总是将石榴,栗子,花生,等等所有象征丰收果实的食品都摆上桌子,向嫦娥展示人间生活最美的境况。
那时她总坐在小板登儿上与我 们一起围在桌前,指着天上明得让人心动的月亮说,看,看孩子,那上面住着嫦娥与玉兔,还有一棵桂花树,好好闻一闻,有香味儿,桂树的香味儿。我瞅着天,大 叫,哪有,哪有,我看不见。她说,好好看就会看得见。于是,在那时,就有了奔月的梦想与对天宫的向往,在透过秋日多彩的云层里,我总希望能找得到神仙,总感觉那上面住着更美的人群,生长着更美丽多姿的植被与动物,有更丰富的食品。
事实上,那种向往到现在还时有存留。那痕迹是划在心灵边上 的一道幸福的风景,而那风景在乡村的日子尤其显得清秀持久,全是因为那轮月亮,只有在乡村才毫无遮挡地看得到它的全貌,也只有乡村它才有最亮的释放空间, 爽朗地将它洒在任何一个地方,是带着露珠儿的草上还是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小路上,原始却丰富,清淡却雅致。母亲总说,看,小草屋边的月亮是最无私心的,一直 到现在我想着这句话,我想那是真的,也是母亲生活在乡村几十年的最深切的体会,她常讲着吃不上月饼的日子,让我们学会珍惜。
如今,又一个中秋的到来,母亲的话成了永恒也成了一种不能回顾的记忆。是在秋天,她与父亲结伴奔月去了,是在一个明月当空的中秋节,八月十五,他们还没来得及再品尝一口人间的月饼,也没有再说上一句关于月亮的话儿。
盯着秋天的衣衫,我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裙边上沾满了湿乎乎的泪水。
我始终没有勇气走进乡村的田间痛快地看上一眼那轮明月,从月初到月半,在捅挤的城市的人群里,在高高低低的楼层里,我躲避着月光的来临。没有月亮的日子就忘记了忧伤。
秋天,秋天,在我的生命里秋天是一个停顿的符号,还有月亮,月亮还亮不亮?还圆不圆?月饼的花样越多起来,人们在选择着适合自己口味的那一种,只是吃起来总不是那么香甜。但岁月与快乐匆匆溜走了,却是真的,同时也将月饼的香味儿带走了吗?
我轻轻地将一盒月饼打开,放在父母现在的小土屋上,上面开满了淡黄的菊花儿还有淡淡的香味儿,与月亮上的那桂树的香味合在一起,清淡而悠远。
关于节日思乡的文章篇3:中秋节思乡
清宵月光冷若霜,游子离肠乱如麻。
思乡之情是历史长河中飘转不绝的最凄美的旋律。游子如同从家乡这支竹 箫中传出的音符一般,即使散播到天涯海角,也无法斩断其中的联系。一夜夜的魂牵梦萦,一次次的望眼欲穿,一声声的喃喃细语,都是家乡对游子的呼唤,游子对 家乡的牵挂啊!游子的乡愁是水滴,日复一日积成了清潭对影独酌;游子的乡愁是蚕丝,年复一年织成了乡衣以慰孤心。不论暴雨狂风,铁马金戈,都无法断绝游子 与家乡的联系。
迎窗前孤灯冷月,挥剑斩麻,寒风落灯花,惊鸦一啼月掩华,道不清何处为家。
游子心中的乡愁如同清水中的一滴墨汁,起初仍清晰可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四处都是它的身影,且越搅越浑。故乡愁不可理,越理只会越乱。这轻烟似的乡 愁,只需一缕清风,天地间便会充满它的身影。乡愁会在不经意时自然流露,细细寻觅时却又了无它的身影,只闻其声,却不见其人。
共河边浊酒寂影,细看麻形,翻手杯酒倾,杏花溅影梦初醒,仰首望天向谁吟?
因为背后有个家乡,游子们才能不惧人生的风浪;因为背后有个家乡,游子们才能昂首阔步奔向希望;因为背后有个家乡,游子们才能有地倾诉衷肠……乡愁既如刀一般使得离人断肠,又如绸一般成为缠绵心间的温柔。这甜蜜而又痛苦的乡愁,成了多少人驶向远方的方舟!
最是那一绕指的温柔,像一支长剑不胜缠绵的娇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