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在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6-12-02

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下面是小编网络整理的在教学在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在教学在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呢?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要使一堂课妙趣横生,趣味足,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使学生在教师惟妙惟肖的导入中身心集中而投入,从而不自觉就陷进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节中。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把呆板、乏味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产生解决他们身边的疑难问题,而不是上数学课的错觉。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控课堂氛围:如果他们想表达的欲望强烈,我们不妨来一个小竞赛;如果他们看上去很疲倦,我们可以插上一段游戏;如果有人闹情绪,可讲个笑话幽默进行调剂等。总之,教师只有千方百计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谈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重视儿童的自主、独立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数学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此,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才不会误解题意。认真审题,就要学会“抠字眼”、“拉关系”。如“和”、“差”、“积”、“商”各表示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这些题应用哪种方法来解,都要审清,抠准。要准确把握所设问题和所提供的哪个已知条件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是多,是少,还是倍数关系,都要拿捏准确。

2、培养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的习惯。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学生们最为头疼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又恰恰是学生走向社会后进行计算和核算的重要基础,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读题,一边思考的习惯,在思考时不是简单的动脑,而是手脑结合,主是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已知条件,在草稿书上逐一罗列,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解决最后问题先从哪个环节入手,都作一番清理,不但在头脑中,而且在本子上,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样才不至于“乱点鸳鸯”。

3、培养学生做题检查的习惯。尽管我们在让学生练习前,对一些常见错例作了预防,但在批阅中还是经常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尤其有一些学生犯的错误具有个性特征,不利于集体辅导。对于这样的错误,目前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一对一的形式,面对面地教学,指出其错误之处,让其订正,确实能收到好的效果。可时间一长,学生又“旧病复发”,教师又需加以指正,长此以往,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此,我常常进行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屡教屡犯呢?在学习了参与式教学法之后,我突然感悟到:是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直接参与者,出错是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订正又被教师太过于包办代替所至,因此,在处理错题订正的问题上,教师不要一来就指出学生的错因,而是让他从题目、数据、计算过程、最后的答案各个环节逐一检查,真正参与整个检查过程,在学生实在找不出错因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对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给予讲解,让学生感悟,体会。只有学生的内因起作用,教学才会有收效。

4、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学生所学课本中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都是归纳的重点内容,每学习一个内容,要把分散在课时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培养学生归纳数学的概念,算理,就成为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刚开始时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新教材中也没有将概念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讲解和定论,近年来,数学概念要不要归纳成了我们教师之间的热门话题,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尝试,从一年级接手学生的一天起,我就给学习准备了的本专门用来记录数学概念的本子,四年下来,从学生的分析、解题、判断、勘误等方面的能力来看,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这不免又让我想到了一个新词“穿新鞋走老路”,看来,该穿还得穿,该走还得走,谁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呢!

5、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又一个重要要求或者说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教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对教师来说是这样,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强化的一种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一节课自我表现的回顾,上课时一般在结束前让学生想一想,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下节课还会注意什么问题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平时在学习完成一个阶段后,习惯于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以促使其反思行为的自动化。经过反思,学生还能将所学知识与同学分享,将不足与缺点摆露出来,与大家坦诚相处,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也是大有益处。

三、求异思维的开发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教师会认为课堂上提出自己想法的学生是在与教师作对,是不尊敬老师的表现,认为这样的学生是顽皮捣蛋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灌输和讲解,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而新课标教学,恰恰改变这种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只要合乎逻辑,都给予肯定,教师要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然而,学生求异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的相信课本,相信教材,甚至相信教师,发现与自己的想法有出入的问题或事物,都要大胆的问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半”这个计算时,学生能想到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两份,就能求出“一半”,这时,我问道,谁还有求“一半”的方法呢?学生先是沉默,后是动手试探计算,有一名学生说到:“一半就是二分当中的一份,即二分之一,二分之一又可以表示为0.5,所以可以用这个数乘二分之一或0.5”。看来,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求异思维,教师还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就像参与式教学中的学习培训内容一样,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在一系列的看、想、做、说的过程中自主感悟,养成自学习惯,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在教学在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二)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行之有效。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否帮助学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哪些途径呢?

首先,以“境”引趣。教师只有带学生融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桂林山水》时,我先用声色俱佳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呈现桂林山水的美景,再现书中所写“无暇的翡翠”“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拔地而起”“翠绿的屏障”的情境,播放以《桂林之歌》为背景音乐的“桂林风光”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其次,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解疑。如教《将相和》一文,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将指谁?相指谁?将相之间发生了什么?怎样和好的?”等等。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了这篇文章的脉络。

二、指导阅读

阅读往往是由“为何读”、“读什么”、以及“怎样读”等几方面构成。

在解决“为何读”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感召力,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在“导”字上下功夫,将“情商”与“智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断从“他律”(别人约束)向“自律”(自己要求)转变。

关于“读什么”的问题,对不少以学为主的学生而言,这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学生认为:我也知道将来没有文化不行,但你能说未来什么书一定有用,什么东西一定无用?因此,在阅读方面,教师的合理引导、详细说明和认真指点是不可缺少的,它将为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阅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如何读”是阅读的核心部分。好的阅读方法多种多样,但往往离不开“查”、“议”、“摘”三个方面。

所谓“查”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较为生疏的问题,这时往往需要查找相应的工具书、文献书籍等,以便从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对它进行了解和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查”是开启通往知识宝库的钥匙!

所谓“议”是指对阅读材料是非得失的综合评估。读而不议,无异于囫囵吞枣。只有将自己的观点与所读材料融合在一起,才会学有所得。

所谓“摘”是指将所阅读到的精彩部分摘录下来。记录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一种方法,一种启迪;其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原文照抄,也可以是概括大意。“摘”实际上是将阅读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火花加以定格,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积累知识。为实现由知识到素质,进而发展成为能力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三、课堂教学

既然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便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关键。在听课时,我特别强调学生应注意自己在预习中遗漏了什么内容,什么地方理解有误,什么地方还有困惑,老师在授课时又强调了什么,补充了什么……都要及时标注在书页的字里行间。不只是记下来,还要想,还要对照反思。如果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老师不同,可以找出根据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的交流。这样,当一篇课文学完后,书本上便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附注和标记,这种笔记法不仅不影响当时课堂的听讲,而且也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音频、视频、多功能展示台等手段,可以把抽象、深奥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具体地再现在学生的眼中、脑中,加快自学的速度,加深自学的难度,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课堂自学的质量。

四、掌握方法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每周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熟练掌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他们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