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观后感
人生七年是一部让人由衷赞叹的纪录片,以其独特的拍摄题材和视角,成为影像纪录史上的奇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七年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人生七年观后感篇一
因为真实,所以残酷——观《人生七年》有感 朱利叶斯·海尔说过这么一句话,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场,他集经 理、演员、提词、编剧、换景、包厢侍者、看门人诸职于一身,此外还 是观众” 看了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从1964年开始追拍的以英国不同 阶层的14个人为题材的纪录片《人生七年》 ,我终于懂了这句话的含义, 原来每个人的一生真的犹如一场戏剧,你也不确定你
会扮演哪个角色,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戏剧是没有彩排的,理想再丰满,终究也难敌 现实的骨感。 片子一开始就提到《圣经》上的一句话,Give me the child until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跟中国的谚语“ 三岁看小,七岁看 老” 非常类似,这也足以证明,任何的地域文化终究脱轨不了固定的人 生宿命。其实,影片一开始传达的主题并不是验证一个人7岁的时候展 示出来的品行是不是能决定其一生, 导演Michael Apted其实最想证实这 样一个观点: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之间缺乏流动性,下流社会的人很难 通过自身努力打开通向上流社会的门。然而,故事的发展似乎远远超过 了导演的预料,因此,我们对于影片最多的定义无非就是真实的人生, 残酷的现实。从片子看,事实似乎确实是这样的,底层社会的 Tony、 Jackie、Simon等等,无一例外地早早辍学,结婚,养活一堆孩子。而 上层社会出身的Bruce、Andrew、John则顺理成章进入私立中学,上牛 津、剑桥等名校,延续上流社会的地位。当然也有一些异数,比如7岁 时就打算探求月球秘密的nick,虽然出身乡村,但最终成为威斯康星大 学的教授。的确,对于传统根深蒂固的社会,相对于出身,个人能力不 过是大浪上的小水花,至少从统计状态上说是这样的。这些例子虽然只 是一个个例,但却依旧让我们对人生有了太多的思考,我们的出身,谁
都无法预测,但我们的未来却因为有机遇的挂钩而充满无数的神秘,而 家庭仿佛是一个人可以掌握和做主的最后领地。因此家庭教育的影响又 是极其重要, 既然决定不了出身的贫富贵贱, 那就决定生命质量的优劣。 再回归现实与理想的话题, 总会让我们依稀记起, 读小学时的我们, 曾经都写过这样一篇作文, 《我的理想》 ,就如同本片在7岁的孩子们一 样,关于未来,我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雄心壮志,可是,随着年龄的 增长,无论是日益繁重的课业还是父母、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有多少人 还会谈及自己的理想,更别说从事自己小时候梦想的职业了。进入大学 时,面对琳琅满目的专业,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初入社会时,找 到一份工作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谁还管自己适合不适合。 有的时候很羡慕片中的主人公,至少在他们年迈的时候可以通过影 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而我们的人生却像一本翻开的书,谁也不知道下 一页会是怎样的,而上一页又是否还完整无缺的保留着? 与片中底层社会的Tony、Jackie、Simon相比,我们还是幸运的额 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我们的眼光不应该只 局限于我们眼前,当我们有了儿子女儿,有了孙子孙女,他/她们的幸福 未来,又该靠谁来争取和把握?无一例外,答案是我们自己,无论选择 怎样的人生态度,无论现实再残酷,奋斗终将是人生中亘古不变的不二 法门!
人生七年观后感篇二
这是一部让人由衷赞叹的纪录片,以其独特的拍摄题材和视角,成为影像纪录史上的奇迹。
1964年,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Michael Apted还是刚入行没多久的小伙子,他决心拍摄一部反映英国人生活和西方人文的纪录片,于是他采访了一大批英国各地的7岁的小孩,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他们的音容笑貌,采访他们谈及自己的生活现状和心中的愿望,最终选定了14个小朋友的影像集合出品1964年的“成长系列之7岁篇”。以后每隔7年,迈克尔·艾普泰德就再次找到当年那14个孩子,记录下此时的他们,7年时间的人生历程,7年来的他们的人生变化和对生活的感悟。
到2012年为止,这个成长系列从1964年开始的7岁篇,拍摄了14岁篇,21岁篇,28岁篇,35岁篇,42岁篇,49岁篇,一直到56岁篇。
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甚至当我们人到中年,回头看时,我们7岁、14岁时的样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我们更是不可能看到别人的成长历程。在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看到随着岁月的流逝,看着社会和时代的沧桑变化,看着14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变成发福秃顶的中年人,看着他们经历事业上的变化,爱情婚姻生活的变故,有一份难言的感受涌现在我的心头。
知道这个纪录片,还要感谢一个博友anny在我的博文“命运天注定”后面的留评:同意你所说的,《56Up》已经说尽了,西游记也说了,孙悟空再怎么变花样,也逃不脱五指山。
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去网上搜这个"56up",发现原来它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系列反映英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一些普通人的真实人生命运的纪录片。前一阵儿下载下来,但没有马上看,近来静下心来,抽空把一共11集(7,14,21,28,35,42岁各一集,49岁两集,56岁三集)片子全部看完。
片中14个孩子,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
约翰、安德鲁、查尔斯来自于精英家庭,在私立学校读书。
布鲁斯、尼尔、彼得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来自于老工业重镇利物浦;
尼克出身于约克郡的偏远农村家庭;
女孩苏西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巴蕾舞训练,家里在苏格兰有度假别墅。
托尼和三个女孩林恩、杰基、苏珊出身东伦敦的贫民区,算社会底层;
西蒙和保罗在福利院,在没有父母关护的情况下长大,算社会最底层;
看完这个系列,我感慨万分,深感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遗传和性格对其人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这些感慨:
1 过早地结婚生子会影响人生的设计和发展。要有耐心等待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2 一个人的体重基本与他所处的阶层相对应。精英阶层的人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一切,包括身材;
3 知识改变命运。受教育程度高的,更容易获得较好的生活;
4 生育孩子的数量与经济状况及受教育程度有关。经济状况好、受教育程度高,生育孩子少;反之,经济状况差、受教育程度低,生育孩子多。同时,生育孩子的数量过多,反过来也影响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5 婚姻的幸福与否和知识水平关系不大,和性格情商更为相关;
6 父母的学习能力和智商遗传明显,大体上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看这部片子,我最深的感受可以概括为:自律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也更能享受到自由的人生;
人生七年观后感篇三
在简七读财的微信订阅号看到简七君推荐的《人生七年》,这里引用微信推送的原话来开始今天的观看感受: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想法被证明是对的(至少在我三小时的观看感受得出的结论是这样子).
这是十四个孩子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鲁,那个在第三集出现从小就开始看报纸的那个男孩子,他对自己的未来方向很明确,初高中上什么学校,大学上什么学校,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他心里一直有个方向。
安德鲁的事业相当不错,同事关系非常不错,安德鲁社会地位也高。当然,安德鲁的婚姻也相当不错,两人在一起28年,双方没有离过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鲁是个例外),安德鲁的收入水平可以让妻子在家安心当全职太太;两个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顺利成长,并受过好的大学教育,生活也过得非常好。
“父母在走的时候如果没有留下什么东西给你,而给你良好的教育,教育可以让你终身受用。”安德鲁在纪录片中这样说道(大意如此),“社会阶层难以改变,社会向来如此”安德鲁如此说道。这就更加印证了导演之前的初衷:英国的社会阶级是难以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受过良好教育,但眼光有时候确实不应该只局限于我们眼前,当我们有了儿子女儿,有了孙子孙女,他/她们的幸福未来,又该靠谁来争取和把握。我想我们可以在现在就开始努力,努力规划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为自己、为家人同时也为后代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