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1、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 。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2)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
(1)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3、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辩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 。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五、补充理解:
1、如何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固有属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规律”和“规则”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它、消灭它或者改变它。规则是主观的,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的,可以制定它、废除它或者修改它。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课内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1】哲学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合作探究2】水利专家说,治理淮河的思路逐步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也就是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转变为承认洪水的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设施,力争将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结合材料中淮河领域洪水“管理”的实践,谈谈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规律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