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观论文

2016-12-23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蓬勃兴起的“愉快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儿童年龄、心理、知识等特点及其发展的新型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教育观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教育观论文范文一:洛克儿童教育思想启发

摘要: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儿童获得享有幸福人生所必需的能力和知识,成功的儿童教育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基于对孩子人格尊重和身心关爱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经世致用的教育内容及勇于依据理性原则挑战旧俗的教育理念。纵观人类的教育改革历程,洛克是第一个站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立场阐述儿童教育的教育家,所以对洛克儿童教育思想的深度研究,对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而言,具有极大的理论借鉴意义。

关键词:约翰•洛克;儿童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洛克的儿童思想形成于一个人们迫切希望教育能从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时代。通过揭露和批判传统教育模式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论,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成功地回答什么是教育,也首次站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立场,解答基础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洛克儿童教育思想的进步意义

17世纪末,英国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都已基本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但在洛克看来,国家和民族要想真正站在进步的前沿,不仅要依靠政治、经济和宗教层面的革新,更需要一种新的教育来为这种进步提供巩固和延续下去的动力。正如他在《教育漫话》中所说,“我们的德行、能力和学问把英格兰造就成一个世界上不敢小看的国家,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注意和保存下一代的纯洁、谨严和勤奋的美德,而又希望他们充分具有这种德行、能力和学问,继续在世界这个舞台上获得成功,那简直是笑话”。教育在国家和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洛克那里首次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为了儿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强大,洛克全面地挑战当时控制英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分别对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批判,从而为教育改革扫清障碍。

二、洛克对传统家庭教育的批判

在洛克生活的年代,儿童在家庭中不仅不能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反而由于父母的溺爱和错误的教育方式败坏德行,进而“离开了德行的道路”,成为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一无所用的人,为此,洛克全面地批判当时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通过在《政府论•上篇》中对“父权论者”费尔默的全面驳斥,洛克将父母的权利限定在培育和教育子女的职权范围内,在某种极为真实的意义上说,培育和教育子女与其说是父母的一项权利,倒不如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家庭的教育功能是父母应该及早承担起儿童的美德教育责任。

(一)什么样的父母才有能力胜任家庭教育?

鉴于德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洛克将家庭教育看作“最好最安全的方法”,但他的家庭教育倚重的是那种“对自己可爱小宝宝的关心,使得他们格外有勇气,敢于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请教自己的理性,而不是完全地依赖陈旧习俗”的明智父母,不是那种无知的父母,即“当子女幼小的时候,放纵亲狎,子女长大之后,却对之声色俱厉,不去接近他们”。

(二)传统的家庭教育如何败坏儿童的德行?

1.在儿童教育方面,洛克提出著名的挫折教育理论,即“绅士应该像诚笃而富足的农民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子女”。之所以要这样提议,是因为“正如身体的强壮主要在于能够吃苦耐劳,精神的强壮同样在于能够吃苦耐劳”。这种吃苦耐劳的身心是洛克在《教育漫话》开篇所说的“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的真正内涵。当然,洛克并不是说父母不应该去爱自己的子女,而是希望他们在关爱自己子女时,能够请教于自己的理性。

2.反对体罚。在洛克生活的那个时代,一般的父母会用学校的方法对待儿童,只知利用教鞭的威吓去强迫他们学习,却不知利用学习的乐趣来诱导他们。洛克指出,绝不可把读书当作儿童的“一种工作”、“一种烦恼”、“一项任务”,强加给儿童,强迫他们学习,因为儿童柔弱的身体和心智此时“承受不了”任何的责任。教育者可以试着将学习变成儿童生活中的“一种游戏和娱乐”、“一件光荣、荣耀、快乐和舒心的事情”,或者“是一种做了其他事情之后的奖励”。洛克对这种尝试的成功是确信无疑的,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摸清了儿童的脾性,把某些思想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之中,便可以让他们自己向往学习,追求学习如同追求另一种游戏或娱乐”。正如约尔顿(Yolton)所揭示的那样,洛克对体罚的厌恶主要在于这种惩罚方法主要诉诸于肉体欲望的苦乐而不是精神的苦乐,来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诉诸肉体欲望的惩罚引导,最终必将导致恶劣的后果,只会扩大他的欲望,教他走入歧途,使他的精神远离正道。

三、洛克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批判

在洛克生活的时代,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存在错误教育理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有:(1)把孩子看作囚犯和奴隶的学校教育者,把棍棒教育当作唯一的管教方法;(2)轻视道德教育,将知识的杂乱积累看作儿童教育的唯一任务。

(一)对传统“棍棒教育”的批判

洛克对棍棒教育的反感,源自他的人性论:“人类的天性,倾向于迷恋肉体的与现实的快乐,而力图避免一切痛苦。”棍棒教育的危害表现为:(1)在儿童身上培养起“我们本应该根除的趋乐避苦的倾向”。(2)使儿童对本应该热爱的东西产生逆反心理,对最初能够接受的某些事物,产生“痛恨”心理。(3)棍棒教育是一种奴隶式的管教,这种教育方式管教出来的孩子会变成一个奴隶式的暴徒,一旦束缚被解除后,这种被压抑的激情爆发起来往往更加凶猛。(4)这种教育会破坏人的精神,导致孩子性情沮丧。只有那些“喜欢驯良死板的儿童的‘蠢人’,才会觉得那种‘性情沮丧’的、‘对自己和别人都无用的’的孩子是好孩子”。(5)毁灭孩子的羞耻之心。儿童的羞耻心与妇女的谦顺之情一样,不能够时时被人侵犯而仍然保持下去的。

(二)对美德教育缺失的批判

洛克坚持将儿童的德育看作早期教育的核心和重心。他曾这样说过,“教育上难以做到而又最有价值的那部分目标,是德行,德行越高的人,获得其他的成就也越容易。因为凡是按德行行事的人,对于一切适合自己的事,是不会采取一种固执或倔强态度的”。当今,仍有很多家长将学问、知识的积累看作儿童受教育的头等大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在父母“成功学”的鞭策下,背着沉重的书包,无奈地奔波于各式各样的补习班之间。洛克曾真诚地“恳求”那些愚蠢的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德育和心灵健康,因为“读书、写字和学问,虽然是必需的,但却不应成为首要的事务,对于本质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对于德行和智慧都是大有帮助的,然而我们也得承认,对本质不良的人来说,学问就只会促使他们变得更加愚蠢,或者变成更坏的人”。

四、洛克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洛克对传统家庭教育的批判和对新教育理念的阐释,不仅具有时代进步意义,而且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首先,禁忌粗暴式教育方式,应培养孩子的名誉感和羞耻感。其次,重视教育中德育功能的提升。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家庭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主体,尤其是在德育方面。当我们看到有些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攀比心,把孩子用各种名牌打扮成所谓的“小王子”、“小公主”,让孩子误以为这是一种爱的表达并引以为荣时;当我们听到有些父母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总是不断地问孩子“宝贝儿,想吃什么?要我拿什么东西给你吃?”的时候,如果肯花时间研读一下300多年前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对此给出的种种教诲和启示,那么,我们或许会更明白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就已变得如此“邪恶”和堕落。再次,尊重儿童个性。最后,因材施教。洛克曾感慨地说道,当时不仅绅士们都把他们意在商界发展的年幼子弟送进了文法学校,即便是商人和农夫,虽然既不打算也无能力让他们的子弟成为学者,却也一定把他们的子弟送进文法学校。虽然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本质体现,但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人都不加区别地使用一种教育模式、一套教育内容。教育的真正功能是帮助受教育者具备日后成功和发展的能力。洛克的《教育漫话》曾被伍德赞誉为最重要的一本著作,甚至连莱布尼茨都对该书大加赞赏。该著作不仅对欧洲教育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也在18世纪的启蒙文学中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英国现代教育家帕尔默说道,“尽管洛克关于培养17世纪青年绅士的忠告不能轻易地移植于现代大众教育的条件,但是他的言论仍然具有很多足以激励和指导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当我们遭到众多的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学习理论和指导原理,往往是十分详尽地发展各个学科的权威性的教学方法时,洛克却敢于仅仅提供‘漫话’,这也是足以引人注意的”。洛克教育思想中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对儿童身心的关怀、对冷漠残酷传统教育的控诉和批判及著名的区别教育理论,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美]纳坦•塔科夫.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M].邓文正,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3][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M].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英]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M].任钟印,钟惠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儿童教育观论文范文二:儿童教育之家庭教育探析

【摘要】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人尽皆知的古语,然而人之初也离不开教育。如何更好的处理儿童教育,这是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试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入手,结合当今幼儿教育的三大板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儿童教育之家庭教育中应该着重培养的内容,希望能更好的促进儿童教育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儿童 家庭教育

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压力的重重作用,令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重要性。早期的儿童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作用,重视儿童教育将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儿童教育综述

通俗来讲,儿童教育一般是指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对儿童或少年所进行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既包括思想、智力的开发,也包括性格的塑造和体魄的锻炼。总之,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了儿童教育。

二、儿童教育的分类

儿童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不仅仅是来自于父母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受到来自幼儿园老师的学校教育,与此同时也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然而,来自不同方面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同的影响,综合性的教育才塑造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1.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儿童从出生就接触到的教育,是在儿童成长中最为基础的教育环节。人从呱呱落地就接触自己的父母,走过牙牙学语的阶段开始步入人生蹒跚学步的幼儿阶段,这其中不仅渗透着无限的父母关爱,也融进了看不见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儿童来说是最好的教育,儿童具有强大的模仿力,对于父母的言行举止能够模仿的惟妙惟肖,这在潜移默化中就成为了他们所接触到的家庭教育。故而,这要求家长能够规范自身行为,注重自身行为带给儿童的巨大影响,时时刻刻做到以身作则。

2.学校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助力。

儿童到在父母的关爱中日渐长大,渐渐脱离父母的怀抱进入幼儿园阶段,这意味着儿童开始接触到家庭教育之外的学校教育。除却在父母身边度过的时光,白天的大多数时光儿童都在托儿所与幼师相处,这期间学习儿童、做游戏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之外的学校教育。这种学校教育是集体教育,不仅能够让儿童体会到别人的存在,同时也促进了儿童自我觉醒的探索阶段。在幼儿园,老师无论是教授儿歌或者背诵唐诗等文化课程,还是引导小朋友们吃饭睡觉做游戏的生活事情,都将对儿童的心灵产生一定的影响。幼师只有充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真诚心关怀儿童,才能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促进儿童的基础教育不断提升。

3.社会教育是儿童教育的推动力。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备一定的社会属性,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儿童虽小却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成长也时时刻刻受到来自社会的冲击和影响。在父母的关怀之外,他们要接受来自幼儿园的教育,同时也要学会与社会上的其他人打交道。无论是邻居的叔叔阿姨,还是便利店的售货员,或者是乘坐公交车的司机师傅,这些都是在儿童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社会人士,儿童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所感受的不同文化恰恰就是一种别样的社会教育。

三、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儿童教育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然而,在儿童教育中家庭教育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既有对于独生子女的溺爱,也有因为生二胎而产生的教育不当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据东方今报报道,曾有武汉一名13岁女孩为了阻止父母生二胎,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威胁。这一事件的发生,透露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是家长片面强调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儿童的全面教育,导致了儿童心智方面的不协调。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恰恰是因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溺爱,助长了孩子的倔强和任性。其次,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时间过少,导致了父母与儿童心灵上的疏远,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现在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父母在应付工作的同时难免在儿童教育方面有所疏忽。最后,父母对于儿童教育的方法不当,导师儿童的叛逆。

四、家庭教育的内容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笔者在幼儿园与诸多儿童的接触中,深深感受到来自不同家庭的教育培养出了不同的儿童。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中至关重要,结合如今的社会实际情况,家庭教育可以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认识自我,清楚的明白自己是普通的社会一份子,避免对于儿童的过度溺爱。其次,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倾听与表达,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法准确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而一切儿童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家长在教育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的同时,也将为孩子塑造更为健康的性格,这样有助于儿童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父母在注意儿童文化知识的培养的同时,应该更加注意儿童心理活动的变化,培养儿童的道德。只有让孩子学会如何去爱别人,才能更好的得到来自世界的关爱。总之,儿童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方面关注。而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又在儿童教育中占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如何才能更好的改善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年轻父母值得学习和思考的事情,同时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我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从儿童教育出发,对于家庭教育提出几点拙见,希望能够促进儿童家庭教育的不断改良。

儿童教育观论文相关文章:

1.论幼儿教育与儿童天性论文

2.基础教育论文

3.教育类论文

4.儿童心理论文2016

5.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6.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