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柔功的健身作用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从另一个层面讲就是柔的意思。太极拳养生已经成为人们养生的热门运动,在练习中,可以感受到太极拳对身体的按摩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柔功的健身作用。欢迎阅读!
太极柔功的健身作用
柔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只有练习太极拳的柔功才能掌握太极拳松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健身功效。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上述说法不是杨澄甫就是武禹襄或王宗岳所说,可以说是经典之论。
尚阴柔,成为太极拳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显然源于老子思想。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传统太极拳习练以柔为用,但其目的在于“能极坚刚”,所以“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武禹襄语)。
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在练习中,要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太极拳就是一种对称运动,也是一种矛盾运动。
赵铁庵传李经梧师之《太极拳秘宗》谱,中有《太极下乘武事解》一篇,其中说“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于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 ”。
这种以柔克刚的体用,恐怕在世界搏击领域,惟以内家拳为然,而太极拳最为代表。
我们知道,这种拳学宗旨和技击理论是先人在长久的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它诞生于古老而智慧的中国文化,是一株武术奇葩。
坚持练习太极拳有一种神奇的健身作用,是当代人健身的好运动,通过练习太极柔功可提高骨骼韧性,延迟衰老。
但是,在现实中“以柔克刚”的功夫很不易得,并不是你练了太极拳就都能“以柔软而应坚刚”了,许多人以为我不用力便能克敌制胜,以至于把“四两拨千斤”极为泛化,而实际较艺对待中却无法施用。
要清楚,“有心之柔软”即“求柔软之于外”,目的是“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甚至可以说柔是假象或柔是过程和方法,而刚——内壮才是目的。怎样才能达此目的?这是关键。《太极拳秘宗》说“要非沾连粘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
武禹襄《太极拳解》谓“能沾依,然后能灵活”。从物理学上说,一物欲依附一物,必轻盈必绵柔才可,两个硬性的刚物是不可能附着的,更不可能粘连。比如我们衣服上落个木棍不会沾上,肯定滑落,即是“丢”。
而若衣服上落个毛发棉絮则会沾附而不脱落,这即是“沾”,即“不丢”。吴式太极拳传授独讲一个“轻”字,便是此理。然而“轻”之不易为非实修者不知,轻而灵,然后圆而活。轻灵圆活柔在其中矣。
故求柔软,必以沾连粘随轻灵圆活出之,积之久而为内壮,而为坚刚,而为纯刚。使有心之柔软,成无意之纯刚。在对待施用(知彼)为内含坚刚,在修身养性(知己)为气质纯阳,前者为内劲,后者为内丹。
昔年李老师讲沾粘手时,曾形象地用“牛舌卷草”劲示范,让我们体会那种轻盈而松沉的吸附之感,至今难忘。李师同时精陈式,受陈发科耳提面命十余年,然李师讲陈式更强调松沉与缠丝,并不像讲吴式时那么强调轻灵的作用。
大概这也是太极拳虽同出一源却又流派分衍的原委。不同流派不同门户之大同小异也在此。比如同样学“书圣”王羲之书法,智永得其秀雅,而欧阳询得其险劲,颜真卿则得其沉雄。
杨式大架之开展,孙式之圆随,武式之紧凑,吴式之轻灵,陈式之刚劲,赵堡之柔顺,均为特色,但都不离刚柔并济,虚实并用,蓄发开合之共旨。
柔的前提是外示安逸和松顺,但柔不可软,松也不可懈,软是无法发放对方的,比如蚯蚓是软,而柔是可以含刚而施用的,比如常山之蛇。
有功夫的太极拳家往往能在较艺时让对方不好受不得劲,“我顺人背”,即让人感觉被捆绑一般,也是如蛇缠身,而且你越挣扎自身越紧,正是柔中的绵韧之刚劲的作用。“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正是此意。
不过,笔者认为柔外刚内才是功夫。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内固才是太极拳窍要。武禹襄说“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十三势说略》),这都是至理名言。关键是内敛和内固。
武氏说神要内固和内敛,这是上乘层次的说法,对于中下乘或一般习练太极拳者而言,直接敛神是行不通的。太极修炼与道通,炼神是上乘。所以“静”字是不二法门,形松意静,庶几近之,但还非究竟。
武氏还说“全身意在蓄神”,重要的是由精气而生神,故养气充气练气然后始可言神。
可见,柔松顺的训练是为了让气脉贯通,“气遍身躯不稍滞”,才可由丹田运气于四肢,但内家之运气是不运之运,“先在心,后在身”,意到气到。所以,松柔是为了坚刚——此坚刚乃是内气充实,筋膜强壮的坚刚,并非肌肉发达之坚强。
当年俞敏老师说:内功雄厚之人,身无赘肉唯筋膜强健,骨坚皮松,看似皮包骨也。
“气走于膜脉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太极拳秘宗》),筋膜以柔软松透为用,其柔软而含坚刚,弹性也。“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引同上),太极乃大道,乃求虚灵而虚无,故轻形重象,轻外重内,轻力重意。
不修内家功夫,所用之力多阳脉所出,修内家功夫,所出之劲多阴脉所出,此间消息大矣。所以尚柔用阴者,道在无形虚空求也。以我之含蓄内敛,对彼之张扬外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者在此。
太极拳的基本功松柔
松柔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初学太极拳要求做到松柔,到了高级阶段仍是松柔,离开松柔,便失去了练拳的意义。
于外是在意念的虚领下节节松开;于内是五脏六腑之安舒、经络气血之通畅,毫无死硬僵固之意。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意气穿领。太极拳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圆活、轻灵、浑厚的状态,以及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都离不开“松”和“柔”。
有些人认为不用力就是松,这是不准确的。松是指精神上和形体上全面、彻底的放松,达到“松净”状态,不存半点拙力笨劲。松的境界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否则适得其反。
放松是一个无限升华的过程,可见松是无止境的,人在练功前,关节僵硬,拙力恒生,很难放松,即使有了一定的功夫,也没有真正的做到松的要领。
如对敌之时,或因急于求胜,心浮气躁,在动作上强压于人;或因怕处于被动,强拔硬挺,就会出现“顶牛”现象。松柔功夫高深者对敌时能随屈就伸,做到“舍己从人”。
有些人教拳或学拳,一开始就从“用”入手,实属不当。正确的练法应当从“松”入手,自始至终,在每招每式中悉心体会“松”的感觉。这种练法虽然在某一阶段看起来进步很慢,但这才是真正太极功夫的开始。
相反,不正确的练法会把人引向歧途,以致于“学拳容易改拳难”。松则灵,松得越好,灵敏度越高,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同时,只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
现代人练习松柔的好处非常多,当今,人们的死亡率为什么那么高,就是因为长期的压抑自己,练太极拳松柔可缓解精神疲劳。
若有邪横硬力未除,则会出现凹凸、断续之病,消减太极内力的发挥。有些人认为,“松”只有“化”的功能,这是不全面的。“松”不仅是“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发”的必备要素。
旧时用人力打夯,几人同时用力将夯高高举起,然后用全身之力带动手臂往下松抖,类似拳法上的松肩坠肘,以丹田之气发生催力,贯于夯体,其冲击效果远远大于用手机械地将夯体硬压下去。
在“松”的基础上,通过内在意识统领,使整体协调一致,便可产生“柔”劲,犹如竹条,根根纤维将其他组织均匀地串联起来,使其整体富有良好的弹性。
所以说,真正太极功夫上的“松”和“柔”,是在内意引领和内力灌充下的“松”和“柔”,无丝毫滞重,无刹那间断,外观如行云流水,内察却柔韧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