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工作的励志短文_工作励志的简短文章

2017-05-13

那些有关工作的励志短文总能让我们读懂很多职场真理,那么有关工作的励志短文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工作的励志短文:不要单单为薪水而工作

文/林少波

员工之所以抱怨工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更缺乏对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的领悟。大多数人因为自己目前所得的薪水太微薄,而将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也放弃了。

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是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个人的价值。如果工作仅仅是为了面包,那么生命的价值也未免太低了。一个人如果单单为了生存而工作,那么恐怕他一生都将为生存而奔波。

一个人的工作除了薪水,还有很多种看不见但能感受得到的东西存在,如艰难的工作能磨炼我们的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合作能提升我们的协调能力,与他人沟通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交际能力和表达水平。公司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所学校,从中我们能获得许多受益终身的能力。

所以,你不要只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但也是最短视的。

斯蒂文·安德森和吉姆·墨菲一起进入一家铁路公司工作。20年后,吉姆已成为铁路公司的董事长,而斯蒂文仍在铁路公司,顶着烈日,辛辛苦苦在路基上工作。面对20年后如此巨大的差别,斯蒂文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20年前,我为每小时1.75美元的工资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却在为事业而工作。”

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满足生存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动力驱使——人应该有比薪水更高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总是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薪水而大伤脑筋的话,他又怎么能看到薪水背后的成长机会呢?他又怎么能意识到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对自己的未来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呢?这样的人只会无形中将自己困在装着薪水的信封里,永远也不懂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一生只能做一个庸庸碌碌的弱者。

因此,面对微薄的薪水,你应当懂得,你在工作中得到的乃是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东西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

有关工作的励志短文:与其抱怨薪水低,不如提升自己

文/林少波

你只要留意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很少能听到谁对自己的薪酬十分满意,对自己的工作状况十分满意;与此相反,大家好像都在抱怨,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如人意,抱怨收入太低等等。

事实上,抱怨不但丝毫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人失去更高的目标和更强劲的动力,带来以下3种后果:

(1)应付工作。他们认为公司付给自己的薪水太微薄,只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就行了。他们工作时缺乏激情,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一切,能偷懒就偷懒,能逃避就逃避,以此来表示对老板的不满。

(2)到处兼职。两线作战,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最终职业道路只会越走越窄。

(3)时刻准备跳槽。他们抱有这样的想法:现在的工作只是跳板,时刻准备着跳到薪水更好的单位。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越跳越高,只是在频繁地换工作,因为他们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大的提升。试想,这样的员工,企业敢委以重任吗?

现实生活中,员工往往非常看重薪水和工作环境,很少有人把学习技术、提升自己摆在第一位。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总有人抱怨公司支付他的薪水不够高,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支付他工资的并不是公司,而是他自己的业务能力与工作表现。”

公司是根据你的业绩来支付工资的,如果你对待遇不满意,那只能说明你的实力还不够。实力到了,工资自然也就上去了;实力不到,抱怨也是徒然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抱怨待遇,不如提升自己。

一位20多岁的年轻记者去采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

年轻人很珍惜这次采访机会,做了认真的准备,因此,他与松下先生谈得很愉快。采访结束后,松下先生亲切地问年轻人:“小伙子,你1个月的薪水是多少?”

“薪水很少,1个月才1万日元。”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松下先生微笑着对年轻人说:“很好!虽然你现在的薪水只有1万日元,但是你知道吗,你的所得远远不止这1万日元。”

年轻人听后,不由得一脸疑惑,松下先生接着说:“小伙子,你要知道,你今天能争取到采访我的机会,明天你也同样能争取到采访其他名人的机会,这就证明你在采访方面有一定的潜力。如果你能多多积累这方面的经验,这就像你在银行存钱一样,钱存进了银行是会生利息的,而你的才能也会在社会的银行里生利息,将来能连本带利地还给你。”

松下先生的一席话,让年轻人茅塞顿开。

许多年后,已经做了报社社长的年轻人,回忆起与松下先生的谈话,深有感慨地说:“对于年轻人来讲,注重才能的积累比注重目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因为它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生存资本。”

马云说过:“在职业上升期,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而要将钱看‘轻’,一个人头脑里面老想钱,那他成不了大事。”抱怨工资微薄于事无补,掌握真才实学才是最过硬的安身立命之本。

有关工作的励志短文:职场竞争,永远不相信眼泪

文/永谊

有一部很知名的电影,片名叫做《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它讲的是一个年轻姑娘如何通过努力、战胜了种种不幸和命运挑战,最终成为成功人士的故事。

而职场上的全部“规则”,似乎都可以概括成为一句话:职场竞争,永远不相信眼泪。

在崇尚效率和结果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对自己不良情绪的调节能力和速度。的确,现实的职场,不会永远是玫瑰色的,更不是一个总能让人感觉公平和开心的场所。人们难免遇到挫折,甚至是遇到不公正的待遇,也难免因为自己的脆弱而发出抱怨。

可是永远不要忘了,抱怨的话一旦出口,听在耳朵里的是别人,你可以图一时之快,也无法阻止另人对你的看法和印象。这样一来,抱怨就开始不按我们的意志发展了——没有老板会喜欢爱抱怨的员工,因为抱怨太多意味着缺少工作的积极性。也没有人喜欢爱抱怨的朋友,因为害怕沾染了他们的不良情绪。爱抱怨的人甚至在家庭中也是孤立的,没有人喜欢和爱抱怨的人待在一起,更没有人喜欢充当别人的垃圾桶。

而不论任何工作领域,任何工作场所,我们需要的,都是那些任劳任怨的人、不用抱怨就把事情做好的人。二战名将巴顿将军在他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二战》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要提拔军官的时候,常常把所有符合基本条件的候选人集合到一起,让他们完成一个任务。我说:‘伙计们,你们要在仓库后面挖一条战壕,8英尺长,3英尺宽,6英寸深。’说完就宣布解散。我走进仓库,通过窗户观察他们。

“我看到军官们把锹和镐都放到仓库后面的地上,开始议论我为什么要他们挖这么浅的战壕。有的人抱怨说:‘6英寸还不够当火炮掩体。’还有一些人抱怨说:‘我们是军官,这样的体力活应该是普通士兵的事。’

直到后来,有个人大声说道:‘你们都好好想一想吧!如果我们想早点离开这里,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战壕挖好!”

最后,巴顿写道:“那个家伙得到了提拔,我必须挑选不抱怨就能完成任务的人。”

也许有人觉得巴顿太无情了,但我们要知道:比巴顿更无情的是战场!只有先适应了指挥官的“残忍”,这样的士兵才能可能在更残酷的战场上生存下来。当然,职场也不例外。

如果我们真的下决定适应这个社会,胜出我们的职场,我们就必须明白,在每个领域,无论我们的领导、上司,还是朋友、亲人,都需要那些不抱怨的人。

正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个电影讲述的故事,在职场中,也没人会“相信”我们的抱怨,也没有人愿意认真倾听我们的抱怨。职场竞争总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它要求每个人提供最佳的业绩。在职场上,我们别无选择,就是要做个强者。

过多的抱怨,无疑会限制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视野变得非常“近视”,由此把自己局限在抱怨本身上,而不是努力地去适应变化,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当我们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向师长、亲友、同事们请求帮助,但不宜说太多不理性的抱怨话。因为人在抱怨时,难免夸大事实,把不太严重的问题说得很严重。比如,把轻微的头疼说成“我头疼得要死”,把和老板之间的一点小摩擦,说成“老板故意想要整死我”,等等。

这些夸张的抱怨,会像那个“狼来了”故事里所说的:当狼真的来了,猎人们也不再相信小男孩的话了。同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有抱怨,还夸大自己的不幸,亲友们也不再相信他真的需要帮助了。

爱抱怨的人,会被工作排斥,会被上司和同事排斥,也会被晋升和成功排斥,更会被生活本身排斥。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在工作中常常抱怨的人,他们都是些公司里的“边缘人”,离“炒鱿鱼”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让我们记住,企业用人的原则是“用效率来说话”和“请给我结果”。我们的抱怨,既不会显示出我们的业绩,也不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同样,职场也不会相信抱怨。甚至会给我们自己贴上“无能”和“烦人”的标签。既然如此,就请别再做那些百害而无一益的抱怨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