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德国崛起的原因_19世纪末德国的崛起的因素

2017-06-01

19世纪末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相继崛起,大家知道19世纪末德国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19世纪末德国崛起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19世纪末德国崛起的原因

普法战争后的德意志在获得了萨尔和洛林之后,自身的工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而其本身所拥有的鲁尔地区也为其在工业方面的燃料供应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当时的工业水平直接体现在钢产量上,而钢铁产量又代表着一国的军事力量。同时德国在地理上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这种区位因素也使得德意志的贸易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要回溯到普鲁士对德意志的统一,因为德国在19世纪末的诸多体现都是前期积累的结果。这种积累并不是一代开始的,可以说没有先前普鲁士王国的积累是没有这种崛起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长期分裂后的统一可以给一个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前进动力,而德意志的崛起也与这种动力相关。

19世纪末德国的崛起的因素

1870年刚刚统一时的德国的工业力量至多也只是略高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另外仅仅5万吨的年生铁产量对于英、法,俄来说同样也是微不足道的。虽然比起1830年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强国林立的欧洲,这样的进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李斯特看来,这一阶段无论如何德国都是应该采取贸易保护的。但由于受到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从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自由贸易政策在德国又占据了上风。容克地主在这一时期积极曾主张自由贸易,就如同美国地主主张自由贸易那样,但不久之后,就发现德国的农产品根本无法同波兰、匈牙利、捷克的农产品进行竞争。到了最后还是选择了贸易保护。但直到1873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德国才最终纠正了这一趋势。反观波兰,西班牙,葡萄牙等这些身体力行亚当·斯密学说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地主用自己的农产品交换英国的工业品,过了一段价廉物美的好时光。但是由于错过发展本国工业的绝好机会,一旦世界市场的农产品供应过剩,就失去了同其他国家进行竞争的能力。并最终成为了欧洲的农业国,失去了在欧洲的发言权。不仅如此,当我们回顾英国的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英国能垄断长达3个多世纪的霸权地位,正是依靠发展之初所制订的严厉的贸易保护政策打下的基础。在纺织业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在16世纪以前,印度的纺织生产水平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高于英国。按照亚当·斯密的分工原则,英国应当放弃棉纺织生产,从印度进口棉布。但如果真的实行自由贸易,取消棉布的进口关税,那么英国的棉纺织业必定将彻底消亡。那时的纺织业对于英国来说,可谓是技术最密集,最“先进”的行业了。但英国在这方面却明显不具备任何优势。于是英国就用各种方法摧毁了印度的棉纺织业,强迫印度人必须消费英国的纺织品。并且1700年,英国议会完全禁止了从印度进口所有棉织品,顺便将伊朗和中国也列入了名单之中。(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就已经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织品了)这个禁令是绝对的,毫无伸缩的余地,哪怕是印度制造的一根棉线,英国也不允许进口。1721年,乔治一世的大臣们在讨论印度纺织品的时候曾公开宣称:“情况很明显,只有输入原料、输出工业品,才能使国家富强。”直到1812年,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花标布征收高达71.7%的进口关税。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就是在这样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环境想成长起来的。不仅仅是印度的纺织产品,16世纪后半叶英国就已经开始禁止进口金属制品,皮革制品及其他众多工业品了。17世纪中叶为了迫使荷兰承认英国所制定的《航海条例》甚至不惜与荷兰进行三次的战争。直到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后,各项贸易保护措施才逐渐取消,并转而开始自由贸易。

现在把话题转回到德国。1873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德国的自由贸易政策难以维继。经济危机期间,德国重工业首先遭受重创。迅猛发展过后是是生产力的严重过剩。生铁产量连续三年下降,从危机爆发前的224万吨降至1876年的185万吨,约40%的炼钢炉停产。直到1879年和1880年,车床的开工率还只有30%。农业也同样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随着德国国内水陆运输的畅通,美国,东欧和印度的粮食大量输入,粮价随之大幅下跌。外国农产品的倾销使得作为德国统治阶层的容克地主的利益受到直接的损害。于是,地主和工业资本家第一次在提高关税上达成一致的意见。德国钢铁业界为抵制英国和比利时的钢铁进口,成立了德国工业家中央联合会,强烈要求提高关税。俾斯麦也顺水推舟并希望通过提高税收加强德国的经济力量。贸易保护随之成为德国上下一致的利益所在。1878年俾斯麦正式开始贸易保护政策。德国提高了各项进口关税以封闭本国市场,并相继实行了保护国内市场的其他措施,如设置进口配额,征收各项国内税等。

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李斯特首先回顾了欧洲各强国的历史,指出资本主义是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道路的。接着,他针对古典重商主义的价值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生产力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并不是象萨依所相信的那样决定于它所蓄积的财富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完全不同……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个人如此,拿整个国家来说,更加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幼稚工业保护论只是李斯特经济学的一个铺垫。他的最终落脚点是在于探寻财富的原因以及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对于国家力量的强调上。贸易保护,是使德国迅速成为工业强国的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但归根结底,动用强大的国家力量给予工业以扶持才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总而言之,李斯特认为,在工业化时代,对一个民族国家而言,工业意味着一切。后起的德国只有依靠国家的力量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才能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1880后,德国政府开始有意识的指导重工业的发展。人力、物力在国家的指导下被更加合理的利用。使得电气、化工、铁路、钢铁等产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