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家庭教育文化差异论文
家庭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是方方面面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家庭教育文化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家庭教育文化差异论文篇一
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对比与分析
摘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进程与文化背景孕育出的家庭教育风格自然也不尽一致。
对比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下西方家庭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从而思考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研究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西方 差异
1.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孩子的成长过程犹如在白纸上作画。在中国,父母习惯于为子女设计各种各样的模板,当子女在此模块上临摹发挥到极致时,便认为父母的教育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而对比之下,西方父母在提供给子女最好的画笔之外,更侧重于循循善诱式的引导子女去描绘他们自身最喜爱的图画,这些色彩不一的图案往往给世界惊喜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方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能力素养方面便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重心上的差异。重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核心,二是教育的内容侧重。在中国,我们常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应对对子女的教育负起责任,在子女的行为失当时,父母也要承担责任(有时候可能舆论认为父母需承担主要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必定会对子女的一言一行加以约束和规范,避免成为舆论的针对对象。另一方面,受到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子女的出息和作为可以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荣誉和声誉,为父母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于是,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又往往会受到这一利好趋势的引导,融于父母更多的意志和思考,家庭教育自然会逐渐趋向于以父母为中心,而不是孩子。
而西方相对民主和自由的文化风格熏陶下的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有着更多平等对话的机会。家庭成员各自认为也相信各自的成长和发展应受到自身意志的体现。尽管子女在还未形成自身想法之前是不会考虑也做不到这么多的,但社会整体意识和舆论导向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便会得到体现,子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自然也会将这种思维方式进一步传承下去。
2.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2.1理财观念教育
在中国,很少有父母主动对子女进行关于理财的教育。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很多家长自身也没有建立起较好的理财观念;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很多家长认为挣钱养家和管理钱财是大人的事,孩子离这些还很远,子女没钱时便伸手向父母要。这种现象甚至是子女成家立业后仍然存在,家长和孩子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中国观念里,中国父母觉得为孩子留下财产是必要的,而小孩则以父母的财富沾沾自喜和骄傲。这值得我们深思,这样的习惯会更加导致我们的社会失去平衡,物欲横流,攀比心加重和减弱中国年轻一代创造力。这种习惯和观念从他们的父辈便是如此,子女习惯于此,在日后为人父母时势必仍然会将这个习惯延续下去。
在西方,理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支。西方父母一般不会不正规、无计划的给孩子钱,而是定期发给孩子一份固定基金,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西方的小孩独立性较强,会早早就意识到“财富要靠自己创造的道理”,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与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关系。西方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说,“这是爸爸妈妈的家,我是暂时住在这里的。” 在西方小孩长大成年后,会以倚靠父母生活为耻,他们炫耀的是自己靠自己艰难创业成功通过努力得来的财富。
2.2宗教思想教育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现代仍保留着新鲜的活力,它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使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以内在的精神价值。
相比而言,除了民族风俗要求之外,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较少的融入宗教思想教育。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宗教思想还不能满足提供给人们信仰和精神力量的需求。
3.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综合对比评析
从以上对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家庭教育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二者各有所长各有局限。
3.1中方家庭教育优势与不足
3.1.1中方家庭教育的优势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方的教育观念中,一个人更多的是作为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的存在。而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个人的成长将更多得受到家庭,家族和所在集体或者社会群体的约束和影响。这种环境往往能够培养出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强,乐于奉献,坚忍质朴的性格。目前中方家庭教育的重心仍在于智育,孩子们往往基本功扎实,能够锻炼出勤奋刻苦的习惯品质。
3.1.2中方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为更好的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个体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和限制。在集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彰显个性的空间也就变得更加狭小。所以,中国的小孩子往往更显得腼腆和内敛,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特长。
教育重心有失偏狭,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往往十分薄弱。孩子的情商培养,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理自立能力,理财观念,成长规划都没有得到更好的重视,以至于“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频频出现。
家庭教育的中心有所偏失。正如在前面中西教育方式对比中所提到的,中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占据权威地位,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但教育的中心却是家长。家长的能力与想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过于重要的作用,这就给孩子的成长成才带来了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2西方家庭教育优势与不足
西方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自身特长与个性的发掘与培养。父母更多的是在子女犯错误时对其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但对孩子自己的想法总是采取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因而西方家庭的孩子往往显得更为活泼,个性张扬,思想开阔,充满想象力。
和中方以学业为重心的家庭教育不同,西方家庭教育的侧重点是在于如何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财观念和宗教信仰观念等等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子女尽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思想上的自由和独立。
西方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更加富有开拓精神,更为自信。
4.结语
由于历史、政治、地域、价值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巨大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也表现出显著的区别,展现了各自鲜明的特色。针对目前我国教育事业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参考西方成功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开拓和完善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善和发展我们自身的教育事业显得愈发的紧迫和必要。
中西家庭教育文化差异论文篇二
中西教育差异对感觉统合训练产品的影响
摘 要: 本文就中西儿童教育模式的不同进行了简要分析,对感觉统合进行了简要介绍,从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角度从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以及中西方教育中对结果和过程的重视程度两个角度分析,及结合现有感觉统合训练产品在中西方训练中的不同的分析,同时针对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尊重儿童个性发展,关注儿童的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总结出适合中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指导。
关 键 词:中西教育 感觉统合 行为训练 协调发展
前言
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少儿童过多的脱离群里,缺乏与同龄孩子的交流从而会引起的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引起了不少家长及教育专家的注意,感觉统合训练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可以开发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其与他人的关系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认知。
一、感觉统合问题的提出
感觉统合指的是人的大脑对外界传来的各种信号进行整合,然后再指导我们做出正确反映的一个过程,简单来说,感觉统合就是处理信息的一个整合的过程,因为我们的信息来源是通过各个感觉器官呈现来的,比如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运动觉,整个过程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处理能力下降,不能把人体器官各个部分感觉信息整合起来,我们就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一整套感觉统合训练来实现,感觉统合训练将孩子的发育问题融于游戏的过程,也就是寓教于乐,因为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他身体力行,是他学习、操作,体验的过程,任何东西学习了,体验了,做了,他就学会了,孩子任何事情要经过他亲身的体验,感觉统合失调通过运动器材通过感觉的处理,让他在游戏过程中经历游戏,通过学习体验改善协调性。
二、对比中西教育的差异及对现有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产品的分析
儿童的感觉统合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一个特殊方面,但总体上不会脱离儿童教育的四个方面: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中西在儿童的教育观上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对儿童感觉统合教育给出正确的理论指导。
1.中西方教育理念之比较
在中国,教育传统受到封建等级和论资排辈等观念的影响,儿童的学习基本上是按照成人的要求进行学习和效仿,传统文化教育中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伦理、讲究道德、遵循共同准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1)《说文解字》里面有提到“教,上所施,下所校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大概可以概括我们对教育的理解。
在西方,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多受儿童中心论的影响。他们普遍认为儿童都是作为一个独体的个体存在的,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意愿、需求和个性,父母、老师等成年人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的行为。(2)杜威在其专著《儿童与课程》中强调,要把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中心。他批评传统学校的教师消极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而对儿童的兴趣和经验考虑太少等弊端。提出了学校生活应以儿童为中心,同时,他也强调教师的作用,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引发儿童探究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儿童药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并且双方都是作为平等的学习者来参与的,这种密切的关系会使儿童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
2.中西方教育中对结果和过程的重视程度对比
对比中西方儿童教育来看,中国的父母和老师,会以“最短的路线和时间”让孩子走完他们“安排好”的路,他们不太关注路边的“风景”,只想以“最快的速度”拿到他们认为能够给他们带来荣耀的结果,就是由于他们对孩子过高的期盼,只重视整个教育的结果,而忽略了整个教育的过程,使孩子从生下来就失去了自由的天性,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随之被抹灭,从而导致他们在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
西方教育则强调孩子的个性发挥,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注重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西方教育重在参与,注重于孩子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体验的感受以及发展的能力,注重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由于束缚较少,在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方面往往优于中国儿童。
3.中西方教育差异在感觉统合训练中的体现
一个成功的儿童训练产品设计不止是依靠现代高科技内容,而是更多关注产品强大功能对于儿童实际训练的有效性,要向安全、舒适、成长、创新、甚至能够在产品使用中愉悦身心等多层面渗透。
儿童前庭功能的训练是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内容,国外所使用的训练器材是一款秋千式高度适应仪(见图一),这款训练产品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包括家里、学校、培训机构,其主要采用链条式的链接结构代替传统绳索的连接,每次训练的时候可以每一英寸增加一个高度,这样儿童可以找到最佳的适应高度,符合儿童产品设计原则中成长性中的可调节性,儿童通过根据身体的摆动控制秋千的晃动幅度,整个训练过程能够提高儿童的前庭固有感觉的协调能力,运动策划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从而使儿童的前庭功能神经系统得到改善。
国内采用的是圆木马吊缆(见图二)来训练儿童的前庭功能,整个设备离地面在相对安全的范围高度内,周围环境使用泡沫拼图保护起来,材料使用麻绳和皮质柔软的安全材料,而儿童在这样一个完全保护的环境中,却还是胆怯的趴在圆筒上,不敢坐直身子,如果再让设备摆动起来更是加剧了儿童的恐惧心理,这样不但达不到训练儿童的目的,反而让儿童对训练产生抵触心理。通过以上中西方感觉统合训练的对比,不难看出西方儿童大胆探索,勇于尝试的精神在中国儿童身上很少能表现出来,而中国儿童相对保守的个性,求安全,求稳定的自我保护心理完全是儿童内心的写照。要想实现通过感觉统合训练达到训练儿童内心的目的,必须总结出适合中国儿童发展的感觉统合训练产品,在符合中国儿童心理特征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
三、根据中西教育的不同从而对中国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指导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而对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中西方孩子对一个产品的兴趣点是不同的,中国市场上现存的一些感觉统合训练产品,由于缺乏对本国儿童心理和生理需要的探索研究,这些训练比较机械,缺少互动性,有很多都是是借鉴国外的产品,忽略中国儿童的实际承受力,像这样单一的把产品照搬过来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对孩子造成害怕、抵触的心理,市场上真正适合中国儿童训练的产品相对来说很少。通过以上对中西教育差异的分析及现有感觉统合训练产品的总结,以中国儿童教育应该尊重儿童作为独立个体之自主发展权力为前提,提出了中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产品的理论指导。
1.产品的系统性
感觉统合训练产品的设计应把功能、人机环境、美学三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的考虑和应用。感觉统合产品的主要功能是训练儿童的身体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运动企划能力等,想要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必须清楚的界定出哪些产品对前庭功能的提高有效,哪些产品是发展儿童的本体感觉的,不论是从整体造型上的统一方面还是色彩的设计上,都应该符合整个训练产品的系统性,统一的造型显得和谐,有条理性,不统一的造型使产品显得杂乱无章,为让其达到形式和功能的统一,设计者不能单从“一个”产品考虑,而应该是形成“一类”产品的系统性设计。
2.儿童产品形式过于单一
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产品不论从造型、色彩、趣味性等方面都直接影响了产品的使用功能的实现,现有的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产品在造型设计上大多还是以圆球、圆筒训练,或者是长形的平衡板等原始的符号位主,缺乏新颖,而如果想吸引儿童的关注力,就要增强趣味的互动性,提到趣味性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卡通形象这个元素,如果单以一个卡通的形象作为盖子或者以印着的形式附着在产品表面估计对趣味性的增加上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可以增加一些三维立体造型,或者适当的提取卡通的主要元素,通过儿童的角色扮演实现卡通形象的完整性,幽默新颖的设计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很容易的吸引儿童的目光,在这种充满情趣和趣味性的设计中,儿童可以欢乐、有趣的提高儿童的各方面功能。
3.儿童的主动参与性
儿童的主动参与性是指在教师或者家长的引导下,让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课程的实施、开发、管理和企划,探究自己的成长需要,让儿童发觉自己的潜能,让儿童共享同伴学习方式,构建群体意识。感觉统合训练产品的训练是个体学习的过程,也是同伴“互教”的过程,我们要让儿童主动的参与到其中,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感觉统合训练产品的设计不论从外形上还是功能上,应该给予儿童以刺激,吸引儿童的注意,让儿童有主动参与到其中的兴趣,让其在与人共处中学习,甚至在与同伴玩耍中学习,在他们的交往中,不仅能互相学到自己不懂的知识,而且懂得倾听和交流,懂得尊重和宽容等等。
4.成年人对儿童的过度保护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弊病就是“过度”:父母对子女倾注过量的爱,寄予过高的期望,给予过多的帮助,提供过分的保护,而这些都会使绝大多数儿童变得更任性、自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干预过多是过度保护的变相形式,常常把一些学生稍微经过努力就能很好做到的事情,变成教师自己动手为学生完成。在一些感觉统合训练过程中,我国家长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而是在一旁陪着,保护着孩子,这样非但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让儿童的心理上更加依赖,训练机构的老师更是以“安全”为由作为训练课程中的重中之重,不让孩子自己去做,手把手的教孩子,这样看似保护了孩子,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历练的体验过程,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要想实现感觉统合产品训练的目的,家长和老师必须先学会从“放手”开始,不要让“保护”影响孩子的成长。
四、结语
由于各国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中西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使孩子能够适应社会。儿童感觉统合教育就是训练儿童的各个感官,通过对儿童的早期干预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础,因此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产品设计时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们的特殊需求,使训练过程变得轻松,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注释
[1] 自处引自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
[2]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儿童与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 高建红 对中西方文化教育差异的思考[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8)
[4] 任立生.设计心理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 李锋,基于多学科交叉的创新设计教育初探,2008
[6]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胡秀杰.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
[8] 任桂英.儿童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J].中国心理卫生.1994
[9] 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中西家庭教育文化差异论文篇三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与汉语国际教育
摘要: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但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融合的背后有着差异与冲突,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本文就以电影《刮痧》中主要的两对矛盾为核心简要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原因,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对汉语国际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刮痧》 文化差异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民族习惯和文化风俗。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民族的交往日益密切,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异与矛盾,这主要是由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来的。在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当今社会,很多领域都开始积极关注这一现象,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展现了有关跨文化差异的电影电视,它们绘声绘色的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郑晓龙导演的《刮痧》就是一部经典的讲述跨文化冲突的产生与解决的电影,电影主要讲述了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中国人许大同的遭遇,因为“刮痧”引起了一系列的事情,被迫与孩子分离、与朋友吵架、与妻子分居等等,而这一切的发生都离不开文化冲突。然而这些文化冲突的产生与解决又为汉语国际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启示。以下就先简要分析电影中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
跨文化差异及原因
第一对矛盾是许大同和约翰。他们俩的矛盾贯穿了整个电影。
电影开始,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和他老板约翰的儿子保罗一起玩电子游戏的时候产生了冲突,丹尼斯打了保罗,许大同坚持让丹尼斯给保罗道歉,约翰则一直说“这不算什么”,“孩子打架一会儿就好”,“算了吧”等话,但是丹尼斯不认错,许大同就当着约翰一家和自己的妻子打了丹尼斯。在影片的后面,许大同向约翰辞职,说约翰出卖了他。约翰争辩着认为自己只是说出了事实,许大同不该打孩子。许大同面红耳赤的回应:我打他是尊重你,给你面子。然而约翰不以为然的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你打孩子是为了对我的尊重?
这个现象的产生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习惯性的认为孩子是属于父母的,父母有权力管教自己的儿女,“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所以在孩子犯错且不认错的情况下,一般会用打骂的方式教训小孩。而西方国家崇尚民主、人人平等,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也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不论事出什么原因,都不能打孩子。这是约翰和许大同不能相互理解的第一个原因。第二,约翰怎么也想不通许大同打孩子是因为要给自己面子。而这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的面子思想和重朋友的表现。
他们的另一个矛盾,许大同请约翰当他的律师,他说约翰知道他有多爱丹尼斯,而且是最好的律师,又是他最好的朋友。约翰很犹豫,说家庭法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要求许大同最好延迟听审,好找个真正懂家庭法的律师,但是经过许大同的劝说他还是答应了许大同。在听证会上,约翰本来在为许大同说好话,但是看到对方提供的有丹尼斯背部伤痕的照片时,就生气的问许大同:“你怎么能这么对待你的儿子?”许大同解释这是一种中医疗法。约翰不能理解,认为这个如果都算作治疗,不知道什么才算是虐待儿童。
这跟上一个关于朋友的原因是有联系的,中国人重视朋友,这在古代就是有根据可循的,“士为知己者死”,大同之所以没有找家庭法的律师而寻求约翰的帮助,是因为他相信约翰作为他的朋友会尽全力的帮他,即使约翰只是一个版权法律师。而西方的个人主义更为突出,并且相信证据,什么都需要证据,证据是高于人情的,所以当对方拿出了丹尼斯背部的照片时,约翰选择不再辩护。
还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在第一次听审会法官问许大同是不是他对丹尼斯刮痧,他为了掩护他爸爸撒谎说是他做的。但是后来许大同的父亲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找到约翰,用图画告诉约翰,给丹尼斯刮痧的是他而不是许大同。约翰问简宁许大同为什么不告诉法官而要自己承担呢?简宁说:“因为他是中国人。”
这虽然不是许大同和约翰的正面冲突,但是却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对待父母的方面。在中国人的心里,“百事孝为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根深蒂固,我们认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那么他也不会真心的对其他人好。许大同要给爸爸办绿卡,所以这个时候一定不能有任何闪失,他替爸爸担下了责罚,宁愿自己受苦也要瞒着父亲,不让父亲担心,这是一个中国人对孝的诠释。也就是那句“因为他是中国人”的含义。而在西方,老人和儿女也是平等自由的个体,儿女成年后一般不会跟父母一起住,父母就算年迈也不会要求必须跟子女住在一起。而为了父母在听证会上撒谎也是违法的,法律就是法律,即使再大的人情也无法撼动。
许大同和约翰鲜明的代表了两种文化,他们的冲突绝对不是个人的,而是中西方文化在融合中不可避免的。
第二对大的矛盾是许大同和儿童福利局为代表的一群人的矛盾。
丹尼斯由于摔到了头被送进医院,医生在检查时发现了他背上的伤痕而通知了儿童福利局。儿童福利局认为孩子长期受体罚和忽视,应该由州儿童寄养中心监护,并将许大同告上了法庭。他们主要有两次交锋与矛盾:
第一,儿童福利局认为孩子长期生活在危险的环境中,证据就是丹尼斯背上的伤痕。这一点引出了电影的主线:刮痧。照片一出,连约翰都相信许大同在虐待孩子。许大同向法官解释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几千年来中医认为人有七经八脉等等,但是这样的解说外国人无法理解。
前面也提到证据在西方社会的重要性,许大同并没有举出“经”和“气”的科学依据,“刮痧”在美国的法律中也是不被承认的,唐人街的中医更没有人愿意出来作证,所以法官不相信许大同也是情有可原的。
第二,第二次听证会上儿童福利局传一个护士,护士证明在丹尼斯要出生的时候许大同并不在场,当时简宁羊水破了,胎位不正,需要进行紧急剖腹产。护士传呼他,但是许大同在开会,说要保住妻子,不管孩子。护士便认为许大同的会比孩子更重要,一点不在乎孩子的生命,不给孩子出生的机会,甚至怒吼:“你们这些东方人真野蛮。”这可以算做是电影的又一个点题之笔。 关于这一矛盾的原因,许大同用中国的一句谚语说“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告诉他们“那是人之常情”,在中国人的心中,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只要妻子活着,他们还会有孩子的。而西方注重人权,无论怎么样都不能轻易的扼杀一个生命。这又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差异。
电影中所展现的文化差异不止这些,这些矛盾还产生许多其他的后果,比如大同的父亲被迫离开了美国,即使他很想与儿子生活在一起,但是他说的一句:“那的人至少讲的都是中国话”,道尽了文化冲突给人带来的不适应。为了能将 丹尼斯接回家,许大同和简宁选择分居。丹尼斯住在福利院以为爸爸妈妈不要他了,这些都是跨文化交际带来的。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正是因为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有这么多的差异和由此带来的冲突,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才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我们常常会在一些外国人口中听到带有地方方言的普通话,这样乍一听来觉得他们学习得非常地道,但是细细想来却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说,他们可能会在不该用的地方用了,或者掌握不了其中的褒贬,以至于让听的中国人啼笑皆非。这就是没有体悟到真正的文化含义的后果。文化教学近几年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特别是那些与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内容更是教学中的重点。我们需要遵循有针对性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
第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介绍了很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与交际能力。而且在未来国际化的社会竞争中,只会那种语言的写法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能说能交际,这样才能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为什么说要学生大力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呢?因为语言、思维、文化三者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息息相关的。虽然说思维模式是一个人从小就形成的,很多人也认为思维模式很难改变,但是留学生若能首先尝试着以汉语思维来思考,或许阻碍也就能小很多。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老”字是非常忌讳的,因为这个字容易使人联想到“迟钝”、“生病”、“顽固不化”等不好的意思。但是在中国却正好相反,中华民族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老”一般是用来尊称有地位的人,例如“老前辈”、“元老”等等。又比如说在隐私方面,中外文化差距巨大,中国的大多数人在朋友家人之间隐私是很少的,朋友见面经常谈论的就是工资、子女之类的事,并且这样做也显示你交朋友是诚心诚意的。但是在西方人看来这些东西纯属个人隐私,若是被直接问到了这些问题,就会使场面非常尴尬。所以,不论是留学生还是在自己母语国学汉语的学生都应该培养起中国文化思维模式,用另一种思维模式学那个国家语言是很有好处的,这样能使自己对汉语与其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敏锐性和处理的正确性,减少母语的负迁移。
虽然文化差异无法完全消除,就像许大同和简宁意识到他们始终有着中国人的性格,于是开始教丹尼斯说中文一样。而且这些差异如不努力克服还会持续较长的时间,但是在人们不断的努力和趋同中它会慢慢减少,存有文化冲突的人会逐渐理解对方的想法。影片中也无时无刻不灌注着这种思想,比如许大同的父亲在北京买了几本刮痧的书寄给他们,还托人去复制关于刮痧的资料片,希望对问题的解决有帮助。儿童福利局的工作人员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对了。影片的最后约翰去体验了刮痧,理解了许大同说的话,并找到儿童福利局的工作人员解除了误会,法官也取消了禁令。
许大同的名字里也包含着中国古代儒家“天下归一”、“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这也是这部影片的精神内核,只要人们不断的努力,永远用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思路来看待和理解异文化,那么,我们终将拥有一个永远和谐的世界。同样的,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时刻保持高度的文化敏锐性,注意将有差异的文化内容讲解给学生,并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国际汉语教育也会越来越顺畅、成功。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肖仕琼.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看电影《刮痧》的中美文化差异[J].绥化学院学报,2009(6).
[3]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梁漱溟.东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6]张鹏蓉,赵侠.难以消除的紫痕―电影《刮痧》折射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7]周淑萍,贾晓青.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语境文化的固性演绎[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2).
有关中西家庭教育文化差异论文推荐:
1.浅谈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2.浅谈家庭教育的毕业论文
3.有关家庭教育优秀论文
4.浅谈家庭教育的论文
5.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精选
6.浅谈家庭教育学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