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历史最大的地震

2017-05-26

412年以前,海南省史上最大的7.5级地震!俗称“压人夫以百计”。

海南岛琼山7.5级地震

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1605年7月13日午夜),琼州发生7.5级大地震,震中在今海南省琼山县塔市与文昌县辅前之间。受灾最严重的是琼山、澄迈、临高、文昌四县。大地震导致陆地沉陷的幅度一般在3至4米,陆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陆沉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当地70多个村庄(一说100多个村庄)陆陷成海,“海底村庄”成为琼山一绝,这次大地震是整个沉陷体块垂直下降的,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地震史上罕见。

地震简介

1605年7月13日,广东琼山发生地震。据史志记载,“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响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尽,城中压死者数千”。估计震级为7.5级或更强,为海南岛历史上最大地震。

琼山地震是数百年来海南岛北部及其邻区发生过的最强烈的一次地震。据广东地震局丁原章等的最新研究结果,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东寨港附近东经110.5°,北纬20.0°。震中烈度为十度,震级为7.5级;史料明确记载发震时间是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夜亥时。

根据琼州府志、琼山县志及一些家谱、族谱等的记载,再加上对海域中退潮后海底残留的房屋、坟墓等各种沉没于海的人类活动废墟和东寨港海域中地震地貌的发现与考察,结合前人以往的研究成果,证实1605年7月13日海南岛琼山县发生的7.5级强地震,导致琼州海峡东南侧与琼北陆地相连的海底及与海相连的琼北东部一些沿岸陆地大面积同震快速下沉,使得原先为陆地的东寨港、北创港和铺前港及其以北海域等地区大面积陆陷成海。这是一次生源地在与海相连的海岸带的同震海岸下沉。

广东省地震局重新收集、整理、订正了这次地震的有关史料,写出了一本丰富的史料汇编。

地震部门鉴定:琼州大震中位于琼山市塔市附近。有感范围北部跨越南岭至湖南临武、广西桂林,东北至粤东惠来、潮州(海阳)一带。震后当年余震不断,有较强余震17次,其中10次属破坏性地震,3次地震震级估计达6级。

震后的影响

琼山县:公署、民房崩倒殆尽,城中压死者数千,县署、县学、伏波祠、天宁寺、谯楼、文昌祠倾圮,府学半颓,明昌塔崩颓,瑞丰桥崩坏,天王庙地震修复。苍茂圩岸田沉,地裂涌沙水,南湖水深三尺,田地陷没者不可胜纪,调塘(在县东南)等都田沉成海者计若干顷。县东新溪(今东寨港)一带沉陷数十村。

文昌县:城圮桥墩崩,宫庙、官署、民舍尽毁,压伤人畜,学宫、蔚文书院、北山庙、紫云庵地震圮,太平桥(石桥)、白芒桥崩,唯文庙独存。南五图(县东)有村平地忽陷成海。

澄迈(治今老城):县署各廨崩塌,学署倾塌殆尽,西门塔崩塌,公廨、宇舍、坊表倾塌伤人,死者数百。海沙崩裂或深至一丈见水,高岸成谷,深谷为陵。

另外,陕西、山西、河南三省97州遭受破坏。波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河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11省130余县(一说中原、川、广、福建、甘肃、宁夏皆震)。余震月动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载,五年渐轻方止。

这场地动山摇的琼州大地震,将琼山县上百平方公里的陆地沉入海底,东寨河(现东寨港)一带陆上72个村庄和千顷田洋悉数沉于大海。

地震陆陷成海遗墟的分布达百余平方公里,遗墟包括数十处古村庄、坟场、牌坊、碑、桥、树、耕地、盐田等,以及地震裂痕沟和沙土液化冒水喷沙带。在现海南东北部的东寨港、铺前湾、北创湾、东营港,以及海口长流、临高马袅一带,于朔望期退大潮后,部分遗墟露于滨海滩石中。

8成民众在此震中遇难。据科学家后来测算,死亡人数在3300人左右,而当时,琼山境内也不过十万之众。

有关记载

据《万历琼州府志·卷十二》记载:“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尽,郡城中压死者几千”;“亥时忽然震动,初如奔车之辗,继如风揶之颠。”“尸骸枕藉,腥血薰沾,触目摧心,恸天流涕。”

史料记载:“十之存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