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论文2000字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善于启发学生甚至教者的性情与智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论文2000字篇一
《从儒家思想浅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教育是一项古老而神圣的事业。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之镜同样源远而流长,它犹如一条滚滚东逝的长江大河。穿行于人类历史文明之间,并仍在不知疲倦地继续向前奔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古代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思想特征;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D2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善于启发学生甚至教者的性情与智慧。在当代的教育中,如何发扬那种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使我们“更诗意地栖居”,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我们只有更好的理解古代教育思想,了解其起源、特征,才能更好地让其为今所用。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各学派教育思想的滥觞
儒家的“仁、义”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典范人物和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仁义的伦理思想也用在了教育中,他的言传身教被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收录在《论语》一书中。其中不乏“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 第46页]等重要教育思想。
(二)道家的“天道”
道家创于春秋末的老子。主张“绝学”和“愚民”。 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这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求人们把“道”当作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一切教育思想和活动都围绕着“道”而展开。
(三)法家的“法制教育”
法家是一个以论述社会政治观点为主的学派,在学术渊源上与儒家有关。与道家一样,法家也并非完全不要教育,只是一味提倡法治教育而已。韩非明确提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伟;阎志英 从"法制教育"观透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期刊论文]-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9) 21—23.]法治教育固然必要,但教育绝不仅限于法教,教师绝不仅限于官吏。
(四)墨家的“以求天下之利”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家弟子不仅具有为墨家教义忘我牺牲的品格力量,而且具有相当团结的集体凝聚力。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流派众多,内容丰富,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有其独特之处。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传的,其基本特征也可以概括出来。
为政治服务
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国三要素之一,认为教化万民比政令和刑法对巩固国家的统治更为重要和有效,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个意义上,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就是说,通过教育以孝悌之道影响政治,这便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孟子则把教育看成是“得民心”的根本措施,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教育是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必要条件。
《礼记• 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政治作用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汉代大儒董仲舒明确提出:“教,政之本也。”此后,历代教育家都主张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而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都将教育作为统治万民的重要工具。于是便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重政治的特色。
(二)以德育为核心
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整体和谐,儒家学者将社会看作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由无数个体的人集合而成的,个人生活在这个整体之中,他不具有独立性,只是整体中的一个细胞,必须依附整体。如果社会的整体和谐被打破,个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
孔子将学生分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德行居于首位,因为在他看来,“君子义以为上”。而要做到义,就必须“修己”。提高道德修养是孔子的教育目标。孟子继承了孔子重德教的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即明白做人的道理,遵守道德准则。董仲舒则建构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系,编织了一张宗法伦理的大网,对全社会所有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历代教育家在人才培养中均突出德育。
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而到了孔子时代,他将教育普及与平民,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开创了教平民化先河,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新的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在孔子终身的教育活动中得到了证实。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快了推进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并实现了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对象涉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孔子的“有教无类”有助于对教育公平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因此,秉承“有教无类”的全民化教育思想,转变高等教育观念,使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发展是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启发式的教学手段
启发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中国古代教育家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孟子也很重视启发式教育,他有一句名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张玉霞.从《论语》探析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J].管子学刊,2007(1):64—68.]
现代教育学界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学生足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而我们学习借鉴古人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出发点,就是要处理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以多方面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处于好学、乐学的思想境界。这样,既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中庸”和谐教育方法
《中庸》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它所极力推崇的“中和”思想是儒家和谐教育理念的方法论,而其“天人合一”的人性化思想体现了和谐教育的终极追求。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人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大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核心是本体与外界的和谐共存,也就是要爱天爱地爱人。这也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注重和谐。
现代教育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核心,而且更注重教育的人文性与可持续发展。所以通过传承民族文化精华,在现代教育中注入和谐教育因素,使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环和谐,对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教育的内容是适应现代人的发展,教育的方法永远都在更新与变革之中,这是勿庸置疑的。中国的教育实践已有丰富的经验,教育哲学思想称得上是源远流长。我们今天追求理想的教育,提倡人本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些差不多都可以从远至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雏形。而这些历经久远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思想,仍在给当代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诸多深刻的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5(12)
[2] 钱伟,阎志英.从“法制教育”观透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9)
[3] 《礼记• 学记》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2(02)
[4] 张玉霞 从<论语>探析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期刊论文]-管子学刊 2007(01)
[5] 续润华;王孝成;张淑霞 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及其借鉴意义[期刊论文]-中州大学学报 2006(01)
[6]傅云龙 《中庸》精华版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1(0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叶兰梦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辽宁省锦州市人1991.11月生
第二作者 陈旭飞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辽宁省沈阳市人1989.05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