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模式探究论文
统计学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模式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模式探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文章在分析了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探讨了如何从教材、教学、考核、教师建设、质量监控五个方面对统计学专业课程进行建设。
关键词 统计学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有效落实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应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并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以培养国家与地方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统计学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统计学不是仅仅像其表面的文字表示,只是统计数字,而是包含了调查、收集、分析、预测等。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是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熟练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及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从事市场调查、预测咨询、投资决策、风险分析与控制、信息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1 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统计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优秀成果,但从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统计实践的需求来看,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距世界发达国家的统计理论与应用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1)统计学一级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尚需完善。统计学被教育部专业新目录列为一级学科,这是统计学顺应历史潮流,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但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甚至仍有许多统计教师认为理科的统计学就是数学。适应一级学科的学科内容及专业课程设置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与一级学科相适应的课程,理所当然的是要加大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比重。加大数理统计与计算机的教学比重是中国统计学成熟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标志。
(2)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需求不适应。中国统计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中国统计实践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统计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市场经济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更大,它要求更有效地挖掘出统计数据中信息和数量的规律性。所以统计方法类课程的开设,配合统计软件类的课程,加上专业实践的加强,可以有效提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高校统计专业教师亟需培养和提高。一级学科的统计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有较多的实践经验。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应用,应用为统计学的发展赋予活力。然而中国从事高等统计教育的教师,仅少数院校的统计教师可以适应一级学科对教师的要求,这严重影响中国统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2 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紧紧围绕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新定位主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充实调整课程内容,构建“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在调研和总结国、内外高等院校统计专业课程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先进办学思想,充分吸纳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通过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科研成果进教材和课堂等形式,达到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创新能力及就业率等。
主干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组成,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潜能。在主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拟组建由“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教学研究组,主抓精品课程建设。
前沿特色课程如数据挖掘、试验设计与质量控制、抽样调查、非参数统计、统计分析专题等课程,用新的知识载体把统计学理论与技术的最新进展结合到应用统计学特色专业的教学中,强调“新、精”,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增加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量,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动态。对于前沿特色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引入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注重教学效果及反馈信息收集,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实践课程如软件实训、文献检索与利用、社会调查与分析、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统计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基础。学生通过问题的寻找,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等操作,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
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围绕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这个核心,搞好课程的定位,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构建了“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后,对于不同的课程类型课程建设的方案在某些方面也应该不同。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主要涉及教材、教学、考核、教师建设、质量监控五个方面。
3.1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
教材的选取要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我们学校定位为应用型转型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教材要选择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存的种类。另外,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外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进一步开发并完善网络教材,课程设计与系列讲座、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形成较为完善的立体教材。
3.2 教学是课程的主体
(1)教学大纲。对于每门课程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并且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学科发展及时修订,去掉陈旧的内容,补充新的前沿内容。另外,要明确与相关课程交叉内容的归属问题,以便充分利用教学时间,避免重复教学。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进度表,以便后续开展教学活动。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对于主干课程,因为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所以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对于教学手段可以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另外对于有些课程还需要结合计算机软件讲解如何处理实践操作。比如,数理统计课程中讲到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后可介绍Excel处理方法等。对于前沿特色课程可以采用问题驱动式、启发式,具体可以通过提出和教学内容相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搜集和课程相关的资料,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实践课程,重点在课堂之外,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方式,当然也需要教师课堂上的合理引导,制定详细的实践指导书,进行案例讨论、多媒体演示。
(3)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与分析和专业见习等内容。每门课程都应重视实践环节的建设,制定实践项目操作方案,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保证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效率和质量。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创新性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涉及两个方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习实践教学。
第一,由于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我们根据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增设了多门和计算机有关的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这个工具,熟练运用各种统计软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实习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统计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为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本专业工作奠定基础。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从设计调查问卷到完成调查报告的全过程的训练,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锻炼,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4)教学研究。通过加强教学研究来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科学研究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特别鼓励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参与统计调查实践,亲自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在“学中干”和“干中学”。建立统计学专业培养方向教学研究小组,共同研究教学进程及方法,明确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及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等。
3.3 考核是课程的检查手段
任何课程最终都是要进行考核评价的,都是要经过一种手段来检查课程教学质量的。目前的考核方式多采用手写闭卷,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应该根据课程实际要求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内容,应该适当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另外需要进行实践能力的考核。
3.4 教师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每门课程都需要通过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建设高水平的课程授课梯队,课程组教师人数在4~5人,老中青相结合,这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需求和教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抓好教师队伍优化组合,逐步建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层次等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梯队。教师应该来源于应用数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应具备丰富的科研和实践经历,以便知识互补和形成合理的梯队学科基础。另外,要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为此还需制定并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传帮带制度,包括: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教学讨论会与教学法研究制度;听课与观摩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学习进修计划。
3.5 质量监控是课程建设的保证
做好质量监控需要建立严格的课程管理制度。教研室对各个教学环节都制订明确、具体的工作条例。实施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健全听课、评课制度。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教师备课、上课的检查指导。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学期初,要求教研室对教师备课情况、准时开课情况等进行检查,学期中,要求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及其它相关情况进行检查,学期末,要求每个教师对本学期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模式探究相关文章:
1.试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
2.学校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3.浅谈计算机专业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