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范文

2017-05-26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而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新疆旅游业危机的管理

摘 要] 本文从危机的概念出发,梳理了旅游业的危机理论。进而根据新疆目前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新疆旅游业危机的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旅游业的各方都应如何去思考和定位,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去从容应对。

[ 关键词 ] 旅游 危机管理 政府 旅游企业

“危机”一词是从古希腊语“Krisis”演化而来,意思为鉴别或判断。世界上对旅游危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发生的恐怖袭击使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这次事件震惊了世界,也使人们意识到恐怖事件与旅游业之间存在着密的关系,并着力于危机的理论与防控与补救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真正对旅游危机引起高度重视的研究是在2003年。SARS这场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旅游业造成的影响是空前的,因此得到政府、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03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急剧增加。这些成果普遍认为:面对危机,旅游业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在危机之前、之中和之后,都可以采取有预防、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措施,对旅游危机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的管理。

一、旅游危机的界定

世界旅游组织把危机阐述为“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这类事件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在许多年中不断发生”。这种非预期性事件种类较多,包含:一是自然灾害,如洪水、风暴潮、飓风、地震等;二是社会因素造成的灾害,如战争、犯罪、暴力恐怖事件、经济危机、流行病等;三是旅游业基础设施造成的灾害,如空难、火灾、交通事故等。长期以来的旅游实践证明,前两种因素所产生的危机对旅游业所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第三种,也就是说受其它原因影响而波及到旅游业引起的危机要远远大于旅游业内部运作而产生的危机。

二、旅游危机的理论

旅游危机管理研究是近四十年来新兴的研究方向,并且这些研究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如自然科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引入了物理学中的“混沌论”,该理论认为一个简单的确定但非线性的联系可能导致十分复杂的时间轨迹。各个区间行为可能因为随机冲击带来干扰,并导致在时间和质量上的动荡和不连续变化。“蝴蝶效应”是“混沌论”的核心概念,它的假设是初始条件下的细微变化将导致终端事件的动态大变革,既认为初始一个小小错误,通过相互加强反馈的正向过程,可能导致将来一个巨大的错误。从心理学角度引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其内容主要是从个体角度研究个体由于旅游危机事件而导致的心理困境,通过加强“危机干预”来矫正其行为。从管理学角度,认为把防止组织衰弱和危机情况的管理,整合到规划、协调和指导组织,并作为一个经常的过程,危机管理不再是事后的,它是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管理。这些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在应对旅游危机时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从而使旅游业走出旅游危机所带来的困境。可是任何一个地方的旅游业遇到的旅游危机,虽有全球性的因素,如流行病,可更多的具有地方的因素,如恐怖事件、自然灾害等,因此处理这些危机要把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甚至民族关系等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找到行之有效的处理旅游危机的办法。

三、新疆旅游业危机的特征

1.高敏感性

旅游业是敏感的,这是旅游活动对外部环境合意性的要求决定的。从危机产生的根源来看,旅游业危机来自于旅游业内部和外部,旅游业外部主要是受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它行业所影响,只要这些因素导致出游可能性的终止,那么就会出现旅游危机。旅游业外部因素所导致危机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内部的因素。新疆较于内地而言,遭受危机的可能性要更高。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恐怖暴力事件发生多次,尤其七•五事件后,新疆旅游业突然终止,火爆的市场骤然降至冰点。

2.高风险性

旅游活动的产生需要内部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主要是可支配的收入、闲暇的时间、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外部条件主要是目的地的可准入性。这些内外部条件涉及范围很广,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就会导致出游机率的减少甚至停止。据初步统计,七•五事件发生后十天内,全疆旅行社共退团4625个,人数达20万人以上,几乎所有在疆的游客离开新疆。可是旅游行业却不能因为这些危机的可能性而放弃旅游的投入,这些投入包括资金、人才、设备设施等等。新疆旅游业的高敏感性导致其危机诱发因素的机会也要增多,而且这些危机不是旅游业自身造成的,对旅游危机的管理也很难依靠旅游业内部来完成,而是要纳入到整个社会来全面综合控制,因此存在的风险就要大。

3.突发性强

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公众意想不到、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也就是说,危机发生之前,很少有人意识到会发生危机。既可能没有人确切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发生怎样的危机,也没有人能确切预知危机的后果;既可能由一些小事引起,也可能根本没有任何先兆就引发了危机,它完全是一种突发性的巨大事件。如美国的9•11事件、SARS疫情的爆发、2004年印尼的海啸、5•12大地震等,新疆的七•五事件也是这类性质。事件发生后,旅游业急骤降温,在疆的游客立即终止行程,预订的团队几乎全部取消,欣欣向荣旅游景象瞬时进入“冰期”。而且七•五事件与新疆历史上的其他类似事件一样,骤起骤落,来得快,消失得也快。这种高度不确定性事件充分证明了新疆旅游业危机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

4.反弹能力强

旅游业不是脆弱的,这是旅游欲望的内生性以及旅游需求和旅游地吸引力的稳定性决定的。新疆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现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目前,新疆有知名度且已开发或纳入游览线路的旅游资源总量占旅游资源分类标准中基本类型的近80%, 覆盖7个主类,其中不少是全国独有或稀有类型。对于旅游者来说,只要新疆外部环境达到了可准入的程度,那么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导致新疆旅游业的迅速升温。如七•五事件两个月后,新疆部分地区旅游就已基本恢复到“七•五”事件前的水平。

四、新疆旅游业进行危机管理的视角

“混沌论”认为初始一个小小错误,通过相互加强反馈的正向过程,可能导致将来一个巨大的错误。那么我们进行危机管理的重点就是尽量使将来的这个巨大错误变为不可能或使这个错误的危害最小化。要解决旅游业危机,实质就是要培育市场环境,激活旅游市场,其基本点就是要恢复旅游者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恢复和提升旅游企业运作水平,恢复和保持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重建和提升新疆旅游形象。可是新疆旅游危机产生的因素有方方面面,所牵连的因素也错综复杂,所以政府是化解旅游危机的主角,是危机管理的核心。

1.危机管理的重点就是救企业

危机管理的目标就是恢复市场,市场是旅游业的根本,而企业是市场的主角。在旅游危机中,最受重创的就是企业。以旅行社为例,全疆有446家旅行社,这些旅行社大部分具有“小、散、弱”的特点,抗风险能力很低。危机的来临,旅游企业会顿时“无所事事”,七•五以后,旅游企业的业务量趋为零,旅游设施被闲置,很多员工被解聘,即使没解聘的员工也立刻面临生存的危机。一方面政府要在财政上给予支持,给企业及时输血,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流动资金的贷款,另一方面就是要减免税负。这种减免税负的程度和时效一定要与因危机而带来的损失相协调,也就是说这种减免政策一定要使旅游企业有能力在危机中尽快恢复过来。这既是保护企业的需要,也是留住旅游人才、保存旅游业发展强大后劲的必要措施。

2.树立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刺激需求的增长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告诉我们:因旅游危机带来的可能危险会使旅游者产生心理困扰而导致心理危机。一个个体会不会产生心理危机,不仅取决于他是否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基本供给的改变,更取决于他对自己应对困难情境能力的评估。所以心理危机不仅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而是他对自己所经历的困难情境出现的情绪反应状态。并且这种状态的范围在媒体的影响下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社会性的心理危机,这种社会性的心理危机产生后,真正的旅游业危机便产生了。由此危机管理的根本所在就是要树立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恢复旅游活动的产生。一方面政府要树立诚信的形象,通过媒体及时报告因危机事件而导致的社会秩序,以及在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干预下,危机演变的真实情况,从而增强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判断力,这对出游活动的产生会起到很大的影响。笔者去年8月份在新疆调研,一位来自于北京的旅游者说:“既然政府说可以来(新疆旅游),那肯定就没有(安全)问题,有问题的话政府会不让来。”从这位旅游者身上,我们可以判断,第一,他充分相信政府,第二,他通过媒体树立了对新疆旅游的信心。 另一方面要出台激励措施的政策,通过政府补贴、景区景点的价格政策、安排旅游休闲时间等项措施,在短期内迅速恢复短线旅游和疆内游,从而拉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政策实施的时限一定要跟市场相结合,也就是说这些政策的时效要与旅游者的消费信心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稳步实现旅游需求的扩大。

3.建立合理市场机制,保证旅游企业健康运行

旅游企业在危机中受到重创,那么在恢复过程中,各企业间可能会对客源市场展开激烈的角逐,一方面,旅行社、旅游汽车公司等企业会以降低价格来扩大客源,这样必然会导致旅游服务质量的下降。由此旅游政府管理部门应规范各类旅游经营单位的行为,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制度化的形式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对扰乱旅游市场的行为预以坚决打击,防止企业的恶性削价竞争,以及由恶性削价竞争所带来的服务质量下降,从而保证旅游需求的有序增长,最终保证旅游企业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旅游实体有可能对市场进行垄断,从而提升游客旅游成本。因此在非常时期有必要把旅游业的资本市场纳入到政府的管理之中。

4.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新疆的稳定不仅关系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新疆没有和谐的稳定环境,就不可能有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快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来解决。目前新疆总体经济有待提升,地区差异也很突出。近年来,这些差距没有缩小,个别地方还有所扩大。在调查中我们感觉这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不断产生一些极端主义分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要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让那些因贫困而被边缘化的人能够走上工作岗位,从而使他们生活能有所保障。因为这些人是各种犯罪、包括接受“东突”、疆独分子挑动而加入恐怖活动的基本人群。其次,政府应当建立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以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和处理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三,加强立法工作,用立法的手段维护群众的利益,同时也有力的打击犯罪分子,确保新疆社会的稳定。七•五事件后,新疆审议并通过了《自治区信息化促进条例》地方性法规,该条例就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关于禁止利用信息网络实施7种行为的规定,这为今后能够及时有效防控互联网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5.危机管理需要旅游企业积极应对

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的主体,是保证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因危机冲击而带来损失的直接承担者。为了保证在危机中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应该树立危机意识。作为旅游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清楚认识到: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任何事件都可能发生,更加重要的是他们要有意识的去了解危机发生后,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旅游市场的动态是什么等等,从而决定做出相应的应对计划,有组织地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为旅游的复苏做出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应该及时开展危机应急工作,积极疏散滞留的游客,妥善处理员工的安置,保持因危机而与外界中断的业务联系,维护好企业在业界的形象,重点是在危机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客源市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疆旅游业突发事件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并有它的独特性,所以在应对这些危机事件的时候政府应建立一套完整而特殊的预警机制。各部门,各企业应加强协调与合作,采取积极的措施才能从容应对,共渡难关。

参考文献:

[1] 谷慧敏:旅游危机管理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树民、温秀:论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预警机制建构[J].西北大学学报,2004(5)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析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开展

摘 要:当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自然的渴望逐渐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森林旅游得以快速的发展起来,不仅成为游客喜欢的一种时尚旅游方式,同时也有效的带动了林业的发展。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向往大自然,这就使森林生态旅游得以发展起来。森林旅游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但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使森林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前林业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林业保护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关系

森林资源是我国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动植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场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而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不仅会使林业的生态环境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旅游,使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实现林业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给林业带来的效益是远远高于生产木材的效益,而且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森林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给林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当地的居民受益,所以随着各项关于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的不断开展,有效的推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具有不可替代性,其自身也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如生态旅游活动具有原始性和自然性,其管理上更加生态化,旅游的内涵更加科学性,通过生态旅游可以使森林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生态旅游还具有较好的教育性和高知识性,可以使多方利益主体有效的参于进来。

2 森林旅游的重要地位

据一项统计分析表明,当前全球旅游人数对于森林旅游的向往开始不断上升,估计到2020年,森林旅游的人数将占全球旅游总人数的一倍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森林旅游的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我国对森林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森林旅游在我国还属于新兴的行业,具有较强的生机和活力,所以在未来的市场中,森林旅游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2.1 具备森林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旅游的创造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所以为发展森林旅游局提供了潜在的客户群,而林区旅游其前景较好,森林生态旅游能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到森林中,与大自然进行充分的接触。

2.2 在林区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

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业,使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得以有效和协调,有效带动了林区经济的发展。森林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而且其投资少,见效快,不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会带来较高的回报率。而且森林旅游具有较为广泛的辐射性,其关联性也较强,可以直接拉动地区各行业经济的增长,充分带动了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吸收了地方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社会更加稳定。

3 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

3.1 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

一是整合景点资源,充分的挖掘景区的旅游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同时加强零星资源和个性景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加景区的整体感,使景点之间实现相互补充,激发旅游可连续浏览的热情,同时在景区内还要设置一些景点群,充分显示出景区的文化底蕴,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整合季节旅游资源,让四季都有丰富优化的景点、景区,使游人来到大森林四季都是享受;三是整合旅游消费资源,按照不同消费群体的经济状况,可进入度、旅游市场辐射人口和消费能力,确定不同的旅游线路和消费层次。

3.2 搞好“三个统筹”

一是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在景区内应该根据季节的不同,而使景区的景点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在一年四季都各有不同,从而给旅游一种全新的感觉。同时还可以根据旅游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会议游、工业游、科技游、烹饪游、渡假游,采摘游,考察游,采风游等。

二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两手抓:一手抓旅游的经济产业功能的增强,迅速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提高效益的最大化;一手抓林业绿化覆盖面积的发展。

三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人流、信息流、物流,旅游业的发展是基于旅游资源的丰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源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

3.3 抓好生态旅游的管理

生态旅游的管理需做到如下几方面:(1)对于生态旅游的开发要切实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2)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规划工作;(3)严格控制旅游区内设施的建设量(满足游客基本需求即可,切忌泛滥)和

机动车的进入量;(4)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机制,细化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5)科学确定旅游区内的游客容量,并严格控制游客规模;(6)建立旅游区社会、文化、环境的跟踪监测系统;(7)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旅游意识;(8)大力倡导社区参与,实现生态旅游的群策群力。

4 加快推动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措施

4.1 解放思想,变资源为资本

对于一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在地方林业中是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也是最具有潜力的。在保护好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得天独厚森林旅游资源,已成为林业职工群众的共识,在发展森林旅游、变森林资源为森林资本同时,树立森林资源开发建设的新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品牌优势做好森林资源开发。

4.2 合理资源配置

一是搞好森林景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弥补单一林区自然景观单调的不足,实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整体优势。

二是加强森林景区与其它自然景区之间的纵向联系,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弥补森林旅游内容欠丰富的不足。如文化美食节、峡谷探险、漂流等,丰富森林旅游的内容和内涵,并向更广泛的生态旅游扩展延伸。

三是探索森林旅游与林区农户相结合,弥补森林景区吃住条件不足。观森林景,林区吃农家饭,憩林区农家园,悦游客心。

4.3 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森林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森林旅游面临着森林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森林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对森林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调研,结合林业管理局实际制订出森林旅游管理措施。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生态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5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得以较快的发展,这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行为,游客在旅游中充分的享受了大自然并了解了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当地的人文特征,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和自然与人为生态资源都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当地的居民和管理机构在这种特殊的旅游行为中享受到经济效益。所以生态旅游的开展有效的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森林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基地,但任何旅游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态旅游也不例外,在生态旅游开展过程中,对于森林资源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正确处理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在森林资源环境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扼制其消极作用,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根辉.论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林业调查规划.2010.35(5)6.

[2]侯艳伟.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作用.管理观察.2010(13).

[3]王慧玲.浅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吉林地质.2008,27(2).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