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2017-06-14

写作是写作主体的思想、情感、人格、精神等品质由内隐到外显的表达过程,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考查手段,因此在高考语文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写作(70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及点评:

今年上海高考的仍然是材料作文,但是命题在形式上向全国高考卷靠拢,出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端倪,让学生大跌眼镜。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想要写好这篇作文,立意的深度是关键,除了表明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外,仍需要反思和方法,这和上海老师们一贯训练的思辨思维、逻辑思维一脉相承。

从材料特点来看,材料立足于社会现象,是要求学生对“评价他人生活”这一社会现象的再思考。

详细分析材料中的命题逻辑,其实不难发现,材料中已经隐含了很多可以写作的要点。第一,在开头就提到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标志着这是一则非常“接地气儿”的材料,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之前上海高考作文的材料,大部分都是哲人说、著名影视文学作品说等等,很少立足社会现象要求学生分析。第二,接下来的两句话其实是在说“评价他人生活”的前提条件,一个是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大家看到,一个是人们的评价越来越常见,那这样的两种现象是如何导致的呢?同学可以把它分成如上两个层面分析,则更加能够增强这篇作文的层次感。第三,说影响,材料中只是说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具体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没有说,这就给同学留下了正反两方面的写作空间,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思辨性。最后,再给这个材料冠上“任务驱动”的帽子,体现了高考命题人对全国高考的关注和借鉴,同时,让这则作文更像是一个给材料的话题作文,拓展了学生思考的维度和写作的角度。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其实,今年的作文命题是有一定的“先兆”的,先是去年全国卷一要求考生针对“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时打电话”这一社会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设置了“任务驱动”,再是近两年上海的模考题中流露的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如2015年静安区一模、2016年浦东新区一模、2016年杨浦区二模等。

以往的上海高考强调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体现了哲学思辨性等等,通常是这种看上去非常“高大上”的话题。而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则更增添了一丝“烟火气”,从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入手,从同学们身边唾手可接触到的事物入手,为什么这么说呢?材料中说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同学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吧,也正是这一点为“评价他人生活”营造了“温床”,继续想一想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微博、新闻直播、自由评论的环境等,都是同学们可以选择写作的素材。所以对同学们来说,这个作文的写作“门槛”不高,同学们都有话可写,那评分的依据就在于学生思考力度、语言分析能力和论证思维了,从这一点上来看,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匠心别具。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关键词就是“评价他人的生活”,要求考生针对当今社会的这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认识。这个关键词非常容易看到,所以今年的材料作文审题难度很低,因此,要与众不同、要鹤立鸡群就需要在立意上下功夫。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考查的本意:这个题目应该是上海在连续多年高冷之后对人世间的回眸。既然提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讲到当下社会的重要现象,自然是希望同学能更多地走出自己所埋首的书堆,睁开眼睛仔细、深刻地审视当下的社会,提出自己的灵思,包括批判与建议。因此,这一点是同学一定要做到的。

然而,如果完全只是立足当下、就事论事,那么,作文容易显得相对单薄,且时政评论的气息会盖过一切。因此,更高妙的立意还应该贯通古今,也面向未来,才能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立体。归根结底,一篇高考作文,不论题目走的是什么路线,考生文章风格走什么路线都是没有被限定的,我们还是自由的,只是这片自由更宽大,如果我们可以在思辨上走得比较深远,在语言和素材的使用上比较文艺,在逻辑结构上非常清晰,那么,我们的考场作文还是所向无敌。

立意角度分析:

1、一般来看,我们可以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原因是我们是言论自由的(“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伏尔泰)。

2、高标来看,我们去评价他人,需要注意什么(资格为何,条件为何)?

A.不要“道德绑架”,要去尊重别人?有的人去行善去帮助别人,但却被披上华丽的道德外衣,一旦他停止行善,反而收到谴责(很多被资助的贫困学生,在长久被资助的惯性之下,认为资助者对自己的资助是应该的,资助一旦停止,会对对方加以漠视或指责eg丛飞)

B.不要“说风凉话”,自己生活优裕,却指责那些于水深火热中生活的人?“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焉知我之不知鱼之乐”

C.要平静、理性、负责?经济学家茅于轼在网路上发表自己的一些特别的看法,几乎每次都被疯狂的网友狂轰滥炸,这种狂轰滥炸并非就事论事,而是人身攻击。就观点本身有不同见解,完全可以理性探讨,用从众的情绪淹没理智,才是幼稚之至。

3、评价他人的影响

A.个体?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B.社会?引导社会舆论,充满正向的能量。理智、客观、公开、公平,在思想上,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只制造一些让人绝望、不知所措的废墟;在审美上,要去欣赏真正的艺术之美,让每个个体的存在都能充盈美的享受(如魏晋时代对于外形之美的追求——掷果盈车;对风骨之美的推重——顾视日影,广陵散绝)。

此外,马斯洛人生需求层次的最高层从自我实现变成了自我超越,从正面来看,评价他人是自我超越的重要途径。

可用素材推荐:

梭罗: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

萧伯纳:诸般美德首选沉默,它能让你窥见他人的缺点,同时掩藏自己的不足。

言论自由“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道德绑架——前段时间热议的高铁小姑娘让不让座的问题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就像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沙漠里勇敢前行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包里还有壶水吗?

《月亮和六便士》:面对地上的6便士,和夜空中最美的月亮该如何选择。

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已经不缺批判辱骂,不缺弱肉强食,缺的是独立思考和理解宽容。

总的来说,因为本则材料没有明显的观点倾向,评价他人的生活,时好时坏,见仁见智,同学需要做的,依然是从你的思维纵向和文笔横向上去征服阅卷老师。以上的提纲,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思路,同学可以从里面挑选自己特别有想法的部分展开来写,注意思想的深广度,也注意时空的涵盖面。如果有特别的思维亮点,一定要清晰显眼地呈现出来,奔跑的独特的又切题的思绪本来就是加分的利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