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2016-12-08

初三语文的学习,需要多下时间和功夫,牢固掌握知识点,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成绩更上一个台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语测试卷,供大家学习参考。有空抽时间温习一定有收获。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自主学习测试卷(附答案)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赦免(shē) B.魁梧(wú) C.讹诈(ã)

窘迫(jiǒng)

供应(gōng)

强词夺理(qiǎng)

浑身瑟索(sâ)

鞭笞(chì)

并行不悖(bâi)

挑拨离间(jiān)

D.谬论(niù) 修葺(qì)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轮美奂 大事渲染 再接再厉 情枉法

C.绿草如荫 偃旗息鼓 怨天尤人 屑置辨

3.下列加粗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军坚守阵地一天一夜,牺牲惨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后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B.这个扫街的老妈妈的劳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

C.北国人民连续30年用他们坚韧不拨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培植了这道宽达100公里的防护林,阻止了沙漠的南侵。

D.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对下列广告语进行成语复原。(8分) A.天“尝”地“酒”(白酒广告) C.“颐名”惊人(服装广告)

B.有口皆“杯”(啤酒广告) D.妄自菲薄 负隅顽抗 不B.陈词滥调 混然一体 徇

D.“咳”不容缓(药品广告)

5.将短文后的四个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蓝天白云、飞流激湍, ,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语、春水潺潺; ,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 ,你尽可把玩深尝,品评自娱。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A.①③④②

B.④③②①

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乐。

D.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1分)

天地间的老树

①我爬过砖墙,奔向这梦境般的前方。

②氤氲的雾中,院子的红墙若隐若现,像一条飘带。那两棵巨树,我觉得他们用有着巨大磁力的臂膀在召唤我。

③走进院墙,我看见了院子里的旗杆,这是一所学校,是一所由古庙改建的学校。院子很大。前面是个广场。广场两边是恢宏的大雄宝殿。门梁上还保留着精致的雕刻:桃园三结义、关公战文丑等等。这是学校的教室。东边呢,是一个古老的对台,对台略显破旧,但它的每一处设计都显露出民间艺术的智慧和魅力。

④两棵擎天的巨木便矗立在这教室与对台之间了,抬头看,树干有四五层楼高,树冠如两片绿色浓云,覆盖了大半个操场。这是两棵古樟,粗壮的树干上仿佛有龙鳞环盖,树周围的地砖高低不平,地砖的缝隙里,突起大树虬结的根茎,它们互相纠缠着,在院子里延伸。我想,这些发达的根须,是一片地下的森林。

⑤我走到树下,那里有两张藤椅。我坐下来,抚摸着椅把手,感到有落蕊在我脚下,软软的。

⑥一阵和弦响起,只见那对台上的木门缓缓打开。出现在门口的是一个瘦小的老人,他有着满头雪一般的白发,白发下的眸子很亮,目光逼人。他拄着拐杖向我走来,微笑着问道:“同志,你——你是记者吗?”

⑦“不,我是摄影的。”我想他一定注意到我胸前的相机。

⑧“噢,是摄影,那也是可以让人看到的。那你就多拍一些,一定要多拍一些。这里的建筑都是清代留下来的,很有研究价值。”他一边说,一边指着那大殿、那戏台,“再不拍,怕是要永远没有了。”老人的眼里,掠过一丝忧伤。我不解地问道:“这院子,是你管么?”

⑨他没吭声,缓缓坐到另一张椅子上。

⑩老人是小镇本地人,从小便对古建筑有着极浓的兴趣,并为家乡存有完整的建筑而自豪。中学毕业,他考上同济大学建筑系,大学毕业时,原说家乡缺少教师,便毅然放弃留学深造的机会,从大上海回到了山间小镇。在这儿,陪伴着他最喜欢的古殿和古戏台,当了四十年的教师。这里,他也做了四十年的斗士。

11“文革”期间,这里的年轻人成群结帮,砸掉了祖宗留下的东西:佛像、匾额、牌坊、老屋……这是毁灭文化,是犯罪啊!他急了,急到奋不顾身和六个红卫兵搏斗。那是一场用生命保护文化遗产的搏斗,红卫兵要推倒一堵布满雕刻

的砖墙,他站在墙壁前,大声呼喊:“你们先把我打死,再拆这堵墙。我活着,你们休想这么干!”六个失去理智的红卫兵一起扑上来,有人向他抡动了铁锹,他的热血随着一段被切断的手指反溅到古老的砖墙上。他倒下,背后的砖墙也倒了半边。这半堵墙,如今还在,砖雕中的人物如果有知,该记得当年的血战。

12直到今日,他的举动在全镇上仍然无法被所有的人理解。镇上的人为了

创收,已砍尽了前几座山的树林,挖尽了山石。剩下的老宅也多被拆除,老宅的土地被出卖盖起一座座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工厂。

13“现在还这样发昏,简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了!”老人用拐杖重重地叩击

着地上的砖石,惊飞起树上的几只山雀。树沙沙响着,仿佛也在随老人一起激愤。老人掀起裤腿,膝盖上有两个血红的疤痕。为了保住这校园的古建筑,保住这两棵上百年的古树,他在镇上跪了一天。他说:“我这样做决不是低声下气乞求,而是为正义的事业请愿!只要我的老命还在一天,就一定要让上学的孩子们有个自然美好的空间。”

14望着他那发红发涩的眼睛,我也感到自己的眼睛发热。

15太阳已经跃上中天,利剑般的光芒是那么辉煌。我提议为老人照张相,

他拄着拐杖站起来,微笑着面对我的镜头。

16大树底下,立着一位老人。

17我觉

得 。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3分) 发涩( ) 擎天( ) 氤氲( )( )

2.给最后一段填补一个恰当的结尾。(4分)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怎样理解?(4分)

4.第⑩段简述老人的履历,其用意是什么?(4分)

5.《天地间的老树》一文引发你哪些思考?(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9分)

两个鱼罐头

①住院那段时间,我时常到医院附近走走,既是散心,也是锻炼。

②医院坐落在城乡结合部,出医院门右拐,行约数十米,是一家小食品店。食品店的门面约十米长,开架供货,顾客可以走到店堂里挑选。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一口江西口音,和和气气的,给人很容易接触的感觉。散步时,我就时常到店里来看看,与老板说说话。

③也许是人流少的缘故,每次到店里来,总觉得生意还是蛮清淡的。老板穿一套并不合时的灰色西装,花领带与衣服不很相配,系得也不好,时常歪在一边。去的次数多了,老板有时就跟我叹苦经:租金高、客人太少、生意难做。但苦经叹是叹,脸上始终是平平和和的。

④那是快出院的前一天,我到了店里。老板在整理货架。店堂里,只有一个小女孩,默默地站在货架前,她大约五六岁,瘦瘦的,穿一身淡碎花的衣裤,头发有些蓬乱,似有几天没梳理过了,正看着,老板过来,弯腰问小女孩:“小朋友,看好了吗?要买什么?”

⑤小女孩转过身,怯怯地,忽闪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张张嘴,没说话。 ⑥老板和善地对她说:“你先看吧。”回头,轻声告诉我:她家里有人在这儿住院,她常来的,但从没买过东西。看到他这样友善地对待一个不买东西的小孩,我说:“你人不错。”他说“做人嘛”。正说着,小女孩似乎选定了物品,问:“这能买吗?”

⑦小女孩手指的,是一排罐头。但那里,既有鱼罐头,也有肉罐头。老板走过去,俯身问:“鱼罐头,还是肉罐头?”“鱼。”小女孩轻声说。“你买这鱼干吗?活鱼营养好。”我说。“妈妈病了。我们是山里的,妈妈没吃过海鱼。我想让妈妈吃吃。”

⑧小女孩轻轻的话语,让我感动,老板显然也是受了感动。他问:“你想买哪种?”“不知钱够不够?”小女孩说。

⑨我抢着说:“你别管钱够不够。你说,你想要哪种?”

⑩“我想要这两种,”小女孩用手指点点两种鱼罐头,“可钱,好像不够……” 11她点的罐头,一种是凤尾鱼,另一种是豆豉鱼,标价分别是七元三角和五元三角。

12小女孩边说,边从裤袋里抽出手,张开。她那只小小的手里,躺着六枚硬币:一枚一元的,两枚五角的,一枚一角的,一枚五分的,一枚一分的。硬币上,粘着孩子的汗,有些潮,还有一些泥垢。

13这才是多少钱呀!可对一个山里的孩子,对一个母亲病着的孩子,这些钱,就是她全部的积蓄和财富了,也不知她攒了多久才积下的。

14我把手伸向了装钱的口袋。老板用手势制止了我,轻声对我说:“别伤了孩子。再说,还用你来?”他笑对着孩子,张开手:“来,给我,我数数,看够不够。”

15他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钱,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地计算着。算完,高兴地抚了一下小女孩的头,说:“你还真行,钱刚刚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说完,他从货架上取下了一罐凤尾鱼和一罐豆鼓鱼,用塑料袋装起,交到孩子手里,说:“好孩子,快去,给妈妈送去吧。”

16此后不久,我就出院了。

1.本文主要写的人物是谁?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2.第③段和第④段都运用了外貌描写,描写的作用各是什么?(2分)

3.第⑥段画线的句子中作者使用了“似乎”一词,从语言表达和上下文联系

两个方面答出它的作用。(2分)

4.第12段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小女孩共有多少钱而详细地列出她手中的

硬币?(2分)

5.老板明知道小女孩的钱不够为什么还“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地计算

着”?(2分)

6.本文在内容上有许多照应的地方,请指出其中的两处。(4分) (选自《读者文摘》2003

7.文章显然略去了结尾,请用抒情性议论给文章加个结尾。(不超过50字)(5分)

三、创新作文(40分)

“钱”在生活中人人离不了。有的人贪钱,但有的人看不起钱;有的人想方

设法得到钱,但有的人到手的钱却不要。请以“钱”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小说)。

要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主题深刻,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B 点拨:A项中“赦”应为“shâ”,C项中“笞”应为“chī”,D

项中“谬”应为“miù”、“间”应为“jiàn”。

2.A 点拨:B项中“混”应为“浑”,C项中“荫”应为“茵”,D项中

“辨”应为“辩”。

3.D 点拨:应为“事半功倍”。

4.A.天长地久 B.有口皆碑 C.一鸣惊人 D.刻不容缓 点拨:对成语的

书写要准确无误。

5.C 点拨:要联系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二、(一)1.sâ qíng yīn yūn

2.如:他像一棵更高更大、更有生命力的大树,屹立在天地之间。

点拨:将老人与树联系起来,意思对即可。

3.其一:古树起了防止水土流失的环保作用;其二:古树具有文物价值。

点拨:从“森林”一词考虑,想到它们的庞大,再考虑其作用。

4.简述老人履历,是下文老人的行为、思想认识、道德境界、胸怀情操等的依托,有了该段对老人的介绍,才使下文情节显得真实可信,另外,老人的履历也激起读者对他的钦佩与同情,更痛恨那些“发昏”的人和事。 点拨:该段是插叙,从插叙的作用上去分析。

5.如:我想到既然有这样视树如生命的人,那么我们应该人人去保护树,保护我们的家园,与那些乱砍滥伐者作坚决斗争。 点拨:可从多角度考虑,意思对即可。

(二)1.老板 善良 点拨:判定谁是主要人物要联系文章的主题,老板用他的善良为小女孩撑起了一片晴空。

2.第③段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老板的生意不景气、经济状况不好,为后文“慷慨”成全小姑娘作了铺垫;第④段的外貌描写显示了小女孩的困窘处境,与她“妈妈病了”相照应。

点拨:外貌描写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①反映人物的处境和状态,给人留下感性印象;②折射人物的心灵,为主题服务。

3.从语言表达上看,“似乎”带有猜测的意味,表示判断不确定,这比较符合当时的情理;联系上下文看,前文说小姑娘“从没买过东西”,后文又“不知钱够不够”,“似乎”也写出了小姑娘犹豫的心态。 点拨:要提高对词语的品读能力。

4.把小女孩手中的钱清清楚楚地列出来,突出其少得可怜,与罐头的实际价格相差很远,这也为后文突现老板的行为作了很好的铺垫。 点拨:此题意在考查揣摩语句和品读细节的能力,要注意作者的暗示和感情倾向。

5.因为老板不想让孩子知道钱不够,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 点拨:该题要联系上下文考虑,上文已提到老板的“平和”“友善”“受了感动”,可见老板是细心、善良之人。

6.第③段“生意还是蛮清淡的”,与第④段“店堂里,只有一个小女孩”;第⑥段“她家有人在这儿住院”和第⑦段“妈妈病了”。

7.如:“从那以后,我虽然再也没见过那小女孩和老板,但正是那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人让我清楚地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应该如何做人。那老板的生意该红火了吧,那小女孩的妈妈该痊愈了吧——这千千万万最普通的人啊„„”

点拨:解答该题首先要想到的是议论在记叙文中的主要作用:揭示文章的主旨或事件的意义,题目要求“给文章加个结尾”,可见是揭示文章的主题。其次,要把握答案的语言要求,是以直接抒情方式发表的议论;再者,记叙文的主题意义主要从所叙事件和所描写人物的行动、语言中表现出来。

三、作文思路: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首先要根据话题确定要写的内容,是讴歌生活中鄙弃钱的人呢,还是斥责那些贪利者,抑或二者均有呢?想好了内容,再由内容拟定标题,标题要能体现中心事件。另外要求写成记叙文或小说,这就明确了文体。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要鲜明,可适当运用一些描写方法,从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主题。

例文: 这些不要钱 刘丹丹

大集那天,以往热闹的小街热闹非凡,一个戴着红领巾的男孩儿提着空筐,不时地皱起眉头,左看看,右瞧瞧,急匆匆地穿梭在人流之中。(点评:设置悬念。)

一个老汉挑着两只大竹篓,气喘吁吁地来到集市上,放下担子大声吆喝起来:“鲤鱼!卖鲤鱼!新鲜的鲤鱼……”听到老汉的叫卖声,人们“呼啦”一下围了过去。霎时,老汉的周围便形成了一道人墙。那个提筐的男孩儿,也循着声音,随着人流跑来。无奈,他力气太小,只能眼巴巴地站在人墙外面,焦急地搓着冻得发红的小手。那老汉边称鱼边收钱,忙得不可开交。(点评:为下文埋下伏笔。运用“借代”的手法。)

在人墙外面,一位“啤酒肚”正在冷冷地观望着拥挤的人群,发福的脸,就像刚出锅的热馒头。当他看到老汉篓里只剩下六条鱼时,便冲着老汉嚷道:“老头儿,剩下的我全包了!”说完便掏出四张“大团结”。好不容易才挤到篓前的男孩刚捧出一叠零钱,见此情景,愣住了。接着,他苦苦哀求:“老爷爷,您就卖给我吧!” (点评:描写形象,语言粗俗。)

老汉看看孩子,又看看大人,用商量的口吻说:“你俩每人买一半好吗?”“我说包了,老汉你快称啊!”“啤酒肚”口气不容臵疑,男孩儿一听,可急了,一下子抱住老汉的胳膊,恳求着:“爷爷,您行行好吧!俺老师有病,刚做了手术,人家说鲜鲤鱼能补身子……”“啤酒肚”不耐烦地晃晃手中的大团结,说:“我买鱼送人,买六条,图个吉利,办事顺利。老头儿,这是钱,这鱼不用称了!”他边把钱往老汉兜儿里掖边往包里装鱼。男孩儿急忙把手里所有的钱都塞到老汉

的手里,急切地说:“爷爷,这是我们全班同学凑的钱,您就卖给我两条吧!”孩子的小脸儿都急红了。(点评:小男孩的出现,争执激烈。揭开悬念。语言真挚恳切。)

听到这里,老汉的脸色严肃起来。他把钱还给“啤酒肚”,夺过装好鱼的包,哗——将鱼全倒在小男孩筐里。男孩又惊又喜,感激地说:“爷爷,谢谢您了,给您钱。”老汉将这一大把零钱装进孩子的口袋说:“孩子,鱼是自家养的,这些不要钱了,送给你们老师吧!”说着,边转身挑起担子边说:“孩子,我儿子也当老师,我一定让他好好干!”男孩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点评:形势急转直下。老人的高尚在此揭示出来。)

在场的人看看老汉,看看小孩儿,有的跷起了大拇指,有的啧啧感叹。(点评:结局圆满。)

总评:读罢此文,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首先是社会上尊师之风正在悄然兴起,使每一个为师者感到欣慰,这便是文章的主题。再就是人物刻画:赤诚淳朴的小学生,傲慢狂妄的“啤酒肚”,爽朗真诚的老汉,一个个在我们面前跳动。出人意料的情节,令读者回味再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