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蟋蟀的文章

2017-04-05

我们每个人都有玩过蟋蟀,蟋蟀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玩具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描写蟋蟀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描写蟋蟀的文章1

每年的这个季节你总是不期而至,来到我的阳台上。蟋蟀,我的兄弟,也许你最了解我,在秋,在夜,你着一身黑色的晚礼服,在我最最孤独落寞的时候,漫漫长夜,反复咏叹着一只抒情的旋律!

蟋蟀,你这夜的歌者,你是否为黑夜而咏叹,还是为长夜难眠的我抒怀,我的歌王,你清脆嘹亮的声音早已抚慰了我的灵魂,我常常伴你的歌声入眠,你的歌声像一支安魂曲,令我灵魂得到安顿!

我每天晚上都会搬一把竹椅来到阳台上,倾听你那来自天籁的声音,欣赏你纯净的音质,宽厚的音域和金属般的音色。每每,我都想放开喉咙,用我那美声的音质和你一起高歌。我是多么的快慰!

也许你也寂寞难当,很难找到知音,因为你的歌声只在我们的夜晚唱响,而且,见仁见智,莫衷于是。你为什么远离白天,是不喜欢虚伪的赞颂,还是远离人云亦云的互相吹捧,于是你选择了独唱!

蟋蟀,我的兄弟!你唱吧,有菊兰梅竹相随,有清风明月相伴,有我,夜夜用心灵倾听,你的歌声会更加清脆、嘹亮。蟋蟀,我寂寞相知的兄弟,你唱吧、唱吧,唱累了,就饮一杯菊花佳酿……

关于描写蟋蟀的文章2

古人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说法,这个说法很好,于静中见动,则显得静得更静;动中见静,则动得更有趣味。说蝉,鸟,似乎与主题有点偏远。还是回到正题,谈起这个话题,实在是与今夜窗外一只只“唧唧”不停地鸣叫的蟋蟀有关。

这是一个雨后的宁静的夜晚,淅淅沥沥的秋雨刚刚停下了脚步,欢唱的蟋蟀们就一个一个陆续登场了。古人讲“一场秋雨一场凉”,可这才是入秋的第一场雨,蝉儿好似还是昨天的主角,它们的欢唱还刚刚停留在耳膜里,还未散去。那夜蝉的嘶鸣还能使人感到“清风半夜鸣蝉”的诗味,可是在今夜里它们就不知遁逃到哪里了?窗外挡不住的一阵阵的蟋蟀的欢鸣闯进耳房。

与蝉儿聒噪声里带来燥热的感觉不同的是蟋蟀的阵阵沙鸣里,给人们带来是阵阵的清秋味道。清冷,清疏,清静,清凉,也难怪它们的学名叫促织。促织,顾名思义,就是赶快加紧织御寒之衣吧!于是,干脆也有文人把蟋蟀们称为“促织妇”,这个称呼似乎更为形象。在农耕手工落后的生产力时代,“促织妇”的鸣叫也许还真能提醒妇人们赶快为家里老小织御寒之衣吧!可是到了现在机器大生产的时代,还有谁去关心它们的鸣叫呢?也许除了一些稍有些文化常识的人还懂得些它们鸣叫声里的意义,恐怕大多数的现代妇女们早已经对它们的“唧唧”鸣叫声麻木了,有谁还会产生那么一点紧迫感呢?天凉了,好吧,衣柜里有的是去年的秋服,觉得不好了,好吧,去商场买上一件吧!你看,这是多么的方便,哪能让她们产生紧迫感呢?

而能让产生紧迫感的人是谁呢?是那些如今坐在学堂里日夜奋发的莘莘学子;一年一度的大考刚刚谢幕,而新的一届的冲锋就要即将吹响。《诗经》有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循声谛听那一声又一声紧促的鸣叫声时,我们难道不能感到时间的分分秒秒的流逝吗?而蟋蟀的那一声又一声的鸣叫,不是在向我们暗暗地提醒吗?时序流转,学子的书页在蟋蟀的阵阵欢鸣声里一页一页地翻过;就像在蟋蟀的鸣叫声里,农人们在忙忙碌碌地收秋,打秋,种秋一样,把刚刚收获了的土地耕耘了一番又一番。

蟋蟀声里秋味浓。秋天正是读书的好时节,天凉,夜静,书香,正是良士奋发有为,争分夺秒不能蹉跎岁月的黄金时节。古人也以“秋士”称呼那些惜时如金的士子,不仅秋天似乎让人们头脑清醒,看到花红柳艳了一个春夏,马上快要结束了,更让那些敏感有为的人们感到自己的一生似乎也似这秋天一样,不再努力也就进入了暮年,故而让这些秋士生出一层人生的悲意。

蟋蟀声里秋味浓,就让我们在这声声“促织”的声音里加快追赶的步伐,在这天凉夜静书香的好时节里拼命地读书,在秋已到深处的斑斓里播下玫瑰色的梦。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若果是真要知秋,品秋,懂秋,那就在这声声“促织”的蟋蟀声里追赶吧!

关于描写蟋蟀的文章3

两年前的一个深秋之夜,工作之余,我独自到大操场上去散步。

稀稀疏疏的一场秋雨过后,晚晴的天气让人明显地感到冬令徐至、寒意渐生。不过,此时此刻,也有一番别样的诗情画意:空气清新、淡烟迷离、月色朦胧、树影绰约,沿荷塘的一围垂柳下,已经有一些凌乱的枯叶了。伫立静听时,还能不时地听到扑扑簌簌的落叶声。

是啊,整日劳形于案牍,几乎无暇留意物换星移,不知不觉间,又是红藕香残、秋意阑珊了。

走过操场围栏旁边的时候,我听到草丛里传来断断续续的虫鸣。在如此菊香盈庭的季节,在这般静谧平和的夜晚,草间虫唱,是再也平凡不过的事了。可是,我隐隐感觉到这个晚上有些特别,侧身细听,其中一只蟋蟀的叫声格外清亮、不同凡响。我心头微微一震,立马意识到:这不是一只寻常的蟋蟀。

夏秋之夜,我很喜欢聆听“东篱蛩声”。由于校园里绿地、草坪、竹园、树丛不少,又加之傍河临水,故而蟋蟀特别多。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时分,路面上就已经有蟋蟀们开始呼朋唤友地活动了。我每天晚上上下班都要途经的两道绿篱之中,就藏有不少蟋蟀,那叫声,真可谓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所以说,我差不多能通过蟋蟀的叫声来识辨其种类。

当时,我心中顿生一丝闲情逸致,想捉一只蟋蟀置于案头,便于窗间停砚之时品赏把玩。由于夜色暗淡、缺少灯照,因此未敢驻足惊扰,只是蹑手蹑脚走了过去,而把发出声响的方位,记得详详细细、真真切切,暗想:如果有缘,明天一早,你就成为我的“红袖”了,我“秉烛夜读”的时候,劳驾你为我“添香”吧。

兵贵神速,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急急忙忙“故地重游”并按图索骥地展开“拉网式”排查。一番辛苦没有白费,我终于找到了这只蟋蟀。可能是酣梦未醒,也可能是不耐惊吓,抑或是雍容有加、临危不乱,但见它一动不动地匍匐在草叶下面,面对突如其来的“围剿”,显得漠然视之、无心回避。我小心翼翼地分开草丛,稳稳当当地将它捉住。不出所料,我先前的判断得到确凿地证实。

这只蟋蟀通体黝黑,身长寸许,头部浑圆而硕大,触角柔韧而修长,大腿粗壮而有力;腹部丰满,牙齿刚健;双翅收拢,尾巴直挺。的确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帝裔贵胄”!我心中喜不自胜,随即给它命名,曰:玄衣王子。

随之,我找到一个透光度很好的且带有盖子的塑料水杯,在周围和底部钻了几排透气孔,然后在杯子的底部铺了一层松软的泥土,上面又撒了一层薄薄的细沙。我觉得我是既科学又谨慎地设计了“王子”的“下榻”之处,与它平素的生活环境很是接近。为了防止沙土过分干燥,每隔一段时间,我还要更换其中的一部分,让它感到隐身的沙土既熟悉,又新鲜。

根据蟋蟀的饮食习性,我每日都要精心挑选一些白菜心,分开叶片,洗净晾干;把鲜嫩的红萝卜切成碎片;有时也从外面挖回来一些草芽草根,然后摆放在杯子内壁的四周,以便让它既能很容易地觅食,同时又能感到自己的生存环境十分幽静与安全。当然,保洁工作也是每天必有的任务。

开初的一、两周里,“王子”还能蹦蹦跳跳,正常进食,兴高采烈时,还能舞弄一阵子“花拳绣腿”,不时地发出激昂而短促的“蛐蛐”声,夜间更见其活跃。屋内墙角也隐藏着夜游的蟋蟀们,它们不知何时偷偷溜进来的。当室内安静下来的时候,“王子”也与外来的蟋蟀们且歌且舞、遥相呼应。这种纯朴而酣畅的情致,也常常浸染着我的心绪,与我飘扬的灵感,产生奇妙的谐鸣。

我于书韵墨香之中,营造了一种“寒蛩如织”的闲散而古雅的氛围。那段日子里,我时常出现的疲惫和忧郁的心情,也开始舒缓起来。

可惜好景不长。大概过了一个来月,“王子”渐渐地沉默了。整天看上去懒洋洋的,无精打采;神情呆滞,兴致衰减;进餐量也日见其少。我动了恻隐之心,是该把“王子”送回“故里”的时候了。“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啊。或许,它想家了吧。

是啊,自由之于生命,正如水土之于花草,一旦失去,灵性,就会慢慢地衰败,乃至最终凋谢。何况不少时候,孤独和寂寞,也是生命最危险的杀手。

立冬没多久的一天早晨,当我像往常一样打开水杯的盖子,前去探视“王子”时,我惊讶地发现:它仰面朝天,直挺挺地躺在那里。它竟然死了,而且就死在我决定让它离开牢笼的时候。

正是由于担心寒冷的冬天对它不利,我才迟迟没有做出让它回归自然的举动。是我的优柔寡断和多余的慈悲心理,令它招致灭顶之灾!我,追悔莫及。

在这里,幽禁于方寸之间,也许缺少阳光的和暖、空气的纯净、泥土的温润、雨水的甘美、草根的香甜;也许更缺少野居的散逸、心神的悠闲、群体的亲情、朋伴的爱抚、歌吟的自在。生命的内涵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命的鲜活,离不开滋养万物的沃壤和心与心沟通的族群。万般生灵如此,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诚然,天然之美,可以引发爱慕之情,然而世间的一切美丽,只能或近或远地守望,不能随意地亲抚、依偎和拥吻;更不能肆意地攫取和占有。生活中,有一种致命的伤害,其实正是来源于深沉而自私的爱。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它,就应该松开你那一双紧握它的手。

生命之花啊,只有顺应天理、无拘无束地展萼吐蕊,才能绽放出一瞬间的绝美!

……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