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谈一谈金钱观

2017-03-31

金钱观是是个体关于金钱认知、金钱情感、金钱行为三方面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论文:谈一谈金钱观,希望你们喜欢。

政治论文:谈一谈金钱观篇一

从 《全元散曲》 看元人的金钱财富观

摘 要: 作为元代最重要文学体裁之一的散曲,充分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状况与元人生活面貌。《全元散曲》中涉及金钱财富的散曲,语言直白坦荡,可见元人对待金钱财富的一般态度。按对金钱财富的渴求程度,归纳了唯金钱是图、挥霍钱财以享乐、对金钱财富淡漠等三类主要的对待金钱的态度,并分析了不同金钱财富观念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 《全元散曲》 金钱财富观 道教文化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致力于“义利之辩”,追求道义,视金钱如粪土;管仲“衣食足然后知荣辱”,肯定了财富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挥金如土以求快意人生。金钱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但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却不尽相同。元散曲以其直切俚俗的文字呈现了元人对待金钱的态度。

一、从《全元散曲》看元人对待金钱财富的态度

(一)唯金钱是图

《全元散曲》中有两类“唯金钱是图”的人物形象,一是妓女,一是“娘”。《全元散曲》中涉及妓家的曲子为数不少,既有咏妓、赠妓的曲子,也有表现妓家女贪财无情的曲子。如:

无钱难解双生闷,有钞能驱倩女魂,粉营花寨紧关门。咱受窘,披撇见钱亲。

沾花惹草沙中俏,傅粉施朱笑里刀,劝君莫惜野花娇。零落了,结果许由瓢。

曾瑞【中吕・喜春来】《妓家》

花刷子拽大权,俏勤儿受熬煎。又待趁风流成就了好姻缘,又待认没幸看钱面。

爱贤,爱钱,两件儿都从伊便。爱贤后谁强如李亚仙,爱钱把冯魁缠。敬富嫌贫,贤愚不辨,想苏卿也识见浅。当时你眼前,若选,谁后似双知县。

曾瑞【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劝娼》

古典文学各类体裁中不乏咏妓之作,文人笔下的妓家女,多至情至性者,虽坠入风尘,却少铜臭味儿,而这几支散曲中的妓女形象却是嫌贫爱富,只见钱亲,两首散曲均从从嫖客视角出发,以浅白的语言展露了妓家女“唯金钱至上”的金钱观。

宋方壶有【南吕・梁州】曲一首:“一更里酒酽花浓,半夜里如鱼似水,呀!五更头财散人离。你东,我西。一番价有钞一番睡,旋打算旋伶利。将取孛兰数取梨,有甚希奇?”语言更加直白浅陋,将贪财冷酷的妓家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除妓家女外,《全元散曲》里有些散曲中“娘”的形象也是贪财好利的,这类散曲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控诉的声音和力量却是巨大的。

首先,从对“娘”的称呼上,可窥“娘”贪财的一般面貌。这几支曲子中,称“娘”为“爱钱娘”是很常见的。如:

这厮不通今古通商贾,是贩卖俺愁人的客旅。守着这厮愁闷怎消除,真乃是牛马而襟裾。斗筲之器成何用,粪土之墙不可圬。想俺爱钱娘乔为做,不分些好弱,不辨贤愚。

王氏【中吕・耍孩儿】

其次,即使不直呼“爱钱娘”,“娘”与“钞”也常一起出现,像“不使钱恁娘嗔,使了钱俺那耶打”、“双通叔你自才学,我揣与娘通行钞”等句。

再次,从内容上来看,这些散曲中“娘”的形象对子女毫无慈爱之情,对女儿的幸福与否漠不关心,视女为换取钱财富贵的工具。王氏【中吕・三煞】对此描写深刻:

娘呵你好下得好下得!忒狠毒忒狠毒!全没些子母情肠肚。则好教三千场失火遭天震,一万处疔疮生背疽。怎不教我心中怒?你在钱堆受用,撇我在水面上遭徒。

《全元散曲》记载:“王氏,大都歌妓。生年、里籍均不祥。”这是一支女儿视角的散曲,控诉“娘”弃卖亲女的狠毒。曲中直抒对“娘”全无子母情肠的怨恨,甚至诅咒为富贵陷“我”在水深火热中煎熬的“娘”生烂疮遭雷劈,可见怨恨之深,娘毒之甚。

同样揭露“娘”唯金钱是亲的散曲还有无名氏的【中吕・满庭芳】:

娘毒似蝎,无钱撒撇,有钞和协。突柱门不律头天生劣,不肯输半点亏折。才有钞不须用税说,但无钱枉废了唇舌。不见钱便无亲热,把冷鼻凹嘣者,谁敢问俺娘赊。

这支曲子对“娘”爱财、贪财、对金钱锱铢必较的形象刻画的非常形象生动,曲子中的“娘”,唯钱是亲,对亲情没半点热情。

(二)挥霍金钱以享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儒家承认向往金钱富贵是人的天性,但强调要取之有道。

《全元散曲》中的有些散曲表现了元人对金钱财富的肯定,“透闺阁,俏名儿都识郑元和。老来犹占排场坐,劝不的哥哥。无钱也怎过活?相识每嗑,推不动花磨。朱颜去了,还再来么?”。虽然肯定金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但是这些人不汲汲于赚取金钱,不致力于积累财富,而是追求及时行乐,如:

有一等积书与子孙未必尽收,有一等积金与子孙未必尽守,我劝你莫与儿孙作马牛。今日个云生山势巧,来日个霜降水痕收,怎敖得他乌飞兔走!

无名氏【正宫・倘秀才】

这三支曲子或劝人不吝金钱,倾囊换酒,或宣扬活在当下,追求自我,肆意人生,表达的都是只争朝夕的现世行乐思想,这种金钱财富观本质上是利己的,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生命力,追求自我的实现但与人无害,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不为金钱所累,不被财富羁绊的金钱财富观,可说是一种人生智慧。

(三)淡漠的金钱财富观

《全元散曲》中有很多表达看淡名利的散曲,如朱庭玉的【仙吕・后庭花煞】:“不留心名利场,且潜身安乐窝。一度兴一度废,一尺水一丈波。住挣罗,随时达变,得磨陀处且磨陀。”曲子有强烈的富贵浮云、人生莫测,从而但求适意的思想,“贵适意”的人生观是淡漠的金钱财富观的表现。

“贵适意”三个字在《全元散曲》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三个字几乎可以说是元一代士人淡漠仕途后的人生追求的概括。闲淡安贫,于田园青山之间自得其乐便是这一类人追求的生活状态,且看一首散曲: 有一片冻不死衣,有一口饿不死食。贫无烦恼知闲贵,譬如风浪乘舟去,争似田园拂袖归?本不爱争名利。嫌贫污耳,与鸟忘机。

马致远【般涉调・哨遍】

不争名利,不饰边幅,与自然为伴,享山林闲趣,没有敛财攀富的欲望,只有安然恬淡的悠哉。对金钱的淡漠使人归于自然,归于简淡。

除此之外,有反映“富贵天定”思想的元散曲,如【中吕・普天乐】《财》:“一瓢贫,千钟富,是天生分定,何必枉图?锦步障,黄金坞。狗苟蝇营贪不足,为妻儿口体区区。君家饱暖,他人冻馁,于汝安乎?”;有些散曲也反映“钱能致祸”的思想,像“珊瑚树,高数尺,珍奇合在谁家内?便认做我的,岂不知财多害已,直到东市方知。则不如醉还醒,醒而醉”。这些对待财富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元人复杂的金钱财富观。

二、形成多种金钱财富观的原因

同一时代背景下,形成差别如此之大的金钱财富观,原因是很复杂的。

一方面,元代商业的发展使元代许多原有的都市恢复了繁荣,作为元朝首都的大都,商业活动频繁。随工商业繁荣而发展起来的教坊、乐户、戏园,城内外皆有,这样,都市带有明显的消费性商业城市的特色。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对金钱的占有意识更为强烈,而其结果却并不是财富均享。财富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贫民生活艰难,散曲《叨叨令》:“有钱的贩米谷置田庄添生放,无钱的少过活分骨肉无承望;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沟壑遭灾障。小民好苦也么哥!小民好苦也么哥!便秋收鬻妻卖子家私丧。”百姓小民忍饥受冻,甚至贫苦到鬻妻卖子的境地!钱财占有的多寡使人的生活境况天差地别,对钱财占有甚少的人必然十分渴望金钱。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讲究“经世致用”,对待金钱的态度是“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士人们秉承着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在汲汲于求取功名,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同时,坚持操守,“贫贱不能移”,不以富贵,不以贫贱,对金钱富贵淡漠无求。况元一百多年间,科举时兴时废,这对未经朝代更迭、但幼习儒业的儒士来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都成了难以实现的理想,与科举繁盛的宋朝相比,元代儒士的地位明显下降。“士志于道”,渴望实现理想的强烈心情与实现理想的机会的渺茫形成巨大的落差,文人心灰意冷,或沉湎声色,纵情享乐,享乐型金钱财富观的形成一部分源于此;或退隐避世,与清风朗月为伴,淡视金钱财富,处之泰然。

最后,道教文化对淡漠的金钱财富观念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道教在元代盛极一时,晚晴罗浮山道者陈铭�有言:“道教之兴,以元为盛。”①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追求“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这些主张与元代文人对仕途心灰意冷的心态契合,既儒业不通,则不如学道,《全元散曲》中有反映元人求道的散曲,如:

倒玉莲,散金钱,先生醉骑鹤上天。月影婵娟,霞袂翩翩,即我是神仙。入蓬莱行见桑田,看梅花误入桃源。溪头卖酒家,洞口钓鱼船。专,唱我会真篇。

张可久【正宫・寨儿今】《桃源亭上》

张可久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可说最能代表元代知识分子的心态了。这散曲反映了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士人淡漠的金钱观。

可以说,道教思想平衡元代文人儒士仕与隐的矛盾挣扎心理,引导士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返璞归真,一定程度上使元代文人清静寡欲,成为元代文人的精神寄托。

总结

散曲脱胎于民歌俚谣,语言是直白的,表达是直接的,内容是接近生活的,最能展现时代背景下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元代特定的社会状况与元人所处的不同阶层,导致元人形成差别迥异的金钱财富观念。《全元散曲》收录最具时代代表性的散曲,透过这些散曲来分析、总结、归纳元人对待金钱财富的态度是可靠的,是能够真实反映元一代人的金钱财富观念的。

注释:

①陈铭.长春道教源流(卷一).严一萍,编.道教研究资料(第二辑).中国台湾艺文印书馆,1974:1.

参考文献:

[1]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

[2][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

[3]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李斡.元代社会经济史稿.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5]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6]刘永海.元代道教史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政治论文:谈一谈金钱观篇二

浅谈《欧叶妮·葛朗台》中的金钱观

摘要:《欧叶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早期作品,也是《人间喜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本书以欧叶妮·葛朗台的故事为核心,她的父亲老葛朗台是其中性格最鲜明的人物。本文将分别对葛朗台两父女的金钱观进行剖析,进而揭示出当时法国社会中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关键词:欧叶妮;葛朗台;金钱

《欧叶妮·葛朗台》是在法国外省家庭内部的日常生活中展开的一出故事,正如巴尔扎克本人所说的,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但是其惨烈程度绝对不亚于古典悲剧。小说叙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围绕欧叶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中心事件,以葛朗台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阵阵波澜、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两户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叶妮对查理倾心相爱而查理背信弃义的痛苦的人世遭遇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连串小说。金钱是书中的核心主题,那么,身为父女的老葛朗台和欧叶妮,他们两人对于金钱的态度是否相同呢?

一、老葛朗台的金钱观

葛朗台在出场的时候已经是法国外省——索缪城的一位最有钱、最有威望的商人。事实上,在大革命以前,他仅仅只是一个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仅仅能够赚足够小钱的箍桶匠,但是在大革命爆发以后,他的生意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通过投机倒把的做生意本事,买下了区里最好的葡萄园,他又想尽一切办法向革命军承包葡萄酒,因此捞了很多钱。文章的主轴是他对现实社会中金钱的作用和意义的清晰认识,支撑他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意识便是妄图永远占有金钱并使之无限增值的欲望。随着这一意识的逐渐扩大、加深,欲望愈演愈烈,不断地启动着他的全部心智、能力,驱使了这架永动机的恒久运转。葛朗台用他特有的全部精力谋求金钱,使他能够凌驾一切、支配一切。

葛朗台用他的胆识和智慧,紧紧抓住了大革命这个大好时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挣得了大笔的财产。其实这也从一个角度深刻地反映出葛朗台对金钱具有一种独特的嗅觉,才使得他把自己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葛朗台的智慧并没有把他的绝对致富欲转化过来,他成为了一个贪婪的吝啬鬼、守财奴。他对金钱的态度可谓是吝啬成性。吝啬、“占有金子”是其全部价值观的象征,是他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是他性格偏执狂的一种外在表现。他把所有的开支都看成是浪费,虽然是有钱人,过的却是庄稼人的生活。他和家人吃着烂掉的食物,喝着坏掉的酒,买最便宜的蜡烛,而且全家得共用一支,早已掉价的白糖依然被当作奢侈品小心翼翼地用着……他发现女儿将金洋送给了别人,便破口大骂:“你这个该死地婆娘,你这条毒蛇”,“我要诅咒你,咒你的堂兄弟,咒你的女儿……”[1]如此毒辣的话竟然出自一位父亲之口,面对的就是自己唯一的亲生女儿。在金钱面前,亲情也化为了水。为了使女儿“招供”,他对她进行软禁,每天只供给她干面包和冷水,让她挨饿、挨冻,即使太太向他乞求,他也不动心。这种金钱至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直在葛朗台头脑里盘旋,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金钱面前,连妻子、亲生女儿,自己的血缘亲情也不能幸免地阵亡。这就是资本主义下人们对于财产的吝啬、守护的偏执狂心理,一种对于金钱的畸形心理,赤裸裸表现了金钱维系的人际关系。

葛朗台这样的人,表面上是金钱的主人,实际上只是金钱的奴隶。在他行将就木的那一刻,也真实表现了其吝啬守财的本质。当他瘫痪之后,只能让人在转椅上推来推去,但他对那个藏着金子的密室一直不放心,他总是想要坐在火炉旁边,密室之前,死死地盯着装着满屋财宝的密室门,生怕有人偷了他的东西;女儿为了使他放心,把金路易铺到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样东西。”[1]反映贪婪至死不变。当教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嘴边的时候,给他亲吻基督的神像,他“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1]他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他仅有的一点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了,”[1]而这仅有的一点生命力,又通过眼睛而全部倾注到那些金钱上。这一奇迹再次说明金子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的本性至死不变。葛朗台已经接近死亡,但是他的吝啬,对金钱的贪婪的癖性丝毫没有改变。他活着是为了钱,死了也不忘记钱。面对欧叶妮最后含泪的嘱咐,他却说:“把一切照顾到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1]最后的时刻,一般人们应该是对亲情的一种呼唤,但是在葛朗台身上,却是一种对于金钱的守护吝啬,至死也不肯放松。

葛朗台是巴尔扎克所塑造的法国资产阶级社会中商人的典型形象。他和所有贪婪的暴发户一样,从不进教堂,也不信上帝,更不会乐善好施。这是因为他的上帝就是金钱,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信仰。他只生活在金钱操纵的世界里,形成狭隘的金钱观,以金钱作为人生的终结。究其根源,他的这种金钱观不是天生所具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作者笔下的这个人物,是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是资产阶级拜金主义对人性腐蚀的必然结果,这揭示出在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的人情冷暖以及一切的处世方式都是以金钱为标准来衡量的。

二、欧叶妮的金钱观

有着那样一位专横、吝啬的父亲,欧叶妮的童年只能是“黯淡而凄凉的”[1],她的青春也这样被葬送了。对这位少女来说,生命中的唯一的希望和期待就是美好的爱情。金钱对她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为了爱情,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积蓄,资助恋人查理到海外去谋生;为了爱情,她勇敢地对专横的父亲进行反抗;为了爱情,她苦苦等待心上人多年。但是,无私的爱换回的却是无情的背弃。夏尔在海外发财回来后贪慕名利,抛弃了欧叶妮,并想娶一位贵族的女儿为妻。唯一的希望破灭了,遭受巨大打击的欧叶妮没有埋怨报复,她只是独自承受痛苦,依然宽容地对待查理,并拿出巨款替查理还清了父债,成全了他与贵族小姐的婚事,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也更显欧叶妮人格的纯洁、高尚。

当身边的人都湮没在金钱的魔沼中,并甘心被其吞噬整个生命时,欧叶妮对待金钱的态度却是超凡脱俗的。尽管她所拥有的财富不断增加,但对她来说,金钱既不是一种权力,也不是一种安慰。“她根本不把金币放在心上,只向往天国,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只有一些圣洁的思想,想不断地在暗中援助受难的人。”[1]对宗教的虔诚使她超越了个人的伤痛,并以慈悲之心善待旁人。她用金钱去兴办慈善事业,乐善好施,而自己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小说的最后只剩欧叶妮,空守着一屋子黄金,没有欢乐,没有朋友,如守财奴一般生活。

巴尔扎克用满怀同情与赞美的笔端塑造了欧叶妮,使人们在这个为金钱充斥的混沌世界中看到了一抹阳光,与此同时,又不禁为她作为无辜牺牲者的命运感到悲哀。欧叶妮是小说中最为善良、纯洁的一个人物,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和与葛朗台、查理等人的对比中逐渐呈现出来,她所遭遇的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的虚伪、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宽容、慈爱也越分明。作家固然以大量笔墨描绘金钱的威力,画龙点睛的一笔却是指出金钱固然给人带来权势,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至少,在人类的情感领域,金钱不是万能的。

参考文献

[1]巴尔扎克.《欧叶妮·葛朗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

[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振尧.《法国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雷丽.《丧失人性温情的葛朗台》[J].文学教育,2009,第2期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