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业故事
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展现在社会发展中。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更多的展现在创新和创业发展的基础上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学生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学生创业故事1:大学生创业故事:从贫困生到女老板 第一桶金源自高中
谈起自己的“原始积累”,魏思源回忆说:“那时我还在家乡上高一,主要学国画,每个星期只有10元钱的生活费。”由于家庭贫困,魏思源为了能继续念书,就在学校的食堂里做卫生,业余时间在校外给一些孩子做家教。“高中三年,每年除了生活费外,还能攒下6千元钱。”
为了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魏思源2002年年底专程来到天津,花800元钱报了一个美术班学习专业课,目的就是为了能考上大学。“学国画需要大量颜料、画笔和纸,这些东西又很贵,我就偷偷捡同学画过的纸,用背面练习。”魏思源说,高考结束后,她分别报考了青岛、北京以及天津三个地方的四所高校,但所报的专业并不是国画,而是服装设计。“艺术生的学费很高,我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所以就选择了相对好找工作的服装设计专业,当时我是我们村第一个本科女大学生。”
成立雄鹰创业联盟
大一寒假时,为了省钱,魏思源没有回家过年,而是选择留在天津,在食品街的一家饭馆内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月薪500元。魏思源要开学了,老板极力挽留她:“小魏,我挺欣赏你的,以后你可以带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过来打工,每年寒暑假我这都要人。”
正是这样一句话启发了魏思源。随后,魏思源就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寻找适合的工作机会,最终有6家饭馆同意了她的要求,一共招收120名服务员。到大一暑假时,魏思源就在学校里张贴了“免费为贫困大学生安排兼职工作的海报”,没想到吸引了240多人报名,最终90人表示可以接受这份工作。大二开学后,这90名学生主动找到魏思源,每人交给了她30元钱,并称:“魏姐,你帮我们找到了工作,这是你应得的。”
拿到这两千多元后,魏思源又动起了脑筋,“可以借这个机会创办一个学生社团,专门帮这些贫困学生找工作啊。”于是,雄鹰创业联盟成立了,设有活动部、策划部、宣传部等6个部门,会员也扩大到了500多人。
实体鞋店大获成功
2005年,魏思源成为天津大学生创业协会主席,有了开一家实体店,做服装和鞋子生意的想法。在简单做了创业计划,保证不会亏损后,魏思源得到了一家大企业的资金支持,首笔投资5万元。魏思源为了实现梦想,找企业挨个洽谈,最终说服了几家福建鞋厂的老板,答应免费提供鞋架、宣传资料,并答应货物可以赊销。没有实体店的店面,魏思源又找到曙光市场的老总,在市场内所有摊位都已出租的情况下,老总最终被她的真诚所打动,将办公室腾了出来给她做店面。“由于我们是大学生创业,开店那天好多人都来捧场,前三个月的营业额达到了1万多元。”
学生创业故事2:90后大学生“玩”成“百万富翁”
现在大学生创业成功者也不少,看看下面的案例是怎么玩出百万财富的。都说玩物丧志,90后大学生李铮一路“玩”手机,却“玩”出创业之路。他刚刚走出大学校园,就拥有两家智能手机体验店,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同学们称道李铮“头脑灵活”,一些人却质疑其“小有成就”实为“大学生不务正业”。“他们以为我大学期间都在开店挣钱,实际并非无此。”刚刚毕业于福建泉州师范学院软件学院的李铮说,“大学生活为我的创业打开了一扇窗,而随后的创业之路也得到了老师们的指点。”
李铮的创业灵感来自于专业和兴趣的结合。“我从小就喜欢电子产品,大学里,我会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各种品牌的智能手机,一年拆机装机的手机有30部左右。”李铮一边指着一款手机的零件位置,一边告诉记者,“现在许多手机我不用拆开就知道有多少个零件,每个零件在什么位置。”
“兴趣毕竟归兴趣,最终让我产生开店想法的还是得益于我的专业和学校所倡导的‘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李铮说,“我学的是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我慢慢从中找到的契合点,就是手机与数码动漫设计的结合。”
有了灵感,李铮在大一和大二期间,一边用心听学校的专业知识课,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在各种手机体验店里做兼职,和顾客交流各种手机操作经验。“目前的手机体验店大多是低端的,我有大学专业的优势,自己可以制作各类视频给顾客看,可以开一家高端手机体验店。”李铮发现了手机体验店的新商机。
2011年7月,和同学们一起进入大三实习期的李铮觉得时机成熟,便筹措了十余万元,在家乡厦门市海沧区开了一家30多平方米的“西豆数码”智能手机体验店。
在李铮的小店里,不断滚动播放着各类产品简介的视频。“一些是我网上找到的,一些是我自己制作的。”李铮说。
周到的服务和更多的顾客体验让李铮的小店生意火爆。2012年4月,李铮又开了第二家手机体验店,面积90多平方米。“第二家店目前也步入了正轨,我正考虑开第三家店。”李铮信心满满。
“在这么多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中,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也想告诉同学们,人生要有梦想,更要做一个实现梦想的践行者。”李铮说。
学生创业故事3:赵凯:大一学生开二手电脑店 月收入过万
开一家店,在大学生中还算是稀奇事。这位电脑店的老板赵凯被同学戏称“凯爷”。
大一时赵凯敏锐地发现了学生二手电脑的巨大市场,迅速投入资金和时间精力,坚持了一年多以后,终于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现如今的赵凯准备联合其他院校的同学,一起开店做连锁二手电脑店,想要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网络市场。
从二手电脑起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高中时赵凯开始兼职,一开始在小餐馆里刷盘子、端菜,后来去了杭州服装批发市场的仓库里干活,夏天杭州四十多摄氏度的温度让赵凯总是汗如雨下。
大一下学期赵凯看到学校二手电脑的市场,立刻用在打工时攒下的所有的积蓄,在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里开了一家20平米的小店,创业之初,小店经营范围只是维修、出租、台式二手电脑及零配件。
开店之初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货源,于是赵凯就跑到百脑汇:“一家一家、一层一层的跑,找到质量好、价格优惠的就先合作,等到后面合作时间长了,把那些不好的合作商踢掉再换好的合作商。”
找好货源之后,赵凯说:“一般忙的时候只有在中午,一下课就赶紧跑到店里,经常中午来不及吃饭,就只好早上多吃一点!”这样的忙碌让赵凯的胃经常不舒服。“上课经常打瞌睡,有时会忙到夜里一两点,关店十点多回去还要整理东西”,赵凯打趣的说。
到2015年电脑店的业务就扩展很多,会出售新的笔记本和台式电脑,也会在校园里上门安装宽带。这些利润都是比较可观,不过有些都比较专业,赵凯就找一些技术人员来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坚持中电脑店逐渐走上了正轨,并准备发展其他院校做连锁。
学生培训机构孕育着无限商机
赵凯是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所以对艺术培训方面比较敏感。大二下学期他敏锐地察觉到现在家长对于孩子除学习之外的艺术培训需求。
于是就涉足学生培训,现在初步在昌河开设一家幼小初高学生的艺术培训机构,主要是教舞蹈、器乐、声乐等艺术专业。在昌河附近有两所幼儿园、两所小学、两所初中,学生资源丰富。赵凯说:“昌河附近的辅导班也很多,但都是和文化课挂钩,没有艺术类所以市场前景还是很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面对的问题太多,最困难的就是师资力量。赵凯之前认为什么事情只要自己去做就可以完成,但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才明白团体的力量更大。现在招募了一个合伙人和自己共闯商海,合伙人主要是负责机构的师资力量。而自己则主要负责场地、宣传和价格控制等,赵凯说:“其实前期宣传最困难,每一个字都要我去扣,每一张图片都要我去看”。
现在暑假期间昌河培训机构已经呱呱落地,招收十几名学生了。赵凯告诉我们:“虽然今年招收的学生只能保本,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我相信我从安徽舞蹈协会等一些很有名的机构找的老师,教学质量很高,吸引的学生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