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德语学习,德语是由拼音文字构成,很多方面和英语类似,因此在初期的时候一定要准确的掌握发音,这对日后的口语和听力是有很大好处的,在此谈谈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德语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德语学习心得体会篇1
第一,背熟两千德语基础词汇。
语言建构的最基本的材料就是词汇,词汇就像建筑一座大厦所使用的砖,没有它,再漂亮的建筑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作为一个初学者,在没有一定数量的基础词汇作为基础的时候,对于一种陌生语言的学习会感到非常的茫然。两千单词足以够用来解释说明德语的一切基本的语法现象了。多了会造成初学者太大的负担,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少了又不够用来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对于掌握德语至关重要。两千单词并不算多,但对于一个没有基础的初学者来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于是,人们常采用两种办法:一是日积月累。每天背几个单词,积少成多。我很不赞成这种方法,因为第一它持续的时间太长,见效缓慢;二是时间拖得越长,越容易将以前学过的单词遗忘,增加了背单词的负担。常有人坚持不懈地学了几年的外语,回过头来认识还不到一千个单词的现象。二是速成。将两千单词作为短期攻坚的对象,每天三四百个单词,反复循环,大运动量,大体背会之后,反复循环巩固,直至烂熟于心,烂熟于耳。以后学习的速度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的烂熟程度。
第二,熟读语法书上的例句。
有了两千单词的砖石,就可以建构语言的大厦了。如果把单词比作砖石,那么,语法就是语言的框架。一种新的语言的框架结构和我们熟悉语言的框架结构很不相同,掌握并熟练地应用这种新的框架光靠理性是不行的。我们学习德语,大多数人是想用这一语言来为我们打开一扇新世界的窗户,就是说要用它,而不是想做德语语法学家。语言不是按照语法创建的,语法的产生是人们为了认识和掌握语言的方便而创建的。所以,我们要把语法当作一块敲门砖,用它来敲开德语学习的大门,之后就可以扔掉了。语法书上的例句是这种语言中最为典型的语言结构,有以一当十的功效。语法规则很多,很难记住。我们没有必要为记住这些抽象的教条而伤透脑筋,熟读语法书上的例句,不用看语法书的讲解也会掌握其中的奥妙。
熟读不是一般的读几遍就算,而是读得滚瓜烂熟。熟能生巧,熟能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词汇的搭配,固定用法,句子结构,感情色彩,修辞手段等等。学会一种语言不是在很慢的速度中慢慢琢磨中理解体会的,而是要在瞬息万变的语境中转瞬即逝地把握其深层含义的过程。我们能够听懂我们自己民族的语言,不是我们能够重复出刚刚听到的每一个词句,而是记住了这些词句所要表达的内容。又词句的物质材料转化成我们能够记住的内容或者说“意思”是瞬间完成的。我们听不懂外语不是外语词句没有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痕迹,而是这些痕迹不能很快地转化成“意思”。怎么使这个转化变成瞬间完成呢?重复。一个乒乓球运动员在不到半秒的时间要判断出对方打过来的球的力量、旋转、路线、长短,然后决定回球的方式,是搓,是推,是拉,是打,是削,是冲,是直线,是斜线,是摆短,是切长……,每一个球都打得那么合于理性,怎么能够做到的?练,每天重复一个动作千万次,常年如此地练,就完成了这个奇迹。语言的学习也应如此。
第三,确立自己学习德语的目的。
学习德语的最高目标当然是读说听写译样样精通,但我们毕竟不是用它来吃饭的,而只是想掌握一门工具。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到样样精通。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要盲目,而要知道自己究竟想用德语做什么?如果是借此作面对面的交流,那么就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口语上;如果是想通过德语来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就将主要精力用在阅读上。目的不通,方法也就各异。
第四,保持一定的应用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无论想用德语做什么,都要每天保持一定数量的应用。如果基础好,忘记是不容易的。但时间越长,拿起来应用开始时的由不顺到得心应手的时间就越久。所以,如若想让德语学习有一个顺畅的进程,就每天坚持读点东西,听点东西,说点什么或者写点什么。
学习德语,我最深的体会是:
一,速成比马拉松好;二,重复是最好的老师。常流水式的学习最容易被一个个障碍阻挡住去路,只有集中了充足的水量才会轻而易举地将障碍的堤坝冲开。
德语学习心得体会篇2
从寒假开始学习德语以来,已经在明好学了有1个多月的德语了,从全日制德语学习到周末班德语学习,德语A1的课程已经学完,在德语A1的结课考试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用我们蔡老师的话说基础是打好了,后期还需继续努力。
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学习的技巧真的特别重要。我就说说我在学习德语A1课程时的一些心得体会,借此抛砖引玉,希望在接下来的德语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更多大神的指点。
1.发音
德语课刚开始就是学习的语音部分。德语是由拼音文字构成,很多方面和英语类似,因此在初期的时候一定要准确的掌握发音,这对日后的口语和听力是有很大好处的。
刚开始学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当一个发音练习几篇、甚至十几篇的时候,有些同学就会不那么认真对待了。还好,蔡老师非常重视同学们的发音,一遍又一遍的给我们纠正,挨个来进行抽查,课后也花很多时间帮助同学们纠正发音。用蔡老师的话说很多学生会因为发音不准,让别人根本不懂你在说什么,而无法通过考试。
语音基础不好的同学我觉得最好自己课后多花时间练习发音,可以找录音跟读,把自己的发音录下来听和原音的差别然后进行调整。
另外,口语并不仅仅是开口说,发音、说的内容、语法都很重要,如果说很多,但是都是错的,那还不如不说;说出来的东西,就要确认是正确的。
2.不同思维,固定搭配
德语本身和汉语差别很大,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用我们理解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德语。有时候一个意思会有几个对应的词,比如中文里的“不法”“违法”“非法”,有时候能换用,有时候换用就非常奇怪,德语也是这样。蔡老师经常会说:我们用理解中文的思维去翻译德语句子,刚开始我们可能会帮助快速记忆单词的意思,但到后期就会起阻碍作用,在口语写作的时候需要多记德语的搭配,而不是简单的拼接单词。
在刚开始学习的过程中,就一直跟自己强调,用不同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跟着老师的节奏,跟着老师的思维,来确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现在,我已经不需要每天跟自己强调,因为这已经慢慢形成了一种习惯。
3.坚持积累
学习德语,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词汇、语法需要记忆和灵活运用;听力需要反复去听,听到完全明白为止;口语要不停地说、不停地练。每天重复的记忆单词、阅读、口语等,都是在为自己后期的学习做累积。
从我们上课的第一天起,蔡老师就要求我们准备一个小的便签本,将自己每天接触到的新单词、新语法、新短句记下来,课后可以随时翻出来看一看,练一练。一天一天下来,发现自己还真累积了厚厚的一本。日积月累大概是就是这样一个效果。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我的德语学习之旅,跟着明好学德语,希望自己和同学都可以早日通过德福考试,开启不一样的留学旅程。
德语学习心得体会篇3
1.学习外语要充满热情?
当我们开始学一门新的语言的时候,因为新鲜感和好奇心会让我们一开始充满了巨大的热情。这种心情当然是有积极的一面的,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开始就投入过大的热情。所谓物极必反,当这股热情过去之后,你就可能会发现,一点学习的心情都没有了。
因此从一开始就要摆正心态,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热情都燃烧光了,而是要慢慢来,把学习外语看作是一件日常的活动。试想一下,如果你开头几天疯狂的学习外语,没过几天你就会感到疲惫,失去动力,然后就放弃了学习。
建议:摆正你的心态,均衡你的学习热情,让学习外语成为一种习惯。例如每天花30分钟进行学习要比你疯狂学习两个整天更能延续你的学习热情。
2.学习外语必须有个好记性?
其实记性差也是有好处的!这话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我们在这里针对的是那种认为死记硬背是学习关键的想法。把课本上的句子都背出来可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有用,但是在和别人聊天这样的情境中,从书上背的句子可就没有用了。不要用你的大脑来死记硬背一些东西,而是训练大脑把学过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当你想不起一个词的时候,就想一个替代的词或者换一种说法。这样可以锻炼你的大脑,帮你更好更长久的记住知识。
建议:大脑是可以训练的,你可以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利用你的大脑,也可以用更机智的方式锻炼大脑,帮你更好的学习外语。
3.外语要说的完美才好?
记住,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因此你也不必去追求完美!掌握一门外语的最大的阻碍之一就是人们太追求完美,希望说出来的句子无论是语法还是语音都能够无懈可击。如果你追求这样的完美,那么你很快就会陷入一种对学外语厌烦的情绪中去,掉进这样的恶性循环:“说不好我就不说了,不说我就说不好。”
建议:千万不要害怕在学外语的过程中犯错。学外语追求的并不是完美,而是能够熟练应用。而想要熟练应用,只能通过不断的练习,在练习中你所犯的那些错误会帮助你更好的掌握外语。
4.学习外语要一直很努力很努力?
学习一门外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勤奋和坚持。但是你也需要一个时刻来享受一下你的学习成果。你终于和外国人对上话了吗?你终于能发出那个很难的发音了?你终于搞清楚那些复杂的语法了吗?那么你应该庆祝一下,做一些你喜欢的事,例如看一部电影,唱一唱歌,或者听听广播——当然,是要外语的。当你把外语学习和你喜欢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能事半功倍。
建议:不用每时每刻都像一个疯子一样的学习。要懂得劳逸结合。其实像看电影、听歌这种娱乐活动也可以同时学习外语,何乐而不为呢?
5.要订一个长远的计划吗?
不,你需要像王健林那样,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小编当然不是让你去赚1个亿啦,而是学习的小计划,例如先报个班达到某一水平。这样的小目标可以保证能时常有成就感而不会造成厌烦情绪。
建议:制定一个小目标,让你的学习动力源源不断。此外,如果你学习外语有一个更远大的目的,例如为了出国留学和男/女朋友团聚啦、为了涨工资啦等等都可以帮助你充满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