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草书书法作品

2017-06-06

言恭达深厚的功底以及对前辈的借鉴为先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和创新的灵感。言恭达先生迷恋经典,但这不意味着守旧,而是能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言恭达是我国当代十分著名的草书书法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言恭达草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言恭达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言恭达草书书法作品图片1

言恭达草书书法作品图片2

言恭达草书书法作品图片3

言恭达草书书法作品图片4

言恭达书道无为的书法艺术

笔者曾经屡次提到“书道无为”这一书法理念,很多人甚是不解,书道缘何无为呢?笔者以为,首先当先解读无为的含义。老子提出无为主张,基于一个原因:他的修行达到了绝顶高度。修行达到玄同高度,就明白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无的。老子已经“超越”这一高度,所以,老子明白一切“为”,不管为有为无,为大为小,都是“无”,都是空。那么什么是“无为”?“心”知其为乃是“空”,此为就是无为。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其实在笔者看来,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这也是“无为无不为”的内涵所在。

书道者,乃是书法之大道也。习书当得法入理,由技入道,继而实现“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如此,则真正地入道,真正进入书艺的康庄大道。其实,艺术之初入门者,比的是技法的熟练度,慢慢地就变成了性情和学养的高低,最后就是变成了文化底蕴和修养的厚薄。书家除了文化的熏陶,还需要社会的历练,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也是这个道理。书道无为,是心不着相,是因人之心的自然流露,不造作,不功利,这其实才是书艺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弘一法师书法所具有的拙中带稚的境界。

在谈书道之时,且让我们回顾一下中西文字的区别。众所周知,西方的文字是拼写文字,但从字形上是无法看出这个字所反映的客体事物或概念的,也就是说,能指与所指是没有直接关系,偶然结合在一起的。而中国的汉字则是象形文字,是以象形为本源的符号,就像是绘画,是对事物概括性的模拟写实。因此,与西方文字不同,汉字不管是古文字还是现代的文字,人们单从字形上就能大概看出这个字是表示了什么含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象形字从一开始就包含着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很多时候,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也包括主观的意味、期望或要求。

因此,在中国古典美学以及汉字会意的影响下,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直都是人的精神和气质的抽象体现与表露,所谓“畅寄幽情”。刘熙载曾这样评价:“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评价一件书法作品除了看书法家的功力、章法,更要看其修养与胸襟。而先生的书法充分体现了他的才情和人品,体现了文人的雅意和书卷气,是中国式的审美的集中体现。其实上文所提到的中国书法对“骨”的强调,不仅限于用笔的力量美,还指向书家的人格力量,强调书法要高雅、有品位,反对媚俗,所谓“书如其人”。“品格”实乃中国艺术之魂灵,如果艺术格调不高,任凭技巧再娴熟高深,终归流于俗手,难以体现中国画最为本质的艺术精神。高格调从何而得?言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唯靠一个“养”字。先生有着超脱常人的悟性和苦耐寂寞的勇气,静观世间的名利诱惑,保持止水的心境,坐看云卷云舒。多年来,始终坚守着自己艺术生命的底线,与世无争,唯与艺搏。也唯有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是需要多次的品读、玩味才能领悟其中妙处的,就像收藏家无时无刻不在把玩的艺术珍宝,反复品味,趣味无穷,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三十多年来,先生不断的与古代大家对话,又时时吸收时代的新鲜空气。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深厚的学养、广博的人生历练、诗书画印兼涉,使他的艺术和人生都体现着中国古典美学的至高追求。身为孔子徒弟言偃的后代,先生有着儒家“清、正、中、和、厚、朴”典型人格魅力,儒家“以道自任”、“经世济用”的精神追求在他的血液中流淌,多年来,他以切身经历践行着儒家艺术审美教化唤醒人性道德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西方学人对知识分子的界定主要包括两点:首先,“知识分子”应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例如艺术家、科学家、教师等脑力劳动者;其次,他还必须深刻的关怀着国家、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益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必须又是超越于个人的利益之上的。当国家、人民遇到灾难,他默默捐款200万元,他为南京慈善协会设立专项百万慈善基金……同时,他打破艺术家“静观的人生”,积极的参政议政,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关注教育、关注文化、关注民生,身体力行地以一个书法家的身份融入到社会生活,他常常从一个艺术家、文人的角度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努力的解决问题。

言先生的性格中也有着道家自然而然、随遇而安的超然与洒脱,言恭达先生总是给人彬彬有礼、平易近人的感觉,随着岁月的消逝,他的人生观与审美观更趋于清静、自然,返璞归真。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此恬淡平静的心境更显难得。

他的书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的审美,至善至美、坚定厚重的艺术表现力承载着儒家厚德载物的审美理想。洗练、简约、自然的书法章法和结体,则是的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观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清逸、浑朴、平和、简静的美,平中蕴奇,风韵天成。这是禅宗所谓“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之境界,超越了法则和束缚而返璞归真。

“笔墨当随时代”,经典的艺术形式、审美法则应该为这个时代服务,言恭达的书法又不止于古典美,而是迎合整个时代主题的。在如今这个强调多元和谐的时代,使得先生似乎有一种能力,就是将看似矛盾的因素和谐的统一在他的书法艺术中,作品中既让人感受到北派艺术的恢宏豪迈,又有南派艺术的清新逸气,既有碑的凝重、帖的醇雅、又有简的率真,可谓南北贯通、碑帖相融。更为重要的是,先生的书法艺术贵在用传统的审美意趣表现新时代主题,用看似传统、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出具有时代感的当代精神,正是他成功的关键。他用中国书画独有的长卷形式来表现当下流行的奥运题材服务,创造了书法白话文长卷的历史纪录,而且用这种蕴含着东方审美密码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如何格调高古、气韵生动的作品,让东方文明的文化魅力和独特韵味随着奥运文化传遍世界,走向未来,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最后以言恭达先生的一段话为本文划上句号。言恭达说:“中国书法不仅是线条的艺术,同时也是时代脉象的彰显。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那些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都显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人类精神的弘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怀素的《自序帖》、王铎的草书长卷、林散之的《论书帖》等,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结合,才使传统的书法艺术因此拥有了勃勃生机而绵延不绝。所以,书法艺术创作要有时代特质、传统特点和个性特色。我们呼唤时代经典,呼唤审美崇高,也呼唤艺术包容,就是书法艺术创作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将艺术的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还要认识到文艺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先进性、导向性。作为一个书法家不能闭门造车,与时代隔绝,而应该阳光下感恩时代,文化中敬畏传统,民生里关爱大众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