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必修5归去来兮辞教案

2017-06-05

相关话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的第四课!那么,教师在教学时该如何准备好教案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5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5归去来兮辞教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

2, 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掌握“胡”“奚”“焉”“曷”“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来”文言虚词用法

【重点难点】

1.通大意,掌握文言字词,进而理解背诵。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学习过程】

【预习案】

一.课前预习

1.有关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诗歌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归去来兮辞》就是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时

2、有关“辞”的知识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楚国,又叫楚辞,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到了汉代,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富有浪漫气息,便于抒情。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3.查字典 . 给下列黑体字的注音。

荒芜( )惆怅( ) 衡宇( )盈樽( )轻飏( )熹微( )眄庭柯( )

壶觞( )矫( )首 盘桓( )崎岖( )出岫( )西畴( )窈窕( )

4.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息交:断绝交游。

B.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亲戚:包括父母亲朋在内的亲人。

C.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耕种之事。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行休:将要得以休息一下。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B.《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都是陶渊明的诗。

C.陶渊明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很大。

D.“辞”作为一种文体,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古体诗歌的一种,一种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又称赋,或辞赋。

6、阅读序文,完成下面问题

(1)下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给 靡 惮 稔 敛

A.jī mí dàn yàn liàn

B.jǐ mǐ dàn rěn liǎn

C.ɡěi mǐ dān rěn liǎn

D.ɡěi mí dàn niǎn liàn

(2).对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①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②心惮远役(怕)

B.①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②犹望一稔 (谷熟指一年)

C.①眷然有归与之情(依恋的样子) ②非矫厉所得(勉强去做)

D.①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 ②因事顺心(就)

(3).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

a.不足以自给 足以: b. 会有四方之事 会:

c.遂见用于小邑 见: d. 心惮远役 惮:

e.何则?质性自然。 何则: f. 因事顺心 因:

(4) “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同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崇尚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想等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7、认真阅读课文,做出具体说明

A.陶渊明去做官的原因:

B.陶渊明辞官归去的原因:

8、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从下列语句中找出来,翻译全句并表明这些词语的含义。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奚惆怅而独悲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曷不委心任去留

⑤胡为乎遑欲何之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解释下列词语

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 奚惆怅而独悲? 奚:

既自以心为形役 役: 乃瞻衡宇 衡:

问征夫以前路 以: 恨晨光之熹微 恨:

载欣载奔 载: 引壶觞以自酌 引: 以:

倚南窗以寄傲 倚: 景翳翳以将入 景:

审容膝之易安 审: 时矫首而遐观 矫: 遐:

园日涉以成趣 渉: 策扶老以流憩 策:

请息交以绝游 息交: 以:

复驾言兮焉求 言: 焉:

悦亲戚之情话 之: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以:

或棹孤舟 棹: 善万物之得时 善:

木欣欣以向荣 以: 感吾生之行休 感:

已矣乎 已: 寓形宇内复几时 寓;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胡为: 之;

帝乡不可期 期: 或植杖而耘耔 而: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谏: 追:

(二)解读课文,内容梳理。

(1)整体感知

1.作者归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第一自然节回答。

2.作者回归到哪里?用一词回答。

3.作者的归隐路线是:请就括号填空。

决意辞归-----回归途中--------( )-----( )------( )----外出----纵情山水-------乐于天命。

4.作者的情感线索是:自责,自悔---------( )-----------( )

第二课时

赏析

1.阅读第二节,探讨问题:

①给本节划分层次,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作者行踪:

②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境界?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少于两个词语。

③本节重点描写了作者的行为,请列举出这些动作,品味其情感。

动作:

情感:

④本节中有两句,既是美景的刻画,又是自喻情感的流露,这两个句子是:

2,阅读第三节,探讨问题:

1作者描写隐居生活是,描写了那些生活乐趣?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作者情感。

生活图景:

作者情感:

3研究性学习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三.课堂巩固练习:

(一)梳理本文基础知识

1、写出通假字:

乃瞻衡宇( ) 景翳翳以将入( ) 曷不委心任去留( )

2、辩明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 眄庭柯以怡颜( )

倚南窗以寄傲 ( ) 审容膝之易安( )

园日涉以成趣 ( ) 乐琴书以消忧( )

或棹孤舟 ( )

3、一词多义:

心 因事顺心 ( ) 夫 问征夫以前路 ( )

既自以心为形役 ( ) 乐夫天命复奚疑( )

故 故便求之 ( )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

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以:既自以心为形役( )

求之靡途(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四方之事( ) 余船以次俱进( )

感吾生之行休( )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

何陋之有( ) 木欣欣以向荣( )

马之千里者( )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

怅恨久之 ( )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奚 奚惆怅而独悲( )

乐夫天命复奚疑( )

而 门虽设而常关( ) 觉今是而昨非( )

时矫首而遐观( ) 鸟倦飞而知还(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

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 )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 ( )

教化从来有源委 ( )

委命下吏 ( )

4、古今异义,写出古意:

(1)于时风波未静 (2)尝从人事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4)悦亲戚之情话

(5)幼稚盈室 (6)于是怅然慷慨

(7)恨晨光之熹微 (8)将有事于西畴

5.指明文言句式:

(1)皆口腹自役( ) (2)复驾言兮焉求( )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5)将有事于西畴( ) (6)农人告余以春及 ( )

(7)乐夫天命复奚疑( ) (8)情在骏奔( )

(9)寓形宇内复几时( ) (10)稚子候门( )

(11)遂见用于小邑( )

(二)积累陶渊明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饮酒》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 《杂诗》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 《读山海经十三首》

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少无适俗韵, 。 《归园田居五首》

晨兴理荒秽, 。道狭草木长, 。《归去来兮辞》 实迷途之未远, 。 《归去来兮辞》

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

枯木逢春犹再发 。

(三)查古典汉语字典,积累下面四个实词

行: 乘:

引: 策:

【训练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去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向沈尹华学习典籍文献,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 ④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 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子不说 说:说话

B.将奋于说 奋:用力,尽力

C.以为奸人除路 除:清除,打通

D.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 悖:蒙骗,蒙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王因藏怒以待之 诸侯以惠爱为德

B.文学之士不得进 悟以往之不谏

C.人皆在焉 复驾言兮焉求

D.其皆甚有所宥邪 其皆出于此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说谢子只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是来取悦秦惠王的。

B.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嫠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

(2)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3分)

(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